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难题则是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由于历史上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不足,在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设上缺少对农村环境保护足够的关怀,使得现行体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一,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其二,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其三,农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其四,农村环境规划不够健全;其五,齐抓共管体制有待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环境管理的有效组织,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套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的客观现实。
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抓好三个重点:首先是机制和制度的推行;其次是机构和能力建设;第三是计划和规划制定。
(1)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和各项制度“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出现了有利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但还有很多制度需要完善。在现行法规、标准、管理制度及其执行体系中,除了最新制定的相关法规中专门提到了农村环境问题外,其他有关法规几乎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条文,这个缺陷应在法规修订中加以弥补,以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依据。
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上要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真正做到县长、乡长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2)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交通和土管等多个部门,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应职责,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是非此即彼,顾此失彼,一个方面加强了,另一个方面就削弱了。如交通部门强化了对农村道路的保洁,道路的垃圾势必就到了河里;水利部门强化对河道的保洁,河道的垃圾又有可能到了路边。各地虽有环境保护委员会,但很多地方都是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统一监督管理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不少县(市)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对农村环境实行“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将农村垃圾、河道保洁、道路管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村民素质教育整合为一体,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管理,并实现有统一的保洁机构、统一的协调考核、统一的财政专户、统一的实施标准、统一的“以奖代补”政策。
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方面,要优先加强县以下农村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基础。县以上环保部门设立专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部门;乡镇配备专、兼职环境管理干部,村级配备兼职环境管理人员,并真正充分发挥乡村环保人员的作用。
(3)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当前农村综合性环境规划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还缺乏指导性和长远性。
绝大部分乡镇发展规划未将环境保护规划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内容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约束性;有些乡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镇规划同步进行;有些规划中没有环境建设硬性指标,缺乏有效的环境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要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对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要进行合理规划,要依据当地的环境容量,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和限养区域。
10.怎样多渠道解决整治农村环境的经费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既缺乏财政资金来源,也缺乏筹资手段,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实现“两个转移”:①实现环保工作由城市向城市和农村并重转移。②由工业向工业和农业并重转移。同时针对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首先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当前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必要举措。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解决农村环境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
二是要加大排污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
三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涉及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
四是对于村民或农村聚居点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入资金,应逐步建立村民自主决策机制,以“一事一议”的形式由农户投资建设。
五是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向所属单位和村民收取相关费用。
六是对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收外来资金用于公益投入。
七是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富裕的农户应该对当地的环境美化提供资金赞助,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解决农村环境整治经费既要“开源”,也要“节流”。环境整治规划应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规划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整治经费的专项管理,力求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项管理。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工程经费一律要通过招标并凭中标合同及工程验收报告支付,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对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使用农村环境专项管理经费的必须严肃处理,确保农村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真正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11.如何落实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措施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必须要提高全体村民的文明素质,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关键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是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维护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也就能落到实处。
村民素质的提高要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潜移默化的教育广大村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自觉参与农村新环境的维护;也要通过开展“清洁文明户”“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等荣誉的评比、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有的地方在评比中通过村民一起讨论标准、村民代表上门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评比小组统一评比并进行公示,使整个评比过程成为村民接受教育的过程,效果很好。
(2)要有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载体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在农村很多地方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导致垃圾随意弃置;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凡此种种现象,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只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有效的农村污染处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
(3)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基础农村可以以镇、村为单位,根据合理的工作量招聘农村专职保洁人员,建立农村环境保洁服务组织。
保洁组织通过制定卫生保洁规章制度、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划定保洁员责任区域、与保洁员签订卫生保洁合同,建立保洁队伍分类组建、统一管理、共同考核的管理机制。对保洁员要定期加强业务培训,合理确定保洁员的劳动报酬,解决保洁人员的后顾之忧,使这支农村保洁队伍不仅素质强、业务精,而且人心稳。
(4)有合理的农村环境管理专项经费来源,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保障由于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只考虑城市环境管理经费,而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经费一直没有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之中。所以农村不仅没有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也没有专职农村环境管理人员,农村环境管理一直相对比较滞后。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但如果没有稳定经费来源,势必这种环境整治工作也是一种短期行为,不能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多渠道筹集经费,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各级财政每年都必须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村环境管理,同时按照“谁排污,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相关费用的征收力度;鼓励社会有识之士捐资用于农村环境管理。要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捐助、农民适度负担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5)建立科学合理考核督查机制,这是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保证农村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农村才刚刚起步,还没有规范的管理模式,各地必须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如有的地方实施垃圾处置、河道保洁、公路管护、畜禽污染治理、村民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避免了环境的交叉污染,保证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得到实现。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督查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只有把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列入当地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之一,列入“一把手”政绩考核体系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环境特点的考核督查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有些县(市)不仅对镇村干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而且逐月进行考核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将环境长效管理的压力层层传递,成效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