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可笑,我,也就是我们这本以财富为核心的书的作者,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有钱的人。而且我绝不是“哭穷”。我的一个坦荡的同行朋友曾坦言,他在最艰难的时候,曾经走了三站地,把自己的公交卡退了,只为退十九块多钱,支撑几天。我虽不至于惨到那种程度,但也往往沦入“支撑”的境地。
但我怪不得别人,用我身边很多人的话说,我是活该。正常情况下,我的收入算不上多高,也绝对比普通白领要高。只要不刻意醒生梦死,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只是我一向大手大脚,十数年打拼,到如今也没有多少存款。账户上仅有的一些拿不出手也说不出口的小存款,也是从我顿悟之后开始存的。
张店老板是我顿悟的关键人物。那天,我去出版社,我熟识的编辑正在与一位看起来就像店老板的人交谈,也就是张店老板。闲话少叙,总之那天晚上是张店老板请的客,四个人吃了好几百元,绝对算不上便宜。将要离开时,张店老板说你们谁顺路,我捎你们一段儿。一问才知,只有我一个人勉强称得上顺路。在张店老板一再坚持下,我和他一起前往停车场。到停车场后,管理员查看了一下时间:“3个小时,每小时3块,一共9块!”张店老板随手拍出一张10元,递给管理员。管理员左翻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元的纸币。
这位管理员称得上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管理员。他说:“我手上没有1块钱,现在有三个办法供您选择:一、跟我去换零钱,离这最近的小卖部得走10分钟;二,你这么大的店老板,就当给我一块儿的小费算了;三,要不你就再多停会儿,凑够10块钱!”
以往碰到这种情况,即使是我,一个绝对称不上老板的人,往往也会大方的一挥手,道一声算了。但张店老板显然跟我不是一路人。他果断地说:“走,上车,我拉着你去换零钱!”管理员足足愣在那里盯了他好几秒钟,眼神中满是鄙夷,他心里在想什么我绝对猜得到,因为我心里也是那么想的——太小气了!
但事实证明,张店老板绝不是小气。初次见面他便请我吃饭就不提了。前面说过,我跟他只是勉强顺路。他住城极东,我住城极西,但他却坚持把我送回了家,单是油钱恐怕也不止100元!更别提那份情义。通过这件事,我彻底地想通了我为什么会没钱了:看不起小钱。该大方的大方,不该大方的也大方,也就是传说中的“穷大方”。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让我顿悟的话,下面的故事就只能用让我感觉汗颜来形容了。
从我十几年前走上社会开始,我就从没想过老老实实打一辈子工。十几年来,我策划过的创业计划至少也有几十个,但它们无一例外的归于夭折。原因只有一个:没有资本。
从去年开始,我又策划了一个创业计划,那就是利用我的职业优势,和一些合作比较愉快的出版单位合作。但一年时间又过去了,每个月赚得都不算太少的依旧没有攒下钱。不仅没攒下钱,还小规模地欠了债。已经做了好多年自由撰稿人的不得不去找了个工作,以期用稳定的收入及时还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机会来了。一家出版单位的中层领导找到我说:“通过这段时间对你的考察,我觉得你这个人真的像你说的一样,踏实、厚道,这样吧,你找几个同行,把我们的工作承包下来得了!不过有一点,我们这里是至少三个月一结账!”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我既不愁能力,也不愁人员,只愁这三个月的垫资。关键时刻,一向被我戏称为“小家子气”的老婆挺身而出,她以救世主的口吻说:“干去吧,我支持你。我在老家上班这几年,攒了三万块钱,你省着点用,估计没问题!”这时候,谢天谢地都没有意义,最该谢的是老婆。我的工作室如期开张,而且前景一片灿烂。但是每当想到之前我月入万余元却没攒下一分钱,而老婆在老家一个月才赚一千多块钱,还要养儿子,却还能攒下如此一笔“巨款”,我都打心底里不能原谅我自己。
小钱不攒,大钱遥远——这是我从张店老板身上悟出来的道理。而我本人的例子,则进一步证明了那句众所周知的大俗话——小钱是大钱的祖宗。小钱不攒,大钱远不是遥远那么简单,而是根本就遥不可及。
李嘉诚有句名言:“30岁以前要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要靠钱赚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超脱用体力赚钱的悲哀。但这怪不得别人,因为这种悲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由于不懂得勤俭节约,我们始终不能积累足够的原始资本,以致“用钱赚钱”的计划无限延长,最终破灭。所以,让我们好好对待仅有的这点财富吧。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善待手里的每一分钱,也许不必等到30岁,你就可以过上用钱赚钱的日子。
很多人都说,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那什么叫有准备呢?资金的准备无疑是最关键的。试问,如果最初李嘉诚在机会到来时拿不出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他又怎么创办“长江塑胶厂”,又怎么一步一步的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呢?不要告诉我去借。即便是李嘉诚,在他没钱之前,别人也是不愿意借给他的。
6.赚到家·省到家
花钱就像炒菜放盐一样,必须恰到好处。盐少了,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比尔·盖茨(微软总裁,世界首富,曾于清华大学演讲)
伴随着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东北笑星的崛起,很多原本只流行于黑土地上的粗俗俚语也逐步走进了广大同胞的生活,“败家娘们儿”就是其一。
受我那来自辽宁的前同事徐哥的感染,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像徐哥称呼其妻子那样称呼老婆为“败家娘们儿”,但来自江南水乡的她对此称呼明显很恼火:什么败家娘们儿?这么粗俗!再说了,你赚不来,败又从何谈起?
这就是地域的差别了。但不管走到哪里,“勤俭合一”的生活理念终究是没有错的。比如在我的老家河北,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外面有个耙子,家里有个匣子。”“耙子”当然是指主外的男人,男人不往家里耙,女人就算再会过日子,终有一天也得陷入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境地;“匣子”则指主内的女人,如果她们不懂得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男人赚个金山回来也存不下多少,日子也难免青黄不接。
所以,最好的组合就是先把钱赚到家,然后尽量省到家。事实上,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财铁律。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是业内出了名的省钱大师。省一块钱等于赚一块钱——这是王永庆的名言。为什么这么说呢?王永庆解释道:“多争取一块钱的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省一块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节省一块钱,就等于净赚一块钱。”他还说:“赚一块钱不叫赚钱,省一块钱才是赚钱。”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没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试想,如果赚的一块钱被你用掉了,至少在财富状况上,现在的你与没有赚到这一块钱时没什么区别。但如果省下了一块钱,它就是你实实在在的资产什么时候想用,立即就能派上用场。所以说,省一块钱才是赚钱。
王永庆的节俭简直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吃饭,遵循“简便”原则,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吃菜,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菜;穿衣,一双运动鞋总要穿上好几年;喝咖啡,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王永庆每次都会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儿都不浪费;洗澡,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健身,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办公,台塑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很不高兴;名片,发名片一向每人一张,绝不浪费;外出,每回坐飞机一定是经济舱;育儿,其女王雪红曾向媒体透露,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在美国生活时非常不富裕,因为父亲供给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王永庆和儿女们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长途电话,“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了”。王雪红的母亲廖娇在一次采访中证实,那时候儿女们必须回信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支牙膏也得写上去!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是一个注重节俭的人。虽然他富甲全球,但是他从不摆阔。坐飞机通常是经济舱,午餐通常是在公司以汉堡包代替,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而且他一向对打折商品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停车。朋友建议将车停在贵客车位,但比尔·盖茨不同意,甚至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时,比尔·盖茨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盖茨认为:“花钱就像炒菜放盐一样,必须恰到好处。盐少了,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所以即使是几美元,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比尔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微软的员工们:“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是我们的血汗钱,所以不应该乱花,应该花在刀刃上。一个人只有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钱,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应该承认,节俭绝不是上述人等成功的惟一原因,但他们能够始终占据财富巅峰,无疑是拜节俭所赐。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们:一个挥金如土的人,或许是个优秀的创业者,其豪爽可能有助于其打下佑大的江山,但他绝不是带领大家守业的合适人选。“守业要比创业难”,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如前所述,节俭是普通人积累原始资本的必经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人是不是懂得节俭,直接攸关其命运。那些不能暂时抵挡物质诱惑的月光族,只能无限期地在他们并不满意的岗位上坚守下去,受“第一桶金”掣肘,多好的计划都只能被无限期地搁置,最后胎死腹中。此外,厉行节俭,也意味着这个人自我控制能力良好,不会沦为欲望的牺牲品。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老百姓常说,“花钱要花在刀刃上”,应该用钱的时候却舍不得花钱,甚至把一分钱纂出汗来,那叫吝啬、抠门、守财奴,不仅同样是不正常的金钱观,也会大大制约一个人的发展壮大。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