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7900000006

第6章 中国古代文学(2)

《神思》篇开始从文思酝酿的想象出发,活用庄子中的典故,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屹立巍阙之下”明确指出了“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是说形象构思可以想到很远,千载以上和万里以外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想象而宛然在目。而且还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是说当作家吟咏或注视着他所想象的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情景时,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看到风云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所起的作用。而且构思还是有规律所循的,可以被作家所掌握的。因此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当想象力驰骋时,文思像泉涌一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如果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中去,便意趣盎然了。但是人的思路,并不总是那样畅通的,当思路闭塞时,意象就枯竭了。此时,需要让心保持“虚静”,还要积累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才能,并顺着自己的情思去寻求适当的辞令。接着,《神思》篇进一步谈作家的精神和外界事物的关系,指出:人的思维易通过眼耳受到外界的影响,作家的创作也是这样,然后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志气”,是指人的意志和气质。“志气”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关键”。要使构思进行没有阻碍,就必须注意“志气”的修养。

刘勰认为,精神和外界事物是文学创作中两个重要的因素。作品要深刻地描写事物,必须使这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有来自外界事物的刺激;一方面要有出自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只有这两种因素相交融,才会有意象的产生,艺术的构思才能得以进行。如果没有外界事物,或者离开外界事物,思想情感活动就会成为空洞的、没有根基的悬想;离开了思想情感,外物就成为“死物”,从而不能进入艺术的领域。所以,艺术构思的形成,必须先有外界事物的影响,这种来自于外界事物的思想感情的酝酿过程,便是构思中思路运行的过程。此时“神”与“物”紧密结合,从而产生出驰骋风云、气象万千的意境。

在阐述了“神与物游”的道理后,刘勰又从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一是精神上的修养,一是写作能力上的锻炼。这就是他所说的“秉心养术”。“秉”是操持的意思,所谓“秉心”就是节制人的心神活动。关于“秉心”刘勰主张“无物苦虑”“不必劳情”。如果思考过度,就会损气伤神,不能保持旺盛的想象力。《养气》篇中的“气”,指的就是神气。“养气”就是修养心神。“心虑言辞,神之用也”,通过修养心神,能促使文思通畅。在进行创作时,必须保持从容的精神状态,因为“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意思是顺着人的心意而任其自然,就会感到感情顺畅思路融洽;如果钻研磨砺过分,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气力衰竭。

关于“养术”,刘勰提出“学”“理”“阅”“致”四个方面。“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志以绎辞”。一是要把知识当做宝物一样,在平时要不断地积累起来;二是要明辨事理,以充实自己的创作才能;三是要参照自己以往的经验阅历以求认清事物的真相;四是要培养自己的情致,以达到能准确运用文辞的目的。他不仅要求知识的丰富,而且要能辨别、认清事物的真相,只有这样,经过作者想象构思而成的意境才能不致违背事理常情。而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有的人往往“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构思很巧妙,但用具体的文辞表达出来时,就大为减色了。因此作者必须培养自己能够准确运用文辞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刘勰用“博而能一”四个字,对“秉心”“养术”两个方面加以总结。“博”即“博练”“博见”,是指上述四个方面的全部修养。“一”即“贯一”,避免混乱。“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在这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又能贯通一致,创作构思,便可以顺利进行了。

2.风骨论——“风清骨峻”

“风骨”在六朝时代,本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它最初是指一种清高而豪迈的风神气度。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用“风骨”来评画。梁袁昂用“风骨”来评书法。刘勰最先把“风骨”一词用到文学评论上来,并把它当做一个文学理论上的专门术语而赋予其特定含义。

《文心雕龙·风骨》曰:“《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一词本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但为了论述的方便,刘勰往往分别加以阐述。“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这说明“风”能起感化作用,而且是志、气的一种标志。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是“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

《诗经》总共有“六义”,“风”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如果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乏风骨,那么文采也不会鲜明,声调也不会响亮。所以运思谋篇,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生动。

文章如果“风”“骨”兼具,就可达到“风清骨峻”的理想境界了。所谓“风清”,是指教育作用的显著。“骨峻”是指文辞骨力的高超。这种“风清骨峻”的境界,就是刘勰对文章风格的最高要求。做到了“风清骨峻”,就如高飞之大鸟舞动双翼。因此篇要求文学作品应有充沛的生气;用词造句必然精要;表达情致必然显豁。锻炼文字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而不板滞,从而达到刚健明朗的美学效果。这得力于对文章风骨的驾驭。如果内容单薄而辞藻堆砌,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那是无骨的征象了;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无风的证明了。“风骨”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有过重大影响。以后“风骨”成为文学批评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至于怎样才能使文章“风”“骨”兼具呢?刘勰提出“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意思是说要陶铸熔化儒家的经书,作为写作的典范,并要广泛吸取百家史传的写作手法;要深刻理解情感的变化规律,并详细了解各种文体的规格要求,然后才能孕育出新的内容,雕画出辞句来。可见,刘勰的方法是向经传子史去学习,从古代经典中去汲取营养。

3.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情以物迁”

六朝时期,大多数文人都喜欢游山玩水,山水诗很盛行,骈文中也用大量的篇幅对风景作了描绘。这使刘勰看到了自然景物与写作的关系,所以写成了《物色》篇。“物色”是指景物的声色,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包括在内。《物色》篇是专门讲情和景的关系的。

作品首先指出:“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不断更迭。阴天会使人觉得沉闷,晴天使人觉得舒畅,万物景色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心情的波动。文学作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因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而各种景物又有不同的形状,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正是由于情感的激动而产生的。一片叶子落下会引起人的感触;几声虫鸣足以勾起人的心事。何况是有着清风与明月的夜晚,芳林中春光明媚的朝阳呢!这样所发出的情感自然会产生文学作品了。

接着《物色》篇又写道:“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虽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当诗人受到外物的刺激时,就会引起无穷的类似的联想。当他在各种景物之间流连徘徊的时候,他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委曲婉转地写出它们的神态相貌的。当他在所见所闻的声色之中沉吟的时候,他所运用的辞藻和音调是与他的心情一致的。这是说,在恰当描绘出外在景物形象的同时,也要表达出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揭示了文学创作中景物、文辞、情感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先为作者受物象感召,善于联想类似事物;而后进行体验,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再为写气图貌,随物婉转,抓住突出特征,以少尽多,不能只图形似来区显毫芥,由此而化入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审美意象。

4.文质论——“为情造文”

同类推荐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入主唐宁街10号,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的美梦。成为180多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成为领导英国跨世纪的首相。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热门推荐
  • 快捷饮品

    快捷饮品

    轻轻松松学厨艺,快人快手做佳肴。家常食材,厨技简单,快捷饮品,美味营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谁是最会买土豆的人:做只给老板结果的员工

    谁是最会买土豆的人:做只给老板结果的员工

    不但要买到质地最好的土豆,还给老板带回更多实用的市场信息。这个故事说明: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又能交给老板满意结果的员工,才是老板最青睐的人。本书从这个买土豆的故事说开去,以精练的语言和睿智的案例来分析并阐述怎样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员工执行力等,同时融入最新最有效的培训理念,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员工培训图书。
  • 人间(中)

    人间(中)

    “《谁是我》中,我发现我不是我,我质问谁才是我?我历尽艰辛终于找到自我,我却痛苦逃避真实的我。兰陵王面具神秘依旧,又是谁躲在蓝衣社的背后?我携带密令,远赴美国,却遭致命阴谋,被判终身监禁。肖申克州立监狱,我已死为幽灵,又复活为英雄。人间的传奇正在继续……”
  • 娇妃惊天下:霸爱罗刹王

    娇妃惊天下:霸爱罗刹王

    被莫名的丢到异世,杀宣王妃揍皇帝扁摄政王,还生死无惧是为啥?带着神兽小弟,扛着嗜血剑,风风火火的把天下当成了自家后院逛了便,没想到她欠了一屁股的感情债。“我会等你的。”那傻得有点痴呆的严诺。“杀了我嫔妃,你就留下来顶替她的位置吧。”沉默寡言的宣王居然密谋想监禁她终身。“你就是死了,我也能让你活过来,区区逃跑就想躲开我可能吗?”不当人是条命的秦月居然占有欲完全超标。看来除了回家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新常态改变中国

    新常态改变中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国内最权威的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我们在下一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 解放太原(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太原(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1949年4月20日零点,我军正式向太原城外发起总攻。首战汾河西,巧取卧虎山,强占双塔寺,激战小北门。攻入太原城奇袭鼓楼,浴血巷战直插敌人老巢。阎锡山金蝉脱壳先走一步,戴炳南,孙楚等被俘虏……
  •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曾经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某一历史事实,只是在众多可能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而在实现与未实现之间,有一个拐点,它充当着很有可能改写历史的重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拐点: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历史已潜藏的必然变化,终于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介入而赫然凸现出来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拐点之处,体会历史变化的魅力吧!
  • 王的现代迷糊妻

    王的现代迷糊妻

    她的前世是行医济世的灵芝仙子,为了他舍弃仙籍,香消玉损,遁入轮回,了却一世情缘,他却纠缠不放。为了他,灵芝魂魄不肯归位,诱得她从21世纪来到秦朝,与嬴政再续不了情缘,无奈情再续,缘难接,让他如何甘心放手?他是暴君,却缘由于她,她让今生的灵儿穿越回秦替她赎罪,导他入轮回,却让他不放手,变作千年僵尸,只为寻她到21世纪,因为他要三续不了情缘!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