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智慧点金石
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那个老僧显然还没有通达禅的境界,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心”这个概念。只有化有心为无心,让一切都显现为一切的本来面目,才是真的修为境界。
故事苑:曲径通幽
慧忠禅师就是一个心外无物的人,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大彻大悟的无我忘我境界。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察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禅师心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弦外有音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光明
智慧点金石
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如果我们的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灿烂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的落英和随风飘散的白云,一切都变得那么惬意和甜美,无论生活有多么的清苦和艰辛,都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快乐。心若冷了,再炽热的烈火也无法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的温暖,我们的眼中也充斥着无边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残花败絮的凄凉。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人有多大的灵性,就在于他的心灵具有多大的灵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懂得珍视、呵护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个人的真善。
有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悲哀地对师父说:“师父!我已经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师父对她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体悟了!”
几十年之后,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庵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住持就是当年的那位小尼姑,虽然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个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后来,她圆寂了。据说就在圆寂前终于体悟到禅理的机要。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那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
是啊,点亮心灯,人生才能温暖光明,由心灯发出的光,没有留下自己的影子。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之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吹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会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只要你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蚀不了你的心。
弦外有音
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诱惑,围绕着你的心去生活,就能绽放你自己的生命色彩,实现你生命的圆满和美丽。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世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宋代禅僧茶陵郁的一首悟道诗,他说的那颗明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心灵,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修为有成。
异想开天,千江有水千江月
智慧点金石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禅师们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常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很好的境界,许许多多的学禅者都是因为这些境界而悟道的。
故事苑:曲径通幽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严禅师的德行,一天,他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
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严禅师至此,才冷冷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严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说:“不会。”
惟严:“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严禅师形象地给太守点出了修道见道的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确,心的修持达到了哪种境界,我们的人生境界就有多么开阔。
唐朝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弦外有音
心境是没有界的,你的心灵就是一个小宇宙。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样的境界非身临其境者不能体会。
悟空,灵光刹那间
智慧点金石
我们的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
真正的开悟是不会循序渐进地达到的,因为所有循序渐进的事都属于头脑上的思维意识,而开悟并不是头脑的,开悟是超越它的,因此你不可能逐步地开悟,你只有一下子跳进去,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上台阶,那儿没有台阶。开悟就像一个深渊,你或是跳或是不跳。
故事苑:曲径通幽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吗?”
没想到西堂马上毫不犹豫地回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