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有恭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幼时就显现出超凡的韧性和秉赋。
一次,他和一群孩子放风筝,由于风大,风筝线被刮断,风筝落入了将军府的花园。孩子们一时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是好。
庄有恭来到将军府门前,门人立刻拦住他,说:“凡是能进将军府者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你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能进?”
小有恭毫不畏惧,回应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怎么能随意把人看扁?”
正在争执时,将军从里面走了出来,问明原委后,便让他进了府。将军见他说话落落大方,心中喜欢,便有意考考他,于是问道:“你读了书没有?会不会对对子?”“对对子,不过是小事,有什么难呢?”庄有恭“大言不惭”。“那么,能对几个字?”将军问。“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请出题好了。”
将军见他口气很大,便不客气地指着厅堂中画出联: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
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见上联,并不惧怕,立即指着桌上的棋盘对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
火卒无枪,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一听,大吃一惊,暗叹庄有恭才思过人。随即招来门人,交待说,以后凡是有一技之长者,进府可以不必阻拦。
纪晓岚替哥哥解围
纪晓岚自幼聪明绝顶,是个对对联的高手。
纪晓岚有一个哥哥。兄弟俩感情很好。一天中午,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哥哥还没有从学馆回家。纪晓岚很着急,便舞着一杆牛皮鞭去了学馆。到后才知,原来哥哥因对不上先生出的对联,正被留下思考呢。
先生很严厉地守在旁边,答不上来,就不准回家。纪晓岚看见了,就替哥哥求情道:“先生不要动怒,都是哥哥不好,我能否替哥哥作答呢?”先生一看纪晓岚虽只有七八岁,却很懂事,就同意让他试试,念上联道:
苇篾织席席盖苇
谁知纪晓岚只稍稍想了一下,便摇晃着手中的皮鞭子对出了下联:
牛皮拧鞭鞭打牛。
学馆先生很吃惊,高兴之余让兄弟俩回家了。
李仕彬童年对先生
李仕彬是晚清名士。他自幼聪明过人,思维敏捷。
有一年大年初一,父亲背着他,去给先生拜年。到了先生家,先生有意考考他,便看着他的新蓝褂子,笑着说:
三尺天青褂,
李仕彬先恭恭敬敬给先生拜了年,然后对道:
六味地黄丸。
先生笑着点了点头,又说道: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想起了荷包里的炒黄豆,顽皮地说:
行路吃东西。
先生往门外走了几步,指着外面的断桥说:
今日过断轿,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应声答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
先生哈哈大笑,颔首又指烛台说:
火烛冲天亮,丈光射斗。
李仕彬取出随身带的爆竹,应道: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
先生见难不倒小仕彬,于是颇费心思地又出一联:
除夕月无光,点几盏灯为乾坤增色。
李仕彬抬头四顾,看见神龛的一面鼓,疾步几步,拾槌一击,笑道:
新春雷未动,击数声鼓替天地宣威。
见李仕彬对答如流,先生喜上眉梢,手捋胡须,连声称叹:“果真神童也!”
李元度童年妙对
有关李元度的联林趣事非常多。他是清代道光举人,工于文学,很有才气。一次,四川人刘乃香慕名前往拜访,想当面试一下他的才学。见面后便问:“贵姓?”李元度从容回答: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回答过刘乃香,李元度反问对方“高姓”,刘也朗声应道:
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
李元度听了,十分赞赏。两人欢聚数日乃散。
相较而言,李元度上联用老子出关典故,刘乃香则不甘示弱,以高祖斩蛇起义的传说回应,语义双关,对仗取巧,两位才子可谓难分伯仲。
咸丰十年,李元度辞官回乡,专程前往梧桐上去看望老友智远和尚,可惜到后才知,智远和尚已经圆寂,接待他的是新任住持皆空。皆空对这位声明远播的才子十分感兴趣,命人打洗脸水,并去寺后摘西瓜款待李元度。脸洗毕,西瓜送到,皆空双手捧瓜,对李元度说道: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李元度见对方出语不凡,慌忙起身双手接过,笑吟吟地回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二人心照不宣,落座品尝西瓜。
禀赋卓绝梁启超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少年时即有异才:四岁开始认字,六岁读完五经,九岁下笔千言,十一岁成为秀才,十六岁中举,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十岁时,梁启超随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梁启超起了大早去摘花,不巧被父亲撞见。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亲唤他进屋,想训斥他一番,便出了个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时,梁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他灵机一动,答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这时,同在屋中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他对梁启超说:孩子,我还有一联:
推车出小巷。
梁启超摸摸脑袋,立刻对道:
策马入长安。
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中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神童!”
成年后的梁启超学问渊博,远见卓识,目睹清王朝的腐败,忧心忡忡。整日里为维新改良四处奔走。
一次,梁启超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之洞看后非常恼火,心想一介布衣竟敢与总督称兄道弟,实在狂妄。于是出一上联,交由门子回绝梁启超。联写: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看后,微微一笑,对出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见下联,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整装亲自迎出大门。
李调元幼年对其父
李调元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年轻时即能应声作对,出口成章,被人们称为奇才。
有一年,李调元随父亲李化楠及老师赵亮外出,时值春季,野外风光美好。他们一行走到百花渠,见那里的人正在碾米。老师笑着对李调元说:“我出个对子你来对。”说完念道:
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想了想,抬头正看见不远处的半山腰有座寺庙,门前一根杆子上,挂着盏九莲灯,即指着灯杆说:
两石夹柱照(赵)亮。
李父暗自惊奇儿子思维如此敏捷,但旋即对儿子说:“调元无礼,怎敢直呼老师的名字?”
赵亮忙说:“对得好,不妨事。”
李化楠对儿子说:“我也出个上联,你来对对看。”说完,缓缓道:
蜘蛛有网难罗雀
李父话中有话,意思是说: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可李调元却以为父亲在问他志向,便兴冲冲地说:
蚯蚓无鳞欲成龙。
李化楠和赵亮相视而笑,赵亮不住地夸赞李调元将来必成大器。
邓中夏对游学先生
邓中夏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他自小聪慧过人。在家乡宜章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他用对联智斗游学先生的趣事。
有一天,刚刚十岁的邓中夏在一座木桥上玩耍,几个同学跑来对他说:“快去,外面来了个游学先生,要同我们先生对诗呢,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特吹,真是气人!”
邓中夏听了,立刻和同学跑回学堂,只见那游学先生正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手舞足蹈地说着什么,邓中夏走过去问:“你要对诗吗?先生没空。我来试试!”
游学先生一看,是个眉清目秀的三尺学童,便说:“你黄毛小儿,懂什么诗,让我来教教你吧。”
邓中夏笑道:“不忙,先对两联,再求教。”
于是双方约定:以眼前的山、水、树、石为题,每人各作两联,一人念出上联,另一人必立即对出下联,不许停顿思索。邓中夏若输了,赠米一斗;游学先生若输了,掩面出村。约定好了,游学先生先出题。他清了清喉咙,出上联道: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
邓中夏立即对道:
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游学先生听了如此好对,大吃一惊,仍继续出联:
春夏秋冬成一岁,
这次邓中夏答得更快:
东西南北分四方。
轮到邓中夏出对了,他望了一眼河岸上的古槐,即景出对道:
石壁古槐,根深叶茂,树影不随流水去。
游学先生四处张望,竟不知以何物应对。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嗯”了半天,也没“嗯”出下联来,只得掩面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