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气的生成不仅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还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只有肾、脾胃、肺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人体的气才能充沛,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又尤为重要。中医学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很强的活力;具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其中的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即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均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后再化生而成;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为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化为糟粕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气在里面起作用。
中医学认为,血液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1)营养滋润全身:血液具有营养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对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概括。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腠理皮毛,都需要血液的营养滋润,才能维持其生理活动。特别是眼睛和四肢运动,更不能须臾离开血液的濡养。如果血液供应不足,失去了营养滋润作用,就可能出现视力减退、眼睛干涩、关节活动不利、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瘙痒等病症。(2)维持精神活动:中医学认为,血液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血液充足,才能维持人体每日进行的精神活动。《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都指出了血液与人体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
由于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血液的盛衰是影响精神活动的关键。
22.气与血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
中医学认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功能。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营气和津液。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转化成水谷精气,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继而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能行血指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需依赖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具体而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或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脉络结成瘀血;气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气能摄血是指气的固摄功能使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如果气虚而摄血功能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即“气不摄血”。血为气之母说的是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故称“血为气之母”。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
23.中医是怎样认识病因的?
中医学将致病因素归纳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几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致病因素。疫疠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可引起瘟疫病的致病因素,相当于急性传染病。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六淫所致疾病的范围很广,从临床实践看,它包括了生物性的(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物理性和(如高温、寒冷等)、化学性的(如有机的和无机物质),以及机体本身反应性的改变(如过敏性疾病)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疾病在内。六淫致病以后,在病变过程中性质可以相互转化,如寒邪郁而化热、五气(五淫)皆能化火等。
内伤病因,是引起内伤病的内在因素,其内容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是指内脏遭到某些原因的损伤,造成气血阴阳的失调及其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如饥饱无度、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均可导致内伤疾病。饮食物主要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肥,生痰,化热或变生他病。
劳逸失当,是指过度劳累或过度劳逸。劳逸失当能导致疾病的产生,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其他病因,是指除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之外的一些致病因素,包括外伤及瘀血和痰饮等病理性因素。
24.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发病的?
中医学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原理称为发病机理,中医术语称之为“病机”,是指人体疾病发生的机制和原理,它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形成邪正相争及其盛衰变化,从而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协调状态,并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中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失常。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个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决定发病与否与病势走向的因素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及内生五邪这几种,其中需要解释的是“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无内暑),统称“五邪”。与外感致病因素不同,“内生五邪”属病机变化,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的病机变化。
25.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诊合参是中医诊病的本质。切诊单独交待,先介绍望闻问三诊。
望诊 是凭借医生的视觉,对人体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有经验的医生往往根据望诊就能正确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和轻重缓急等病理本质,从而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
望诊的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姿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二阴、望排泄物等。以望神、望色最为重要。
中医学所说的“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并不局限于狭义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而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是有形可见的人体两目、神情、气色、体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也就是说,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眼神、表情、面色、动作体态,乃至呼吸、语言、舌脉等的综合表现,来判断患者神的衰旺。
中医学认为,面部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故望色主要是指望面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颜色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其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而面部的光泽则是判断神的衰旺的重要依据,故亦可反映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闻诊 就是指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也就是说,闻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听声音,二是闻气味。
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产生的,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基本原理,故通过闻声音与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
问诊 就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既往病史、现在症状,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问诊时首先要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病痛,围绕此点有目的地一步步深入询问,搜集病情资料。
一般认为,明代张景岳的《十问歌》比较全面概括了问诊的要点,其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甭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6.中医切诊有什么基本内容?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又以脉诊为主。
脉诊主要是体察脉象。所谓脉象,就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脉率、脉律、脉位、充盈度、流利度、紧张度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脉诊可以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及邪正盛衰等情况。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常脉”。其特点为: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指医生呼吸一次)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脉象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是指脉有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在尺部沉取,脉象仍然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简称“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以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浮脉 一般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伤风表证等;但浮而无力虚体兼表证,或虚阳外越之重症。
沉脉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即脉象部位较为深在。沉脉一般见于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病邪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象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脉气难以鼓动,则脉沉而无力。与沉脉相似的脉象有伏脉和牢脉。
迟脉 迟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即脉搏频率小于正常脉律。
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邪热内结,阻滞血脉流行,亦可见到迟而有力的脉象,故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当综合分析判断。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与迟脉相似的脉象为缓脉。
缓脉 脉来一息四至似正常脉象,但脉势的来去却有缓慢之感,即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象而快于迟脉。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是正常人脉有胃气的表现;但若脉来弛缓松懈,即为病脉,多见于湿病或脾胃虚弱者。
数脉 数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即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数脉多见于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此外,尚有脏腑精气衰竭,虚阳外浮而见数脉者,必数大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与数脉相似的脉象是疾脉。
疾脉 脉来急疾,脉率比数脉更快,一息七至以上,即脉搏每分钟140次以上。多见于亢阳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虚脉 脉的脉象特征是三部脉举按皆无力,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虚脉多见于虚证,尤多见于气血两虚。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按之空豁。
实脉 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来去俱盛,三部脉举按皆较大而充实有力,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实脉多见于实证。亦见于正常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充盛,故搏动有力。若为慢性久病出现实脉,往往是孤阳外越的先兆,预后多不良,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洪脉 洪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来的力量比去的力量大),状如波涛汹涌。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与洪脉相似的脉象是大脉。
细脉 细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来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诸虚劳损的患者,为营血亏虚不能充盈于经脉,气虚无力鼓动血行的结果;细脉还可见于湿邪为病干,为湿邪压阻脉道所致。与细脉的相似脉有濡脉、微脉、弱脉和短脉。
濡脉 浮而细软,轻按即可以触及,重按反不明显。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精血虚而不荣于脉,或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脉气无力以动,均可见到濡脉。
弱脉 沉细而应指无力的脉象。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或气血两虚之证,其虚损程度较濡脉为重。
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多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所致,常见于心肾阳衰及阳气暴脱之人,为疾病的危重之象。
滑脉 滑脉的脉象特征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为实邪内聚,气血涌盛之象。此外,若脉滑而和缓者多为正常人,多见于青壮年;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者,应考虑为妊娠,为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滑脉的相似脉为动脉。
涩脉 涩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来细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精伤、血少之证,亦可见于痰食停滞之证。
弦脉 弦脉的脉象特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亦可见于老年健康者。其中阳热为患,脉多弦大兼滑;阴寒为病,脉多弦紧兼细;若脉弦细如循刀刃,为胃气衰败之象,病多难治。此外,弦脉亦可见于老年健康者。
弦脉的相似脉为紧脉和革脉。
代脉 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代脉多见于脏气衰微者,因气血亏损,阳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接续。
促脉 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促脉多见于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滞的病证。
27.中医舌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舌诊是望诊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来搜集病情资料,以助辨证论治的方法。具体包括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和舌苔等内容。
舌质是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舌质包括望舌的颜色、形质和动态等方面;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而成,望舌苔包括察苔质和苔色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望舌质可以诊察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并有助于判断邪气的性质,推断疾病的轻重及其预后转归;望舌苔可以诊察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消长,胃气的存亡。
临床常见的舌色主要有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和青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