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健康、幸福、爱……汇集成生命的效用 (3)
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那么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A.Frank)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试验,让人们
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做出选择:
A:居住20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的豪宅,但上下班要在拥挤的交通中花费1小时,
B:居住100平方米但上下班只要15分钟。
弗兰克发现,大多数人认为A更加不幸,因为即便经过长期适应,人们还是会觉得交通压力难以忍受,并且研究数据表明,长期交通压力会抑制免疫功能,从而缩减寿命。弗兰克在另一项实验中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让人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做出选择:
A:居住200平方米但每天忙碌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B:居住100平方米但每天有45分钟锻炼时间。
多数参加试验的人起初选择了A,但后来则倾向于认为B更加幸福,锻炼会使身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会增进幸福感。
由此,罗伯特·弗兰克提出了“平行世界理论”:最初,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会迅速增加,越有钱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个点,当收入超过这个点时,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现减少的情况。
2009年8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收入超过万元的高收入阶层“幸福感”却很不确定,而年龄在36岁至55岁的“中流砥柱”阶层“幸福感”在所有人群中最低。与郊区县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的“幸福分值”平均要低4.5分。调查显示,收入越高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那么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把幸福也当做一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幸福仍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当我们在尽情享受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种幸福时,其实这种幸福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当这种幸福感逐渐消失时,我们就会追求另外一种人生目标或人生状态,然后获得新的幸福。
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幸福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 = 效用 / 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大,越痛苦。
如果效用作为一种实体存在,在一定时空中,它总可以认为是一个既定的量或是一个既定范畴里的变量,如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只能从0岁到死亡等。而作为分母的欲望不同,它作为一个带有一些虚空特色的变量,其变动范畴宽泛得多:当欲望不断扩张,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当欲望趋于无穷大时,幸福就趋于零,这就是说对于无穷欲望者而言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而当欲望无限变小,不断趋近于零时,其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失去了任何欲望,幸福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了。
如果把效用看做是一种心里感觉,欲望得到满足就是效用,那么,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也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而言,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于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我们的心理体验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简单地与财富或者别的某一方面产生的一元函数关系,而是一个有多种因素存在的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财富,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情感、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尊重等。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对比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幸福的主观判断往往与其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为我们指出了获得幸福的途径: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还是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增加效用需要增加收入。但经济学又告诉我们,凡事都有边际,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效用的增加只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而相比与增加效用,试着去控制你的欲望,这个幸福之道或许更为简单。
离婚源于厕所之争:请勿随便放弃婚姻的效用
当今的社会已经走向越来越自主也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与城市化带给我们的空前繁荣。可悲的却是,在这样一个越加开放成熟的时代里,为什么王子公主的幸福童话却越来越难上演了呢?
案例一:结婚后,女方发现丈夫严重便秘,每次上卫生间都要40分钟,为了上班准时,女方希望丈夫体谅自己,在使用前先让她洗漱一下。谁知,这个合理要求丈夫竟充耳不闻,照旧每天霸占卫生间40分钟,于是,一场“夺厕战争”就此拉开序幕,踢门、踹门、砸门……夫妻由口角上升到全武行,甚至惊动过邻居报警。结局是:离婚。
案例二:女方嫁给了一个事业小成的“小康男”,对方出手大方,原本婚姻很幸福,但“小康男”睡觉会打呼噜,而且“呼打得跟唱歌一样,”如此一来,女方严重失眠。于是,女方希望“小康男”去医院看一下,未料,当时并不表态的丈夫竟以“没收送给妻子的礼物”作为回应。每当女方提出这个看病的要求,她就会发现自己的首饰甚至车子离奇失踪,事态平息后这些物品又“自己跑出来了”……如此反复,女方终与“小康男”分道扬镳。
当80后小情侣陆续步入婚姻的殿堂,离婚率却也在节节攀升。诸如“开关空调”、“牙膏究竟从当中挤还是尾部挤”、“什么时候睡觉”等琐事都成了一对对小夫妻离婚的荒唐理由。
当离婚之势愈演愈烈,有的人强烈渴望回到几十年前那种稳定、传统的婚姻中去。但经济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如果离婚率跌得太低,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哈佛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副教授贾斯廷·沃尔弗斯称:“我们知道有个指标叫做最佳离婚率,而且百分之百确定其比值不等于零。”他说得不错,婚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有时候,当夫妻之间发现自己曾经的选择真的错了时,他们应该怎么办?
寻找另一半与找工作类似。假设一下,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若不准辞职,也不能被开除,整个市场的运营效率一定不会太高。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做某项工作感觉不到丝毫的快乐,然而被困在里面出不来。与此相比,婚姻市场也一样。离婚要付出代价是非常现实的事,但可以肯定地说,当一切无可挽回时,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离婚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很多,在经济学的眼中,离婚其实就是婚姻双方在婚姻关系走向破裂后,对于婚姻效用的一种放弃。
从现代婚姻理论观点看,男女走向婚姻,是因为婚姻能给其带来某种满足。婚姻给男女双方的需求带来的满足程度,称为婚姻效用。根据这一理论,离婚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效用放弃”和“效用代替”两种形式。
所谓效用放弃,即由于婚姻中的双方或一方无法忍受婚姻障碍,而“主动地”选择放弃婚姻以及由婚姻带来的效用。效用代替,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有的婚姻关系与可能的选择进行对比。如果外在的选择优于现在的婚姻,那么婚姻很有可能破裂。也就是说,婚姻中的一方主体因为有了新的关系——可以提供新的效用,进而选择离婚。比如,某一方有了第三者,从而提出离婚。
从婚姻经济学角度看,婚姻关系是一种供求平衡的关系。恋爱时,男女双方会依据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确定自己的择偶标准,即婚姻需求,如果双方的供给都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在双方的心理上呈现供求平衡状态,那么婚姻关系成立。结婚以后,双方纷纷除去伪装,缺点毛病暴露无遗。如果对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不大,则按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经济学原理,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恢复平衡,维持婚姻关系。如果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心理上无法忍受时,婚姻就会面临崩溃。
利用经济学观点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女人越富有,离婚的几率越高的现象。
婚姻的崩溃不仅是因为女人的收入增加了,还因为她们开始变得比丈夫更成功,女人在经济上的成就已成为离婚案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中权力的转移致使女人不再满足于埋没在繁杂细碎的家务中,转而期待在家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令丈夫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随着女人赚钱能力的提高,她们的自信也在一步步建立,即使离开丈夫她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
凯瑟琳是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通过对112740位女性经济状况的调查后发现,这些妇女之中,有95980位女性已婚,16760位离婚。而导致离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女人经济财政的独立。英国离婚人数已经持续四年不断增加,仅2004年一年,离婚人数就增加了0.2%,共计167116人选择结束自己的婚姻。凯瑟琳还发现了一个规律:与家庭总收入对比,家庭中女方的收入每增加1万英镑,婚姻破裂的几率就相应提高1%。
凯瑟琳说:“财政独立使得女性更易做出离婚的决定。此外,似乎女性的经济成就真的会导致家庭内的摩擦。”
伦敦一家律师行的家庭律师古里特说:“同20~30年前比较,离婚法例的诠释对妇女更有利,因此她们更有信心摆脱一段婚姻。”
当今的社会已经走向越来越自主也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与城市化带给我们的空前繁荣。然而,可悲的却是,在这样一个越加开放成熟的时代里,为什么王子和公主写下幸福结局的故事却越来越难上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