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民谚释义)
上条民谚把萝卜和姜捆在一起说,这条民谚让姜单独登场,可见姜的重要性。
《本草纲目》对姜的介绍很简短,现摘录如下:
(气味)辛,微温,无毒。(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古人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亦有秋姜减寿之语。此外,午后至夜间,若非治病,不宜食姜,因夜气收敛,姜酒之类辛散,不宜养生保寿。
(主治)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毒,去冷气。益脾胃,散风寒。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湿山岚不正之邪。
从这个简要的摘录中,我们看到李时珍从姜的气味、脾性、特点、宜食季节、功效等方面对姜做了叙述,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姜的神韵。
里面有一句话值得引起注意:“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湿山岚不正之邪。”
李时珍说早上出行,要含一片姜。在我们的民谚中,就有: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这句民谚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姜宜早上吃。
姜也要分早晚吃吗?也许,西洋的那些快餐、牛排之类的没有这些复杂的规矩。然而,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正在于此。什么时候、什么季节该吃什么食物都很有讲究,这些讲究的背后,不是中国人喜欢自找麻烦,而是有古代医学、中医、现代医学等医学原理做支撑。中国人历来讲究养生,养生就在于一个养字。养就是要不怕麻烦,养生就是,会养,才会长生。
这条民谚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是,早上吃姜和喝人参汤差不多。说明早上吃姜很补。
早上吃姜除了很补,其实也有其它的好处。早上是一天的开始,吃姜有助于打开一天的胃口。特别是夏季早上吃姜,能开胃健脾,帮助预防“空调病”等。
但是,这条民谚还有一个要点:三片。为什么要说吃三片?这里的三片是实指还是虚指?其实,这里的“三片”是个大概数字,意思是吃姜要适量,不能多吃。
(养生原理)
中医认为,早晨七点至九点气血流经胃肠,姜具有“健脾、暖胃、散风寒”的功效;此外,姜为温热性食物,正好可以上升阳气,本身这时身体就处于阳气升发的趋势,两者天人合一,故早上吃姜有“人参汤”的功效了。
到了中午,阳气已经到了极盛的状态,到了阳阴转换的阶段。阳气应该收敛,此时若吃姜,热性的姜正好助阳气外发,这就与养生原理违背,容易患病;况且,中午血液流经心脏,心属火,火本来就往上窜,靠肾水相克才达到水火平衡。此时若吃姜,就等于加热,肾水又克不住火,就会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到了晚餐时,血液流经肾,此时吃姜加热,就等于直接干涸肾水,对身体更加不利。从阴阳的角度看,此时应属阳气收藏之时,姜却使其发散。如果说中午吃姜导致阳气外散,影响收敛,而晚餐吃姜则直接影响阳气收藏。没有阳就不能滋润阴,因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翘翘”。
由以上中医医学原理看出,姜最适宜在早上吃。姜在早上吃的养生原理就在于顺应阳气向上的趋势,推动它进一步上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普通的姜等同于尊贵的“人参燕窝汤”了。
虽然早上吃姜很有好处,中医认为一次食用也不宜过多。也许有的人曾有体会,姜吃多了,会觉得心口“发烧”。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量姜中含的姜辣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产生上火症状。因此,这条民谚里教我们“吃三片”,不宜超过三片。
(养生小窍门)
在平时的做菜中,姜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哦。
1.煮寒性素菜及凉拌菜时,加入生姜,可以驱除寒气,增加温热,以免伤肠胃。
2.在较硬的菜肴中加入生姜烹调,能起到很好的软化作用。
3.在烹调水产品或禽畜类食品时,加入姜片(块),具有去除腥膻气味的作用。
4.把姜切成碎米,与原料同煮同时。姜米多用于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鲜。比如清蒸狮子头这道菜,猪肉细切再用刀背砸后,再加入姜米和其它调料,就制成了狮子头。
生姜的其它妙用:
1.酒醉时,在热姜汤里加入适量蜜糖,可以缓解或消除酒醉。
2.伤风受寒,用姜片加红糖,煮水饮下,等出一身汗,受寒症状即消失。
3.若跌打损伤,患处有淤血,可用姜片沾上米酒摩擦患处,能帮助淤血散开,加快康复。
头上生癣,导致头发脱落,可用姜片猛涂患处,一天三次,久而久之自然能生发。
另外,爱美的女士注意了。生姜还能美容养颜。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姜辣素有很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可明显淡化老年斑。也可以将生姜切碎拌少量的盐长期食用,袪斑效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