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天生的口才家,许多擅长说话的人,最初大都是拙嘴笨舌的人。
著名的演说家和心理学家爱德华,威格恩先生曾经非常害怕当众说话或演讲。他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作5分钟的演讲,就惊悸万分。当演讲的日子来临时,他就会生病,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冲脑门,脸颊发烧、,读大学时还是这样,有一回,他小心地背诵下一篇演讲辞的开头,而当面对听众时,脑袋里却"轰"地一下,不知身在何处了。他勉强挤出开场白:"亚当斯与杰克逊已经过世……"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然后便鞠躬……在如雷的掌声中沉重地走回座位。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现在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是哄堂大笑。当时,他真想以死解脱。后来,他诚恳地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
同样如此,像林肯、田中角荣等世界著名的演说家的第一次演讲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他们为何会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获得了令人惊奇和引人瞩目的成功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每个人也都有过这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口若悬河,娓娓而谈,令人折服。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你勇敢地面对现实,大胆面对挑战,注意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你完全可以拥有出色的口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未雨绸缪--分析自己的谈话能力
我们一般人,都不能算是很会说话,但也不能算是对于说话这件事一窍不通。那种逢人就像哑巴一样不会说话的人,到底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懂得一点谈活的方法,不过很少用科学方法去剖析而已。
如果你有决心提升自己的淡话能力,那么请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谈话的经验,然后就下面的问题对自己测验一下:
--是不是一旦见了陌生人或在人群中,就觉得好像无话可说?
--是不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谈话题材?
--是不是常常无意中说些犯了别人禁忌的话?
--发觉自己的话使别人发生反感时,是不是只能发愁,不知如何是好?
--能不能把自己所要谈的问题,用各样不同的表达方式,适应每一个不同的谈话对象?
--是不是在熟识的人面前,就有很多话说,而在陌生人面前,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呢?
--是不是在遇见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只会再三地重复自己已经说过的话呢?
--是不是喜欢和别人发生争执?
--是不是常常被人说自己很"固执"呢?
--对于比自己年纪要大或是地位较高的人,有没有给以适当的尊敬呢?
--自己一向跟别人谈话的态度恰不恰当呢?
--能不能根据别人的说话方式,采调整自己的态度?
--自己的说话内容是不是不能引起别人发言?
--是不是自己的谈话,总东一句西一句地没有条理,内容空洞?
--是不是能够很轻松自然地改变谈话的题材?
--是不是不知道应该在何时结束自己的谈话?
--是不是口齿不清?
--说话的声调是不是不悦耳?
--是不是常常忘记别人姓名?
--是不是常用一些不文雅的俗话?
对于以上20个问题,一般人几乎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究竟在哪一方面发生困难。或者,可以用一枝红笔,在有困难的问题上,作一个记号,看究竟困难是多还是少,并研究如何改善。
说到这里,希望读者不要只是随意地翻看。如果你没有认真地想一想前面所提的那些问题,这样看下去的效果不会太大。所以本节列出的20个问题,请你们仔细自我检讨,至少得做3次才行。
似乎一个人必须真正面临问题时,再去翻阅如何解决困难的书,才是最容易收到成效的。那股"火烧屁股"的救灾冲动,正好发挥了我们的潜力。
如果你真有心克服不懂说话的困难,就千万不要偷懒。用个本子,逐项地记下你认为要改善的每一个问题,并且把现有的经验也记录下来。例如,你要记下来究竟在什么人的面前,你感觉到无话可说?为了什么原因呢?你得自己先想一想。
单是这样想一想还不够,你最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认真地默记下来,你在这一天里跟别人谈话时的情形。到了周末,你再冷静地分析在那个本子上,你应该最先要改进的是哪一点。
然后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执行下去,一面看书,一面研究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边看看书中所讲的,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一边又把自己的经验心得,记在本子上。
如果能这样实行,在3个月之内,你就可以得到惊人的进步,可以减少害羞次数,可以改善口气和态度,说话更有条理,不再让人讨厌,当然更知道避免和人"抬杠"了。
善假于物--要善于运用谈话资料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搜集,一方面还要懂得去运用。懂得去运用,即使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收到惊人的效果。以前有个教育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想办一所学校,他发动自己的朋友去募捐,开始的时候,募捐是很困难的。他有一个朋友,正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且引用一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来说明募捐困难的情形。
"十叩柴扉九不开"真是把募捐困难的情形形容得恰到好处。但是听了,让人多么心灰意冷啊!
可是这位教育家,把这同一句话,从另外的角度去运用它,就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是这也就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是开的。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
于是他把"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话,改成"百叩柴扉十扇开",不但激励了他的朋友们,而且完成了募捐建校的任务。
这类例子,还有不少,这里再举两个。
有一个发明家想发明一件东西,他和他的助手们已经进行了1642次试验,可是都失败了。
他的助手说:"你看,试验了1642次,一点用也没有。"
这个发明家却说:"为什么没用呢?这使我们知道这1642个方法是不能成功的。若要成功必须在这1642个方法之外去找。"
还有一个更有趣味、更富于启示的例子:
古时候,一个音乐家得罪了皇帝,被关在监牢里,可是他还是每天拉他那心爱的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忍不住了,就问他:"明天你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
那个音乐家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能什么时候拉呢?"
这些例子,都值得我们把它记下来。
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可以运用的对话材料,它能刺激我们的旧观念,使它灵活起来。
上面谈的是如何运用材料,还要提醒的是:你可以从读书得到说话的材料,但是,不要把这些记下的话像背书一样叙述出来。
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能像背书一样,把记下的话像鹦鹉一样地重述,而是要运用这些话,来表示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态度,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我们是书呆子。
你每日所遇见的各种可以作为谈话的题材和资料,绝不仅仅只是你与人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而已。它们代表每一个事实。你要清楚每一句话,都正向你说明些什么,它们全都向你提供一些对人和对事的看法,都在影响你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在你吸收它们的时候,你不是毫无主见地去吸收的。而在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去运用的。
在你吸收它的时候,你是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去衡量一番的。你的耳朵听到一句话,你的心立刻对它作出了判断:喜欢它,或不喜欢它;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
同样的,在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必然也带着你本人的看法。所以说出一句话的时候,你并不是像背书一样,把记得的话像鹦鹉一样地表达出来。而你使用这句话只不过是进一步说明你对人对事的看法,提出佐证,证明你所坚持的道理,赞美你所认为美的人物,或是驳斥你所认为错误的理由,指斥你认为错误的行为。
洞若观火--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许多家庭主妇彼此碰面时,通常谈论的话题是物价如何、孩子如何、家庭琐事等,而商人们则会谈论经济问题或是交际应酬时的趣事。可见不同的人喜好谈论不同的话题,因此,如果你对必须为三餐终日奔波的人大谈国外风光、旅游趣事,你很有可能会遭人门眼,毕竟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情和你讨论各地的风光呢?但是如果你和他谈"致富之道",他一定会很有兴趣,甚至还会成为你的好听众!
我们在与他人淡话之前,应该先了解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即使每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但都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乎常的生活中,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就可搜集到丰富的谈话题材,进而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交谈。
在某次家庭聚会上,有人提起一位明星偶像,并且向朋友询问相关的消息,朋友打趣地说道:"你是坐四望五的人了,怎么还会对年轻的歌手如此关心?"那人急忙回答说:"别取笑我了!那是我小儿子崇拜的偶像。前几天我听他提起时,不过随口问了一句他是谁,我儿子竟然说我落伍了,所以才想问你晓不晓得那位年轻歌手的消息,好让我了解一下。"
"流行"是最普遍的话题,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指针,例如当红的明星、流行的服饰、流行语等,均有可能是热门的讨论话题。如果家长想和子女们聊天,一定得先知道现在有哪些受欢迎的歌星与流行歌曲。同样的,在办公室或是私人聚会上,新颖的流行趋势也可能是吸引人的话题,不过有些人对于新奇的事物,有时会因感觉不习惯而容易产生排斥感,然而,培养广泛的兴趣,也是增加生活话题的条件之一。
由于人们常常会有"先人为主"的观念,进而对于自己不熟悉或看不惯的事情产生反感。例如父母对于儿女经常出入酒吧、舞厅感到十分愤怒,并且认为那些地方是不良的娱乐场所,甚至极力禁止儿女们涉足其中。而某些年长的长辈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可能颇有微词或是抱怨,但是这种"拒绝接受"的心态,往往会妨碍人们吸收新知识,而减少体验精彩人生的机会。
当我们能够培养开放的观念时,将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快乐地交谈,但是开放的观念并非意指你要抛弃原有的价值观,或是被迫毫无选择地接受所有的新信息,而是希望你不要墨守成规,一味排斥潮流,并且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更多的事情,借以增加经验,充实淡话内容。
此外,搜集一些有趣的话题,以及对方的个人情报,也将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对谈话人物有所了解,能使我们充分掌握对方有兴趣的话题,并且维持谈话过程的良好气氛。即使是想与初识的人交谈,我们也能从对方的自我介绍中,获得相关的交谈信息,以下便是示范: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姓谢,名叫孟达,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认识。由于我刚从高雄北上,对于新环境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希望以后大家能多多帮忙。"
从这段自我介绍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插入点作为接下来的话题呢?
(一)我刚从高雄北上:这句话让你知道对方熟悉的环境是哪里,所以你可以将"高雄"作为话题的开端,请他谈一谈当地的特色等。
(二)对于新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你可以用"介绍新环境"为话题,并从彼此更进一步的交谈之中,得到更多的话题。询问他刚来到这新环境有什么需要帮助之处,例如天气状况、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等。
选择"与对方相关"或是"对方想了解的事物"作为话题,是使淡话得以持续不断的最佳方法。
有的放矢--明确表达的目的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识。
谈话的目的,不只是一种社交上的需要,也不只是互相认识和了解一下。
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请他参加一个团体,或者请一位医生解决一个医疗问题,或是买卖双方谈论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类谈话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质的谈话有什么不同呢?在有些方面,两者是一样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谈话能力,你要能够适应对方,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特点,你要有兴趣,态度要友好而又真诚,等等。但有些地方却是不同的,这类谈话,每次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种:
--传递信息或知识。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现场报道、产品介绍、展览解说等一类的说话。
--引起注意或兴趣。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为了与人接触,或为了与人沟通,或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为了取悦于人,如打招呼、应酬、寒喧、提问、拜访、导游、介绍、主持人讲话等。
--争取了解和信任。如人们交谈、叙旧、拉家常、谈恋爱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关系。
--激励或鼓动。旨在加强人们现有的观念,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有时也要求得到行动上的反应,如赞美、广告宣传、洽谈、请求、就职演说、鼓动性演讲,以及聚会、毕业典礼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中的讲话等。
--说服或劝告。诸如谈判、论辩、批评、法庭辩护、竞选演说、改革性建议等此类说话,大多力图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信念,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说话目的,是说话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目的明确,谈话、社交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使说话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只有明确了目的,才知道应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临场应变。若目的不明,不顾场合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对方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做目标并为之努力。
正本清源--完美表达的关键
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非常自信,所以在表述时,他们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应对自如,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然而,生活中大多数人缺乏这种自信。
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的问题调查了3咖人,结论显示,人们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承认自己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不过,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有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会这样呢?"
其实,怯场并非某个人的特有现象,而是许多人如此,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别人怯场的状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