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俗姓淳于,为战国时齐国大夫淳于髡的后裔。先祖淳于髡是一位劝谏的高手,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淳于髡用隐语成功讽谏齐威王。
(一)幼年时期的鉴真
唐代扬州佛教盛行,中外僧人云集,佛寺多达三四十所。鉴真的家庭充满着浓厚的佛教氛围,他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云寺参禅拜佛,并在大云寺智满禅师处受戒。在家庭的影响下,幼年的鉴真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据说在鉴真出生的那天晚上,淳于家佛堂里佛像前的供灯灯芯突然爆出灯花,霎时显出七色荷花的形状,将佛堂映照得绚丽多彩。这个吉兆让淳于家喜形于色,知道将要出世的孩子是个贵子。鉴真长到三岁时果然聪慧过人,识文认字一学就会。虽然鉴真的父亲以居士身份皈依佛教,但他知道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儒家治世。身为大丈夫首先要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儿子只有学而优则仕,才能光宗耀祖,兼济天下。于是鉴真被送到私塾就学,在诸子百家和孔孟之道的熏陶中慢慢长大。可是父亲没有想到,他第一次带儿子到大云寺参加佛像开光法会,小鉴真就被佛像所表现出的威严、安详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他跟在父亲身后问这问那,竟然不想回家了。智满法师见到他后,对鉴真的父亲说:“你这孩子慧根深厚,长大定会有出息的。”从此以后鉴真迷恋上了佛法。
(二)青少年时期的鉴真
平日里鉴真在家随父学佛,慢慢地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对大云寺越来越向往。鉴真14岁时,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大云寺学佛。就这样,他走入了佛门,拜智满法师为师,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小沙弥,也就是所说的小和尚,法名鉴真。学佛是漫长的过程,就像学生一样,从小学、中学读到大学。和尚学佛也有进学的梯度,就是从小沙弥成为比丘僧。鉴真为取得僧人的资格,前后有两次受戒。受戒,有着隆重的仪式,必须有专门的授戒师主持这事。鉴真进入大云寺后,潜心钻研佛学,修行十分用心,在智满禅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据《四分律》规定,比丘(男僧)有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尼姑)有五百(按律实有五百四十八戒)条戒律。受具足戒时要有“三师七证”,所谓“三师七证”,即在受戒时,要经过戒和尚、教授师和羯磨师三师的考问,并有七位德高望重的师僧作为证明。授具足戒之后,成为正式的僧人。三师中的戒和尚,就是直接授戒的师僧,是授戒中最高责任者,必须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师是在戒场指导受戒僧侣作法的师僧。另一师羯磨师,是直接在戒场指导受戒僧的师僧。一般受戒前由教授师检问受戒僧的资格,然后由羯磨师询问考查,经过三次询问考查以后,所谓具足戒,便是圆满完成的戒。《华严两种生死义》卷四纸背文书的满意律师传中,对鉴真登坛所受具足戒时的情况记述详细,且列有三师七证之名为:西京总持寺的仪律师、西京荐福寺的道岸律师、荆州扬溪寺俊律师、西京崇福寺大德礼律师、西京崇圣寺的纲律师、闻惠律师、西京荐福寺恩惠律师、恒律师、志律师、西京荷恩寺的法藏律师、园律师以及荆州南泉寺的弘景律师,共十二人。受具足戒的仪式十分隆重,共有12名律学造诣很深的大师在场,对鉴真后来成为律学高僧影响极大。鉴真受具足戒之后,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僧,也就是最高级的正规佛教徒,取得了做和尚的正式资格。当时鉴真21岁,弘景当时已是75岁高龄,鉴真成为他最后一个授戒的弟子(关门弟子)。次年,即景龙三年(709年)弘景便告老归山,唐中宗亲自赋诗为他送别。弘景在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圆寂,享年79岁。鉴真从弘景禅师那里学习“五明医学药典”,能出入皇宫的太医署,在那里求教医学上的疑难,并见到了不少医林高手,得到不少秘传医方,包括极为罕见的《唐本草》。鉴真在两京期间,东西帝都城市布局严整,坊里街道规整划一,都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两京名刹大寺不仅规模大,庄严华丽,并有不同的建筑风格。鉴真所居实际寺内的净土院是长安当时著名的景点,其雕甍画拱,圆珰方镜,结构配合之妙,向来被认为巧夺天工,这给年轻的鉴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景龙二年(708年)的秋天,已准备回扬州的鉴真,向恩师道岸辞别时,道岸正忙于建造小雁塔,因知道鉴真精通建筑,要求其协助建塔。鉴真从中学到了佛教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装饰等方面的实际知识,又到洛阳仔细观摩龙门石窟的雕刻,在观摩中受到雕刻艺术的熏染,后来成为佛殿寺塔建筑高手。
《东征传》说鉴真和尚巡游两京,究学三藏(“藏”本是匣子、框子、篓子一类装有物品的容器,佛教把自己的所有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究学三藏就是学习、研究所有的佛学知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到东晋时代,戒律日渐完备。到了隋唐时期,《四分律》成为中国的正宗戒律。“律”是僧侣行事的种种规定、需要遵守的仪则。“律藏”是戒律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典籍的总称,是佛家三大法藏之一。鉴真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和弘景都是律学的名德,又是南山宗开创者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对于法砺的相部宗和怀素的东塔宗也拜师入门,兼收并蓄。在长安、洛阳滞留期间,鉴真历访名寺高僧,潜心专研藏佛典。先从融济律师习《南山律钞》(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创始人道宣所著)等书;又在西京禅定寺随义威律师,听法砺律师的《四分律疏》一遍;从西明寺远智律师,听讲《律疏》一遍;在洛阳再听授记寺从金修律师等讲《律疏》一遍;又到长安听观音寺大亮律师再讲“砺疏”(名僧法砺为《四分律》所作之疏)五遍。当鉴真离开繁华的京都时,已成为精通律义、学有所长、知识渊博的名僧。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鉴真从洛阳、长安等地回到扬州后。在近七年的时间里,鉴真既游历洛阳、长安等大唐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又有机会聆听最上层高僧的教诲,无论在学业上,还是见闻上,都有很大的收益,这为他以后的弘法传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的东渡准备了条件。从此以后,鉴真开始弘法传道活动。唐开元五年(717年)道岸圆寂,之后,他的弟子杭州义威继为授戒师,义威死后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46岁的鉴真成为授戒大师。从鉴真成为受戒大师开始,到唐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前往日本为止。鉴真的主要任务是在江淮一带弘法传道。鉴真在江淮之间讲经说法,宣传教义,授戒传律,传戒度人,兴建佛寺。在此同时,他又着手筹款,规划并亲自主持营建了八十多处寺院僧舍;指导塑造、绘制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又创建和扩大了救济贫病者的悲田院和供养三宝的敬田院;抄写了一万一千多卷经典;监制施送彩帛袈裟三千余领,供送五台山僧人;所主持的道场法事,更是难以数计。
佛教重要的是宗派师承,宗派间对佛教的某些教义、宗旨的理解及实行有所不同。当时的律宗分成三派: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鉴真对各家学说互为参照,以南山宗为主,广为吸收,成为南山宗的嫡传;同时又成为三宗的集大成者,成为继道岸与道岸弟子义威之后,全国众望所归的授戒宗主,成为名满天下的律学权威。这期间,他前后宣讲《大律》和《疏义》四十遍,宣讲《律钞》七十遍,宣讲《轻重仪》和《羯磨疏》各十遍。多年以来,他临坛授戒,度人四万余,弟子中的西京安国寺睿光、扬州兴云寺惠琼、江州大林寺志恩、苏州开元寺辩秀、天台国清寺法云等35人,都是各地著名僧寺的律师,在佛教界享有极大的声誉,鉴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鉴真东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说它熟悉,是因为一提到鉴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渡”;说它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是知道鉴真东渡六次,历时十余载,至于在东渡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鉴真本人包括他的弟子及随行人员经历了哪些磨难,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