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我的职业与爱好基本吻合,一直从事与文字相关的活儿。
文字,宛若一位终身老友,始终伴我左右,在我欢欣的时候,在我郁闷憋屈的时候,在每一个如水般平静也平淡的凡俗日子。读与写,是我的两种常态。排除工作的要求,我也会随时保持这两种状态,不为什么,就是喜欢,喜欢久了就成了习惯。
对于喜欢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本能的善待和敬重。对于文字,我也不例外的有一种敬畏。从小,奶奶就叮嘱我,写了字的纸不能乱扔乱撕。文字,在我心中,不说拥有“藏之名山,留诸后世”这样的分量,至少也应该力透纸背、掷地有声。感情在笔尖自然流淌;思想在笔下熠熠生光。文字是智慧,是心血,是精华。所以,一般不敢轻易落笔,仿佛有种精神洁癖,总是担心词不达意,或是写出来的东西像说出来的话语一样,有某种程度的失真。就像现在我正在写的这篇小文。写之前,我在这个闷热的下午,在不宽敞的屋内忍不住地走来走去,脑子里翻涌着许多零碎的词句、情感和记忆片段,却茫茫然不得要领,不知如何下笔。
光阴的故事,每人都有,感触各不相同。不外乎是外表风光、内里沧桑,回忆起来温馨感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前几年。
那时芋头(儿子的乳名)尚小,芋头爹在浙江的一所高校任教,我在安徽的一家都市早报做新闻。按照当时报社记者开玩笑的说法,我是一枚准单亲妈妈。忙乱是必须的,但大部分的时光还是多姿多彩、温暖快乐的。我和芋头像春天里的植物,积极向上,拔节生长。看书、行走,社会生活、内心世界,新闻、文学,芋头的成长、自己的思考,这些都是这本光阴故事里的关键元素。“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点点滴滴,当时难以觉察,只有隔着一段光阴,才发现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情怀。就像三年前告别新闻生涯,开始出版人的生活。或者像现在,即将挥别住了十多年的市区老屋,陪伴芋头开启他人生最为关键和忙碌的高中时代。
改变是人生的常态,而我们,只有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宁,然后怀揣理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每一段光阴里释放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且行且珍惜,本来这个短句还是挺准确地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理,只可惜这一句式被网民们调侃得不像话。
感谢文字,总是在光阴节点上,为我留痕,让我回望人生时有迹可循。
当光阴远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鲜亮。
特别鸣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王虹副社长和我的责编——尚未谋面的方莹姑娘,是她们付出的智慧和辛劳,让这些文字得以清雅呈现。
张堃
2014年6月29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