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5600000002

第2章 特稿(1)

王元化与京戏

蒋锡武

一九九五年初,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我应邀赴会,便想着要去拜访心仪已久的王元化先生。

先是办了个内刊杂志,名为《艺坛》,实际大半谈的是京戏。我知道王先生喜欢京戏的,遂每期寄送;又从侧面听说,王先生爱屋及乌,《艺坛》因此而得先生的青睐,遂生此念。

那天如约去先生家,王先生的夫人张可老师开的门,她说先生临时有个活动,看一个摄影展去了,让我等一等。那时张可老师因脑血栓,语言有些障碍,我未敢多说话,怕增加她的负担,而不免有些窘;张老师似乎也察觉到,便从屋里取来一本《余叔岩研究》给我看。一会儿先生的弟子傅杰回来了,张老师做了介绍。傅先生忙说:“知道知道,我每次在邮箱里拿到《艺坛》给先生时,先生总说别的杂志我不大看了,这本《艺坛》我要看的。”于是我们也有了谈资。我发现,他于京戏也不陌生的。傅先生笑答,这都是受的先生影响。

傍晚时,元化先生才回来,已是吃饭的时候,张可老师一定要留饭。饭中,因谈及下午来访的一位女作家,我便问到湖北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先生说:“我现在转向了,除了京戏,其他我都不大接触了!”饭后,先生谈兴愈浓,说到中国讲比兴之义,是运用想象、诉诸想象;京戏正是一种诉诸想象的艺术,所以是写意的。又说应当把京剧提高到文化思维的角度来认识,这是不能忽视的;而不能以西学为坐标,西方到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才有想象的理论。还说中国是伦理本位,京剧中宣传的内容在今天仍有意义。

谈话中,有人来访,又有电话托先生第二天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时转交材料给另一作者,张可老师问怎么办。先生有些不耐烦,说道:“我现在是要和锡武谈京戏!”

元化先生的这种京戏“情结”,多少令我有些惊诧。想到此前不久读到先生的另一位弟子胡晓明的文章,说是“先生近来越来越好谈京剧。记得有一天中午稍事休息,突然被他的一个电话惊醒:‘晓明呀,快打开电视,有好节目!’我揉着惺忪的眼,使劲捅了一下遥控板。原来是京剧《赵氏孤儿》正在播出。节目完了,又打电话来问:‘怎么样?是很好吧?’”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京剧的确引起了先生的格外关注。更早一点说,八十年代末,先生即以《论样板戏及其他》(一九八八年三月)一文,介入了对京剧的研究。越二年(一九九○年十二月),为翁思再先生汇编的《余叔岩研究》作序,以后加以扩充,又以《中国京剧之我见》、《京剧劄记》(一九九二年七月)及《京剧与戏改》为题,分别刊于《戏剧艺术》(一九九二年第四期),及收入《清园夜读》、《思辨随笔》、《思辨录》诸着作。

至一九九五年的十月,元化先生更推出了他京戏研究中的“重头戏”《关于京剧与传统文化答问》,刊载于《中国文化》(第十二期),同时收入《九十年代反思录》;以后又分别以《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丛谈》等名,刊载或收入到《新民晚报》(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乙亥岁末自印特藏本(线装本)、《学术集林》(卷七)、《清园文稿类编·戏曲篇》(线装本)、《京剧文化词典》(代序)、《艺坛》(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京剧丛谈百年录》、《文学报》(二○○○年五月十一日,摘录)、《中国京剧》画册(摘录)等出版物。先生的《思辨录》也收入了该文的某些章节。对于这出“重头戏”的推出,先生在《学术集林》卷七的“编后记”中,还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作了说明,后收入《清园谈戏录》,冠名《写在(丛谈)之后》,另载于《艺坛》(第五卷)。

进入新的世纪后,先生兴致不减,又有《胡适与京剧偶记》(收入《清园文稿类编·戏曲篇》)(线装本);《京剧杂谈钞》(分别刊于《中国京剧》二○○一年第五期和《艺坛》第二卷,部分文字收入《思辨录》);《关于京剧的即兴表演》暨《戏剧表演不能丧失激情和灵感》、《关于即兴表演的对话》(分别收入《清园近作集》,及刊于二○○三年八月三日《文汇报》、《艺坛》第三卷);《也为折子戏呼吁》(载于二○○五年四月十四日《新民晚报》及《艺坛》第四卷);以及《新民晚报》上一组以“清园谈话录”为总题的文章:《谈基础和流派》(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京昆丑角戏》(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剧(伍子胥)》(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由伍子胥所想到的》(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等陆续发表。

以后,出版界有朋友提出,要给先生出一本谈戏的集子,先生以为这类文字,相关报刊屡有披载而婉拒;朋辈则提出,正因其散见,而不方便读者,才有结集印行的需要。于是,先生有了《清园谈戏录》(二○○七年一月),及《清园谈戏笔札》(节选,二○○六年九月)(线装本)这本以戏为话题的集子。内中除了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谈京戏的文章外,还一并收进了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谈汉剧、川剧、秦腔的旧作。有鉴于这些文章初发于各报纸书刊,一些话题难免重复,先生一再强调,宁做减法,不搞加法。同时呢,有的文章则又恢复了原貌,如谈汉剧的《宇宙锋》及川剧的《帝王珠》。编辑过程中,先生校勘梳理,字斟句酌,可说是他谈戏文字的定本。

元化先生是以研究文学理论和思想史而享誉学界、文坛的,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先生似乎忽然关注起京戏来,有些读者不免诧异,先生何以还精于此道?有点没来由。其实是有来由的。还在北伐时,先生就受到过京剧的启蒙。那时元化先生的父亲把全家送到上海,他五六岁的时候,引他入京剧之门的是外婆。外婆非常喜欢京戏,常常带他去“大世界”。据先生讲,外婆很喜欢看孟小冬,或许他也就跟着看过孟小冬了。当然他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热闹,到最后便是入睡了。母亲也常给他讲戏中那些忠孝节烈的人物故事和思想。这些无形的熏陶,都使得他慢慢适应并且喜欢上了京戏。

先生讲,他们那一代人,不少都是喜欢京戏的。比如吴祖光也是,他做学生时,为你捧谁、我捧谁,争执不下,第二天一大早两帮人就“皇城根儿见”,打架,直打到鼻青脸肿回家。先生说:“我还没迷到这种程度。”

当然,他们也不只是迷京剧。先生记得,解放初时,他和满涛、陈西禾,还有元美和杨村彬,五个人常在一块聊戏,谈起来,像其他剧种,如昆曲,还有川剧、秦腔、汉剧都是喜欢的。只是越剧,那种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东西,则不喜欢,总觉得脂粉气太重。因趣味相投,西禾还戏称他们是“反越大同盟”。

元化先生每每讲到陈西禾,都充满赞佩之情。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中,他以为,陈西禾的水平是很高的,无论是文学,还是中西艺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像谈《空白艺术》的文章,就十分精辟。他的英文、法文也都很好。巴金的《家》,是他导演的,影片《姊姊妹妹站起来》,也是他导的。那时,元化先生和他都看了川剧《帝王珠》,也都写了文章,但在元化先生看来,陈西禾写的更具有一种戏剧家的眼光。他是用龙梭的笔名写的。文章到了吴强那里,遭到反对,不让登;后来是经夏衍同意,才刊发在《文艺月报》上的。

在京剧行当中,元化先生喜爱老生,在老生中,又尤喜爱余派,以致于加以回护。如以为齐如山对余的批评非公允之论,像从修身上进行批评,指摘余喜和文人来往以及性格孤高等,先生都表示不敢苟同。他还认为余的演唱,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表现了最丰富最复杂的情绪,摄人心魄,使人陶醉。

我曾经转述刘曾复老先生的观点,以为老生行的主流派,是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再到余叔岩,再下来则是杨宝森。对此,元化先生十分认可,说那自然是。因余而杨,故先生又十分欣赏杨宝森。先生多次讲到他看《伍子胥》的故事,都极有兴致。那是一九五二年,他在华东局文艺处,谭震林等领导要看京戏,正好赶上杨宝森在百乐门演出全部《伍子胥》,百乐门是个很小的剧场,他特地安排包了两排座位,让大家都去看了杨宝森的这出《伍子胥》。结果有人有意见。他们喜欢马连良的《借东风》那些戏,不懂杨。当时,杨的戏上座不好,他就是要支持杨一下,诚心去捧场的。杨的身后名格外彰显,足见先生的眼力。

另外,武生中元化先生喜欢杨小楼,旦行自然是梅兰芳了。总归是中正平和之大音。先生还赶上了看杨小楼。那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傅德威、延玉哲拜师杨小楼,杨为给学生示范,在北平(时称)吉祥戏院贴演《贾家楼》和《野猪林》两出戏。延玉哲还和他在育英中学同过学,小几班,延父是北平警察局的局长,所以能拜了杨小楼。演出那天,他和父亲都去捧了场的。先生讲杨到了晚年,身体不怎么好了,出场时还有两个人搀着出来,眼睛闭着,偶一睁眼,便十分有神。就像有人说的那是如断碑残简的东西;精神趣味,只在破败漫漶之中。

先生讲到,同时拜杨的傅德威,后来也学尚和玉。他说父亲很喜欢尚和玉。抗战胜利后,他随父亲去看尚的戏,很不景气,五六成座。先生以为尚的《长坂坡》、《铁笼山》,都很好,唱得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亮相的那个架势,敦实、稳重,就好像是钉在那儿了!散戏后,他们去后台看尚,尚卸了头盔,顶着块热毛巾,头上冒着气;傅德威在一旁,尚正给他说《铁笼山》的姜维念白:“老大王,再三逼迫,恕姜维无礼了……”说着,元化先生模仿起来,也念了一遍,真是那么个意思。先生偶尔也喜欢哼唱几句的,约来三五同好,在一起自娱自乐。

先生反感粗鄙之声,小巧琐碎,亦不屑,于过火表演,则尤其深恶痛绝。故先生喜欢梅兰芳,也自有道理。据许姬传说,梅演出每只用八分力,这就是了。

先生说,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演员,好像不懂得什么是“放松”了,在台上浑身用力,青筋直冒,“洒狗血”,让人看了太吃力。先生质疑,难道观众都是聋子、瞎子?有个青年演员请元化先生给她题词,先生便写了“戒直戒露,去甚去泰”八个字,其心曲,我以为更未必不是对这种时风的告诫。

先生倾心的艺术,是那种含蓄、蕴藉,有回味耐咀嚼的欣赏对象,而不是一看便知、一览即晓的东西。像昆丑的华传浩,他的戏演出来不是那种下三滥的逗笑,先生以为很是难得,十分推崇。先生同俞振飞的关系很好,俞常常带一家人到他那里做客。先生同他聊,很是随意。一次,他对俞说:“俞老,在你的戏里,我看你喜欢演《太白醉写》,可我觉得还是你的《八阳》最好。”元化先生这话说得婉转,他心里要讲的则是:“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太白醉写》,就像郭沫若写的《屈原》那个‘雷电颂’一样,把李白演成那种所谓浪漫派式的狂放,可是照我看来似乎太浮夸,并不令人感到可爱和仰慕。”

在京戏“情结”中,“戏改”也是王先生难以释怀的一个话题。先生讲,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那个时候不是“一边倒”吗?苏联老大哥派专家来,各个行业都有,文化方面来了个列斯里,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个体系的,就指手画脚,批评中国戏曲,说什么胡子飘在半空中啊,袖子又怎么怎么长啊,等等,总之是你那个写意、虚拟、程式的表演不对,要用他们的那一套来改造中国文化的传统。当时这股风厉害得很,什么都是“斯坦尼”,神圣不可侵犯。头一个反对的是崔嵬,他的性子很直,敢于跟列斯里辩论:你不是有话剧吗?让他们弄弄“斯坦尼”不完了吗?干吗还要京戏也搞什么体验派呢?列斯里不得不说他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扞卫者”。

还有一位“中国传统戏剧的扞卫者”,是老舍。要说懂,那是真懂。元化先生说,比起他来,我们都差远了。在戏改的问题上,他更是坚决反对。吴祖光还有些改良意识。他不,就是“一桌二椅”,鼓吹如何如何的好。那时,他刚从国外回来,不知深浅厉害,发表了不少文章,意见都提在点子上。后来一看不对了,推陈出新,变成了政治问题。

先生还谈到了伊兵。解放初伊兵在华东文化部负责戏改工作,开始他坚信传统戏曲必须加以改革,可是经过一段实践后,他从工作经验中悟出不同的道理,曾向元化先生说:“我发现,我越做戏改工作,越觉得不能改!”元化先生还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时,曾同市委领导谈起上海京剧院的领导,要进行戏改,说“起霸”是多余的赘疣,应该去掉。当时,这位领导听了很生气,说“起霸”怎么能去掉!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由此,先生归结道,可见改革并不像所传那样,总是得人心的。

元化先生曾多次强调,他是以鉴赏的眼光来看待京戏的,即首先是把它当做一种艺术品,以满足他的艺术享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京戏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等内容方面的关注评判,而是把它纳入到思想文化研究的范畴,从而发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道人之所未能道,言人之所不及言。

像先生十分欣赏的《伍子胥》这出戏,他从中体味到的,伍子胥虽反对平王,可并不被视为大逆不道,表明儒家并不主张君主独裁;而京戏里相当多的剧目都离不开忠孝节义这一主题。法家则是明目张胆地揭橥君主专制。从而为对“五四”以来重法批儒倾向的驳难,找到了一个生动的注脚。先生很看重的《辨儒法》这篇文章的写作,也与此不无关联。也就是说,通过儒法之辨,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主题的认同、肯定。于是,一方面,作者既是借伍子胥这个历史人物来阐发这种观念;而同时又是对伍子胥这个艺术形象的提升,从而反观出京剧传统戏的思想价值。

再如,像《老黄请医》这出通常被人们视作“玩笑戏”的戏,先生亦别具只眼,“看”出的是现实学界中的“刘高手”,一到他们那里就全变了。而见出世风、时弊。

这些方面,都显示出先生的深刻处。

若干年来,有一种舆论,以为京戏只具形式玩意,缺乏思想内容。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意见。实在说,不是人家“缺乏”,倒是你自家缺乏,缺乏一把发掘其思想意蕴、及社会意义的“解剖刀”。

说到这里,想起有学者曾断言,在思想文化的舞台上,元化先生“他比有些人更有资格自称思想家和启蒙者。”我想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亦应作如是观,即先生比有些人更有资格谈论京剧的要义。

先生也曾说过,他“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懂得京戏的行家。这不是客气,因为要想成为行家,就得完全钻进去,成天的泡在里头,那真是俗话说的‘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我做不到。尽管看过的好角,像杨小楼等等的也不少。”

对此,元化先生还指出另一个因素,是与政治思想的环境有关系。他说:“先是在五四以后,受一些新的思潮观念影响,以为旧戏落后,而我正追求进步,觉得不好太接近,就不再看戏了。后来是五十年代初期,一方面举行了几次戏曲会演,包括全国的和地方的,还是不错的。夏衍就说过,过去我们受五四的影响,不看京戏,不看地方戏,是错误的。但同时,旧戏要改革的舆论,也愈来愈强,以致党组提出不看旧戏,而我是党组成员。从个人角度说,对于看旧戏,甚至还带着一种忏悔意识,自然看戏就少了。”

然而,如同上述的先生在京剧的思想内容方面,有其独有的见解一样,这也并不能妨碍先生在对京戏艺术样式的描述及论证方面,构成他特有的理论建树,确立更为合乎逻辑的理论范畴。比如关于写意型、虚拟性、程式化三个概念的提出,即是。

同类推荐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从儒家智慧的海洋中,撷取到最宝贵的明珠.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本书通过选取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做人、处世智慧.正视心欲、直面名利、谦孝美德等篇章淋漓阐释儒家的博大智慧。目的就是通过撩开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纱。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天骄霸主

    天骄霸主

    最早的不信鬼神的唯物主义者,死后到了确实存在的幽冥界,传说中的阎王没了,黑白无常不知到哪里去溜达了,孟婆也可能偷偷的跑去喝自己煮的汤了,幽冥界陷入了纷乱的纷争中。这个唯物主义者该怎么办?
  • 教你学水球

    教你学水球

    教你学水球教你学水球教你学水球教你学水球教你学水球教你学水球
  • 我的冒牌少爷

    我的冒牌少爷

    夏季是适合恋爱的季节,而他们的故事,就是盛开在这个夏季。尚冰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那次意外的忘记锁门,让自己的家里进了贼。长的倒是人模人样的。对自己拿刀相向不说,还说她粗鲁?难道要她对不请自来的危险分子端茶相待,热脸相迎吗?没有报警赶走这个家伙,让那个家伙在她家里蹭了一夜,是尚冰香犯的第一个错误。让这个家伙对她指手划脚,是她犯的第二个错误。而爱上他,是她犯的最不可饶恕的错误。自从遇到尹少,她的世界就混乱了。原来的自己怎么也想不到会碰到自己的顶头上司。而那次的相遇,却把她吓了一跳。遇到长的一模一样的家伙,机率是多少?50%还是5%?如果是后者,那么她真的中彩了。三个人的纠缠,两个人的感情,一次秘密的交易,让花心小偷变成多金老总,让平凡导购变成贴身秘书。一个个女人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可爱纯真的山灵,多情抚媚的夜美,虚伪狡诈的唐兰……她该如何接招,捍卫她的爱情?
  •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散文选集

    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著的毅力,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始终笔耕不已,迄今已逾古稀之年,仍时有新作问世。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碧野,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如今从宏观角度予以回眸一览,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诚然,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
  • 帝王局:囚爱皇后

    帝王局:囚爱皇后

    于是,她成为人人钦羡的皇后。她欠了他一个为什么。摩仙殿内,一朝穿越,不受宠的将军府大小姐凤凰涅磐。后来,温和如玉。嫁了之后,才发现他身边敌意重重,个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她大怒,“我的皇后,她过三关斩六将,一一替他扫除障碍物,一步一步助他登上皇位,为了一个答案,她才知道,从头至尾是他一步一步精心算计,诱她入局,只为了前世,朕…等了你一千年。”,太子妃在此!她的人岂容他人欺负。她心狠亦毒辣,他是当朝的太子,他温柔淡雅、笑容如雪,是他一个温柔乞求的眼神,骗得她成为他的太子妃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横扫欧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横扫欧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