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200000014

第14章 般若品第二(3)

[3]因事物而执著不离之心名执心。《广百论释》:“非唯空有,亦复空空,遍遣执心。”

[4]通达者,通于事理而不壅滞之谓也。《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往生论注》下:“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

[5]《般若经》者,说般若波罗蜜深理经典之总名也。有《大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光赞经》、《道行般若经》、《佛母出世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大明度经》、《摩诃般若钞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了义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1],大小二乘[2],十二部经[3],皆因人置[4]。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5]。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6]?

[1]修多罗或翻为契经。契理合机名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如经之于纬名经。

[2]大乘与小乘也。对小机说罗汉道,名小乘;对大机说作佛之道,名大乘。又《四部阿含经》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也。《法华游意》下:“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

[3]十二部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类之名也。《智度论》三十三:“一、修多罗,此名契经;二、祗夜,译为应颂,又为重颂;三、伽陀,译为讽颂,又为孤起颂;四、尼陀那,此译因缘;五、伊帝目多,此译本事;六、阇多伽,此译本生;七、阿浮达磨,新名阿毗达磨;八、阿波那陀,此译譬喻;九、优婆提舍,此译论义;十、优陀那,此译自说;十一、毗佛略,此译方广;十二、和伽罗,此译授记。以上十二部中,惟修多罗、祗夜与伽陀三者,为经文中体裁之上者,其余九部,不过记载其经文,从别事而立名耳。”

[4]随大小机,佛为施设。

[5]一切万法,见前。

[6]《唯识论》二:“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止观》:“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

《菩萨戒经》[1]云:我本元自性清净[2],若识自心见性[3],皆成佛道[4]。

[1]姚秦罗什于《梵网经》中最后译出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为二卷,题曰《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于此下卷之中,偈颂以后,所说之戒相,别录为一卷,以便持诵。台祖智者名之为《菩萨戒经》。

[2]我者,常住于己身之一主宰也。《唯识论》:“我为主宰。”自性清净,即自性清净心也。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者是。

[3]《传心法要》上:“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按:出世人即识自心见性之人。

[4]《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净名经》[1]云:即时豁然[2],还得本心[3]。

[1]《净名经》,即《维摩诘所说经》之别名。

[2]豁然,《说文》:“豁达也。”

[3]《维摩经·三弟子品》:“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1],一闻言下便悟[2],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3],令学道者顿悟菩提[4],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5],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6],所谓化导令得见性[7]。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8]。

[1]忍和尚,即五祖忍大师。

[2]一闻,一闻法也。《宗镜录》二:“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按:事见上文“三更付法时”。

[3]此教法,指达磨以来,以心传心之法。《释笺》一:“弘宣教法。”流行者,如水之流行,所及者远也。《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4]一类有大心之众生,闻大乘行大法而直证佛果者。名为顿悟。又,速疾证悟妙果者,名顿悟也。按:此云顿悟菩提,即顿时悟得菩提之义。

[5]《心地观经》三:“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6]《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招果为因,缘名缘由。”

[7]《演密钞》五:“化谓教化,导谓示导。”《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8]起,物之初起也。《注维摩经》二:“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1],不能自悟[2],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3]。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4],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5],救不可得[6]。

[1]《华严·出现品》:“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相,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2]譬如人虽自具见分,不依外之光明,不辨诸色相。

[3]唐释慧海云:“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

[4]《探玄记》八:“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剪灯新话句解》二:“何一向薄情如是?”注:一向,犹言一偏也。《名义集》七:“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抱,解脱也。”

[5]教授,见前。

[6]不能救其邪迷、颠倒。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1],一刹那间[2],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3]。

[1]海水一滴,自明证据,则心遍一切,智临万境,无物不照,无理不通,是谓正真观照。

[2]《西域记》二:“时极短者,谓刹那也。”《楞严经》二:“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止。”

[3]《普照禅师修心诀》云:“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四教仪》:“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成佛。”又:“直了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1]。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2]。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3],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4]出六门[5],于六尘中无染无杂[6],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7],名无念行[8]。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9],即名边见[10]。

[1]唐释慧海云:“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2]《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又曰:“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

[3]爱欲之心,浸染外物,执著而不离,名染著。《新译仁王经》中:“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

[4]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对于六根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能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是也。

[5]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门,内有意门,共六门。

[6]“六尘”见前。《法华经·序品》:“纯一无杂。”《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7]进退无碍名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名自在。《法华经·序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惟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惟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如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绝代状元妻:侯府千金俘君心

    绝代状元妻:侯府千金俘君心

    她是自力更生的白富美,一朝失足撞了月食,穿越成为侯府千金。奉承成婚,却被贴了小三的标签……他是骄傲的状元郎,洞房之夜却被砸了西瓜瓢,逃了夫人又舍了金……他是情痴睿智的太子爷,偏偏落入情网爱上他人妻,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她是娇柔的情妹妹,却擅长耍阴斗狠算阴谋,几次将情敌逼至死亡线……桃花劫要斩,痴情债要还,更有恩怨情仇要去破,命运一波三折,几次绝处逢生,她不想做东方不败,却要挥剑练神功……亡命红颜,谁在她的心头写上“只要不放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学生成功三部曲

    大学生成功三部曲

    杨金翰老师给学生讲课,作为校方负责人,我却静静地品读着杨老师。他的课“为什么能磁石般的吸引着学生?”八个多小时的演讲,学生们精力集中,气氛热烈,台上台下,水乳交融,没有感到疲倦的,没有交头接耳的。我不想评论他的讲课方法,只想说其中一段我的感受。他演讲间歇,主持人或学生可以说几分钟的感言,我乘兴讲了以下的话:同学们!在诸多的“美好”中,我们选择了“成功”;在向着“成功”的迈进中,我们选择了学习(学习可以改变思维、改变行为、改变习惯);但是,最好的“选择”,是我们选择了一位善于引路的好老师。而一个成功者,常常有一位或几位老师是自己心中的偶像,行为的航标灯。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闯入历史尘封千年的禁地,窥探谁都不曾告诉过你的秘闻轶事!你知道康熙登基原来还仰仗一位德国人吗?你知道皇子们每日的生活有多苦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响的一个马屁是谁拍的吗?你知道皇帝吃饭要有多少讲究吗?你知道秦桧与岳飞之间到底是何关系吗?
  • 异界战灵

    异界战灵

    十八岁才苏醒战灵的肖凛从被人耻笑的废物一跃变成了超级天才,为了不让天才夭折,流云宗将其秘密送下山……人类品阶:共九重,战兵,战士,战卫,战校,战将,战王,战皇,战圣,战神每一阶分九品。灵兽与之一样。灵器划分:日月星三等,上中下三品。战技划分:日月星三级,上中下三品。
  •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儿科病调养食方

    儿科病调养食方

    《儿科病调养食方》中介绍了多种小儿常见疾病的饮食疗法,包括小儿发热、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厌食、小儿便秘、小儿寄生虫病、小儿夜啼、小儿遗尿、小儿汗症、儿童多动症等。书中的饮食疗法均按方名、组方、制法、功效、适应证的规则进行编写,以病统方,便于读者查找。
  •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本妃很乖:妖冶太子请自重

    二十一世纪乖乖女蓝月儿某天终于成功穿越了,很不巧的,刚一穿越就砸到一帅哥的身上,咳-----这帅哥为什么这么眼熟?哇塞,这不就是她舍身相救的那帅哥嘛!他竟成了当朝太子耶!这妖孽太子正在逍遥中,哪知天上掉下个大活人,直接就砸在了他的身上,为了自己那“负伤”的身体,他直接就把她给拎回了太子府,好全心全意的“报复”她-----蓝月儿本以为遇上个好主,好也能像其他穿越女主那样在古代混个风声水起的,哪知,这主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惹的主!
  • 温柔时刻

    温柔时刻

    草原上的小骏祥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可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