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蜩和捶钩
智慧点金石
普通人如果经常性地处在浮躁涣散的状态之下,注意力像万花筒一样忽明忽暗、到处乱转,就会感到非常疲惫,而这种疲惫不会换来成功的喜悦。世人所谓的累,大部分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没法专注。心累,反过来急剧地加重了身体的累。可见,专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是健康心灵的一个特质。
专注,也是一种道家智慧。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庄子·达生》篇中,有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这样说:
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一天,他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
孔子说:“先生的手艺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当然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却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过身来对他的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庄子讲述这篇寓言的原意是说,一个人要想体悟大道,达到达生的境界,必须要像这个老人一样,凝神于心,日就功成。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一篇小文章《敬业与乐业》中引用了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用以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佝偻丈人承蜩的那种专注,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其实,人要做成世间的哪件事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无独有偶,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一则相似的故事:
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了,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错。
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
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一个人只要能够真正地、切实地做到专注,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弦外有音
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专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画家专注于画板,音乐家专注于琴键,农夫专注于季节与大地。不管身处何种领域,当人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时,想要有一些使人侧目的成绩,专注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专注就是成功
智慧点金石
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是一切有志者的追求。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往往并不平坦,影响成功的因素复杂多样。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对学业、工作、事业专心致志、不懈努力,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扎扎实实地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却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对学业、工作、事业缺乏一种执著精神,结果一事无成。无数事实说明,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事苑:曲径通幽
《庄子·达生》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鲁侯问他成功的原因,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被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
梓庆之所以会那么成功,就因为他将心思完全集中在削刻鐻。一个人只有真正达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境地,才能获得成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全神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在苏格兰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智商很低,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整天哭闹,喜欢扮成吓人的模样,整个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止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否则他会破坏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而且在这三个小时里,还会突然醒来。他的父亲几次想把他送到社会福利院,就是无法下定决心。
孩子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父母:可怜的孩子,得了自闭症。
为了使他得到教育,父亲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然而遗憾的是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发出尖叫,让其他儿童惊吓不已。他的手在不停地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连睡觉的时候也在运动。
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没救了,让他自生自灭吧。有一天,孩子发现地上有一支水笔,就用它在地上画了一道线。然后,他不停地玩着这只水笔,不断在地上画着线条,就这样画了一整天。
第二天起来,他继续画。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画的这些线条,惊呼:“天哪,他竟然会画画。”
其实,这些线条并不是画,只是一个白痴儿童能画出圆形、方形的线条让老师感到非常惊讶。
老师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夺走他手中的东西,而是在地上铺上白纸,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
这个孩子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作画。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的世界里只有他和水笔。
十年后,他的画被人拿到了拍卖会上,结果意外地卖出了,而且被许多资深的画家看好。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100多次,已卖出1000多幅,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现在许多人在感叹,这样一个白痴竟然能成为画家,但谁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他眼里没有其他的诱惑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还握着它。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弦外有音
斯蒂芬·茨威格曾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工作之中,那他就是一个天才,他也就比谁都更接近成功。
有些成功,不需要太强的实力,需要的往往是专注;有些失败,并非缺乏良好的时机,缺乏的往往是坚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总是左顾右盼,那么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游刃有余”的前因后果
智慧点金石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以其自然、清新和精练而享誉世界,他那极为简洁的对话有着“电报式”的美称。当记者问他简洁风格形成的秘诀时,他说:“不停地写,站着写。”这不是幽默,而是事实。
海明威解释自己的写作习惯是:“我不停地写,刚开始时写得不好,慢慢地就写得好了;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采用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他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艰苦地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后来,他的《老人与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得了如此高的殊荣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辛勤笔耕,且从不自满。他不止一次地说道:“我要学习写作,当个学徒,一直到死。”
故事苑:曲径通幽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篇特别精彩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故事说:
庖丁给文惠君宰杀牛,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庖丁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庖丁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是多么宽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