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7400000010

第10章 自卑情结(2)

儿童听到这类否定性的责备,很少不被深深刺伤。不过,也有些儿童常常会通过贬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来进行自我保护。

我们无法通过对孩子的询问来了解他们是如何自我评价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观察他们是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的,例如,看他们面对问题时是自信果敢,还是优柔畏惧。后者是孩子缺乏信心和勇气最为常见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儿童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开始总是信心十足,但是随着他与问题间的距离越近,他就越缩手缩脚,甚至会裹足不前,总是会与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儿童有的会被认为是偷懒,有时则被认为做事不认真。这两种描述虽然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实质。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将全部精神集中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中。有时候,有些孩子会蒙骗大人,让大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些孩子缺少天赋、能力不足。但是在我们明白事情的原委,并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来加以解释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儿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信和勇气,而不是先前我们所认为的缺乏能力。

我们在探讨这些对优越感的错误追求时,我们要明白,一个完全过于关注自我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过于追求优越感的儿童从来不顾及他人,甚至仇视他人,仇视社会,他们过度贪婪、自私自利。如果他们知道了一个秘密,他们就会利用这个秘密来伤害他人。

即使是那些曾经的行为让人有颇多指责的儿童,我们也总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种明显的特征:他们有时会产生一种人群归属感。这些孩子对生活的规划越是远离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合作,我们就越难发现他们的社会情感,但是,每个人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总是存在的,总会以一定的形式暗含其中,或者表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揭示儿童隐藏其自卑感的表现形式。自卑感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孩子的眼神就是其中一种。眼睛对于人们来说,并不仅仅用于接受和传递光线,它还是每个人参与社会交流和理解的器官。一个人用眼睛看他人的方式就能表露出他与所看的人交往的倾向和程度。因此,每一位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喜欢观察人的眼神。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别人看我们的方式来推断出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也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神看清楚他一部分的灵魂。尽管我们这样做可能会判断或理解失误,但相比较而言,还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神来判断他对你是否友善比较容易。

众所周知,那些心存疑虑的儿童都不敢正视大人。这并不表示他们的良心都变坏了,也不表示他们都有不好的习惯。他们回避的眼神只是在说明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发生哪怕非常短暂的紧密关系,这表明他们想从人群中退缩出来。如果你让一个小孩到你跟前来,他靠近你的距离也是一种与眼神回避类似的信号。很多孩子都会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先对周围的情形进行一番确定,然后再在必要的时候接近你。他们对一切紧密关系都保持怀疑,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曾有过类似的负面经验,而后他们将自己的片面认识普遍化,并且以偏概全了,他们开始滥用自己的片面认识。与此类似的有趣的事情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孩子喜欢依靠在母亲或老师身上。孩子自身愿意去亲近的人相较于他所宣称的最爱的人要重要得多。

有些孩子走路时会昂起头,挺起胸,说话时声音坚定,毫无畏惧,这些都是孩子们显著自信和勇气的流露。而有些孩子在与别人交流时,眼神会退缩屈从,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明显是一种自卑感和不能应付处境的胆怯。

很多人在探讨自卑情结时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自卑情结是天生的。其实,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不管他们曾经多么勇敢,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他丢失勇气,变得胆小怯懦。这也足以反驳上面所说的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通常来说,父母胆小怯懦的,他们的孩子也可能胆小怯懦。但是,这并不是遗传原因,而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一直生长在充满怯懦的环境中。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一些在学校里孤单的学生,他们的家庭通常也是与人交往甚少或没有交往。说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先想到性格的遗传,但是,这一观点依然站不住脚。一个人能否与外界建立交往关系,并不是由他们的大脑或者器官的物质变化决定的。当然,这方面的变化虽然与产生这种性格没有必然关系,但也有助于对它的理解。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理解这种事情。一个小男孩生来就有器官缺陷,他曾一度身染疾病,他的身体一直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一直身体虚弱。这种孩子大都沉溺于自我,他们认为周围的世界同样是冷漠而充满敌意的。此外,虚弱的孩子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减轻自己的生存负担,他们会依赖他人来得到照顾。而正是他人的照顾和保护,才使他强烈的自卑感产生了。因为儿童和成人在体型和力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儿童也很容易产生一种相对的自卑感。如果儿童经常听到(事实上确实经常如此),“孩子应该被看着,而不是被听着”,那么,儿童的那种相对于成人的自卑感很容易受到强化。

以上的这些印象都促使儿童认为,他确实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会看到自己的身材要比他人(成人)矮小,自己的力量又很微弱,而这自然让他感觉不平衡。儿童越是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弱小,就越会希望自己能够多于别人,强于别人。他的希望又让他们多了一份额外的动力。不过,他并不是通过努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而是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处事原则,“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孤独的孩子就属于这一类。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体弱、残疾和丑陋的儿童都存在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他们说话时,要么咄咄逼人,要么胆怯退缩。这两种表现看上去互无联系,实际上却出于同一原因。他们要么说话很多,要么说话很少,但他们做这些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的社会情感很脆弱,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抱着任何希望去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或者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社会情感仅仅用于服务自己了。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领导者,能成为英雄,能够为世人所瞩目。

如果一个儿童很多年来一直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期望仅仅通过一次谈话就改变他惯有的生活方式。教育者一定要有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又出现反复,这时,教育者需要向儿童解释清楚,每个人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儿童在听到这样的解释后会稍微安心些,不至于信心全无。如果一个儿童持续两年时间内数学成绩一直很差,那他也不可能在两周时间就将成绩提升上去。不过,成绩最终能提升上去是毫无争议的,毕竟一个正常的、有勇气的儿童能够弥补一切。我们曾经一再指出,儿童的某种能力上的欠缺是因为他总体人格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错误,因为他的总体人格偏离了常态,出现了欠缺,从而陷入了困境。只要这些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在智力上没有问题,那么帮助他们肯定是可能的。

儿童能力上的欠缺,以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愚蠢、笨拙和冷漠,并不是他智力存在问题的充分证据。我们可以发现,弱智儿童的大脑不正常大都伴有身体上的缺陷。因为如果大脑发育出现问题、大脑发育的体腺就会造成了儿童身体上的缺陷。有时,一些身体上的缺陷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但是,最初身体上出现过的缺陷依旧会在儿童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换言之,曾经经受身体缺陷苦恼的儿童,即便在他们体质强壮后,他们仍然会表现得非常虚弱。

我们的理解甚至可以再深入一些。儿童心理上的自卑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不仅可以追溯到儿童的器官缺陷和身体缺陷,而且还可能是与这些缺陷毫无关系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例如,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失误,或者家长缺乏慈爱,或者家长的管教过于严格。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认为,生活就如同遭受一场苦难,于是他们便对周围环境持一种敌对态度。儿童因为这类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缺陷和因为身体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即便不是完全相同的,起码是相似的。

可以想到,针对这些在无爱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开展心理治疗,将会困难重重。他会将我们看成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这也会使我们付出的任何努力都被他理解为对他的压制。他只会感受到自己被束缚了,而且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他就会奋起反抗。他们对于玩伴的态度也不正确,因为他们嫉妒那些童年幸福的孩子。

这些心怀怨愤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一种试图破坏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对环境的勇气,因此,他们会试图通过欺凌弱小,或通过大大提升自己对他们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只有在别人接受了他们的控制后,他们友好的态度才会维持下去。很多孩子在这方面走得很远,所以,他们要么只跟一些处境较差的孩子交往,就好像一些成年人只愿意与遭遇不幸的人交往一样;他们要么偏爱与一些年幼的、比他们穷困的孩子交往。这种类型的男孩有时还愿意与一些温柔、顺从的女孩交往,但这不是出于对异性的好感。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6: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6: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此卷包括三篇论文。《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于1905年,该文深入探讨了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其与梦、潜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发表于1912年,该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潜意识的含义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义。《论潜意识》发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 微勃症:乐嘉的坦白从言

    微勃症:乐嘉的坦白从言

    为何我总谈人性?因为我记录在哪儿吃喝拉撒对你没价值,对我也没有价值;我想谈国家兴亡,但我谈不到点子上,也压根儿没能力谈到点子上。我谈人性,是因我以此为生。更重要的是,时代会变,观念会变,制度会变,但人性不会变。假设你我素不相识,如果你喜欢我超过喜欢我的书,那将是你的遗憾;如果你喜欢我超过喜欢性格色彩,那将是你最大的损失。
  • 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心理学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它在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长期依附于其哲学母体之中。1879年冯特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之后心理学领域派别纷争,百家争鸣,名人辈出。本书全力求体现全面性和可读性。对每一位入选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作,都有对其生平介绍、著作导读和整体思想的介绍,还有相关的趣味扩展介绍。
  •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一本幽默的教育诗,辞藻和内容是非常淫艳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渊博的知识和精细的迟到是学。
  •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本套丛书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是一套难得的实用心理学好书。本书为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女扮男装:我的花美男(全本)

    女扮男装:我的花美男(全本)

    龙业天:龙氏企业继承人,从小就以男孩身份成长,二十多年未被发现的身世之谜。龙业俊:从小与龙业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被父母当成谋夺家产的棋子,却只信龙业天一人。闫少熙,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只顾事业,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与冰封的心。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各自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伤痛,却在同一所充满喜剧色彩的校园相遇,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数。+场景一:闫少熙一脸坏笑地看着龙业天说道:“龙业天,你就乖乖做我的女朋友吧!别红杏出墙了。”龙业天一脸鄙夷地看着闫少熙:“女朋友?”闫少熙浓眉一挑,邪邪地凑近龙业天:“别得意,是试用期女朋友。”推荐:《危险总裁欺上瘾》http://m.pgsk.com/a/480104/【虐宠】《穿越:天降倾城妃》http://m.pgsk.com/a/382394/【超级好看】
  • 穿越之怜心无邪

    穿越之怜心无邪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穿越的一天,更没想到自己会变成有名的长孙皇后,温润的李建成,史书中的真命天子李世民、变化莫测的隋唐时期,一直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的我该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安生的方式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 淡紫色童话书

    淡紫色童话书

    《淡紫色童话书》是一本30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
  • 四川曲艺史话

    四川曲艺史话

    本书给了四川曲艺一个简洁、明快的艺术定义,对众多曲种进行了三级分类法,介绍了从汉代到近代四川曲艺的发展情况等。
  • 对每一朵花微笑

    对每一朵花微笑

    ,《对每一朵花微笑》精选了100个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故 事短小精练却意味深长,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哲理,将浓缩的真知化为鲜活的智慧。使青少年在学 习和生活中能驾轻就熟
  • 假秀女爱上真王爷

    假秀女爱上真王爷

    爱一个人,有多苦?白月儿不知道,她只知道她莫名地爱了,爱上了一个根本就不爱她的男人……恨一个人有多累?李隐不知道,他只知道他累了,所以他不再爱了。只是谁知道在他决定不再爱的时候,他遇到了与心上人几乎一模一样的她?这是老天的捉弄吗?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巧合?他们……还会像从前的他和她一样吗?满月群号:91564141,欢迎各位亲们前来做客。推荐关于李瞳郡主的新文《妖孽郡主的绝色男宠》http://m.pgsk.com/a/259190/
  • 武乱大周

    武乱大周

    大周千载,盛极而衰,兴帝逆天而行,国兴族弱,五代单传寿不过三十,杨信登基,天机莫测,八载而定四方,弱冠之年远走天涯,国势复衰,天灾人祸,烽烟四起。杨信回朝欲以一己之力再逆天行,兴衰成败熟可知。以武乱周,成败由人。
  • 极品闺蜜傲娇夫

    极品闺蜜傲娇夫

    白泽芝和丁蔷薇,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闺蜜,一个文静内敛,一个活泼张扬。她们个性截然不同,却彼此吸引,感情深厚。白泽芝的每一段感情经历,都会被丁蔷薇“截胡”,她真的每一次都会原谅她吗?在事业上,她们从开始的协作共进,到后来的敌对立场,最后,好姐妹会就此分道扬镳吗?白泽芝从小就做同一个神秘的梦,她一直想要寻找到梦中的那个人。她能解开谜底,如愿找到自己的真爱吗?【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梦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

    在人物刻画上,《梦开始的地方》作者汪宗军仍保持着惯有的优势,主次要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梦开始的地方》一些具体琐事和一些次要人物的故事,罗列铺衍也都得体,诸如写“六城联创”工作时对街道脏乱的描写及处理厕所事件和乱搭建事件、“伤不起”中的田梅事件、“农村工作那些事”中的上访事件、甚至“爸爸的小E”、“血腥杯具”等等,都很必要,让人觉得具体、实在、可信、读来过瘾,在环境影响和情节发展上都为人物后来的行动和性格精神的成长作了有力的铺垫,也为小说潜在的肯定和激励力量的形成做足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