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而且始终认为加强对共产党的监督是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正确途径,使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置于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我们代表无产阶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毛泽东坚信:群众监督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所以要“在县市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内,设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人民和人民团体有权向人民监察机关或人民司法机关控告任何国家机关和任何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历史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为保障人民授予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被滥用,毛泽东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并提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制,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等群众管理形式,还要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人民来信来访制度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是人民监督的一种形式。因此对人民来信必须重视,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还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把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概括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个字,并强调:“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四、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应用与实践,又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它对中国在新世纪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是人类历史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文明观。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着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不仅使用了“国家”、“政治制度”、“国家管理和公共管理”、“法律”等问题,而且直接使用了“集权制和政治文明”,并在这篇文章中基本涵盖了政治制度文明的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着作中,如《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论国家》中都涵盖了丰富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制度文明的思想,在一系列的政治着作中一直非常重视政治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行了选举制,在地方普选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建立了有关国家组织机构的法律和制度;废除了束缚个性解放的封建婚姻制度,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关系颁布了《土地法》,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建立清正廉洁的政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破坏,民主政治制度未能真正实现。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在新的条件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各种体制,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不完善的局面,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和毛泽东的许多观点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明显表现在他们对待外国经验的态度上,表现在他们对中国民族特点的说明和对中国发展成为“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期限的预言上。毛泽东说:“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07页。
邓小平说:“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毛泽东说:“中国人口众多,底子薄,经济落后。”邓小平说:“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
毛泽东说:“大约在50年到70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6页。
邓小平说:“本世纪未实现了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后,我们还要前进……再花三五十年时间的奋斗,达到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两位领袖都试图尽快克服国家的贫穷落后状态,可能所有这一切使一些研究者有理由认为邓小平是“当今中国主要领导人中最毛化的一个”。齐欣等译编:《世界着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4页。
这说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对毛泽东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是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在解决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个根本的问题时,把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之中。他通过一系列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把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用比较完备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把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民主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民主原则、民主程序给予确认和固定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民主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为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重要目标奠定了基础。在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政治制度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建设等等,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着重”二字凸显了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江泽民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总结邓小平关于政治制度文明的思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规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机制和新途径,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向前进,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对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建立的直接的理论和经验来源,也是我们当前不断推进政治制度创新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