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26

第26章 历史需要细看 (8)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8)

历史上,“省”是衙门名,不是地域名。三省六部中的“省”,就是指的官职。在元代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一种职位。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而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成为中央宰相府的连锁或者分店。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也就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行省,但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

元代的这种行省设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近代,还可以依稀找见这种想法的证据。

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这样一来,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果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都在安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钱穆说这样的划分行省的办法,就是给你这一半,割去那一半。这样便令全国各省都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既不能统一反抗,也很难单独反抗。这就是元代以来的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明代地方行政首长最高一级的官是布政使。但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那又是名不正,言不顺。钱穆考证说,就官制言,地方区域不该称为司。但是到了清代,沿袭明代称了省。如有江苏布政使、有江苏巡抚,而江苏地区则称为江苏行省或江苏省。这里“省”的称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顺。

清一统志把省区再综合划分,如称关东三省(山海关以东),或岭南三省(广东、广西、福建)之类。钱穆说“这更是无意义”,因为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是不能混淆的,后来果然为此误事。

只叫广东省、广西省,不说是岭南三省,或南三省,而独独关东三省,因为清代限制中国人出关,常混合笼统来称,后来又把“关”字省了,只叫东三省。这样传下来,好像东三省和其他省区有不同。后来,又有人把东三省叫满洲,这更不妥。满洲只是吉林省松花江外长白山附近一小区域,在明代属建州卫,唐称府,明称卫,这是军事区域的名称,并不是东北的行政区域。关东三省,才是东北行政区域,但也不全是行政区域。

一般人不注意这些,或者满洲人要故意把满洲两字的地域观念放大,所以他把省区也勉强分为关东几省,岭南几省这种不合理的称呼,来混淆视听。后来日本人又推波助澜,故意把东三省说成是另外一片区域,而且东三省就是满洲,帮助溥仪在建立伪满州政府,自称满洲国,认为是满洲人统治着满洲,实际上东三省与满洲明明就是两回事。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给行省证明,在清代学者中也有人提到过,主张不用“行省”或“省”字,而正名称为布政使司,但是当时没有人附和。后来又说“本部十八省”,钱穆说这更荒谬。“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秦代万里长城早已东达大同江,辽河流域永远在中国历史圈之内,怎么能说它不是中国本部?这原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钱穆认为,连华南、华中、华北等称呼,都不好。“现在还没有事,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以后,说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发生问题。连我们的脑筋里,观念上,也会发生问题的。如想我们是华南,你们是华北,这些观念,都会发生很大作用。”的确,现在有的省份就想通过改名称来达到政治目的,钱穆并非杞人忧天。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历史注脚:

“省”是一个会意字。古人解释它从眉,从屮(chè)。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都像是眼睛在观察草。“省”和“盲”不一样。盲,由一个“亡”、一个“目”组成,即“无目”,眼睛失去了功能,什么也看不到。省,恰恰是因为有很好的眼力和判断,它知道该看外界的什么、该检查自身的什么,所以有所得有所不得,有所悟有所不悟。

唐朝的“道”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如今,韩国的区域仍旧称为“道”,一都九道六广域,与唐朝的“道”相似。

无奈的八股考试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到这里,八股文走过了四百多年,寿终正寝了。我们现在提到八股,便会想到它是钳制思想的工具,但是这套制度,在钱穆眼中是明朝时选拔人才的无奈之举。

考试与用人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唐代确定科举以来,宋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到明代,变动就大了。后来清代的考试都从明代沿下,一直走到1902年。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考取后称“进士及第”。比如一个山东人,先向山东省政府报名,他把这个人送到中央,这个人就是山东省进士。考试录取了,就叫进士及第。主要的考试只有一次。

明代报考的人数多了,就分成几轮来考。第一轮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但这种“县学生”有名无实,因为并无正式的县学。第二轮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这叫乡试,考中的俗称举人。比如范进中举,局势参加的第二轮复试赛了。每个省都有举人,这些举人再送到中央,进行第三轮会考,这叫会试。如果会试通过了,就叫做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这种分明的考试制度也让科举场中出现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难以翻身。“鼎甲出身”,也成一种流品观念了。

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灭了秀才举人当大官的希望。而上层的进士与翰林,没有做小官的,清代也如此。

曾国藩进士殿试,虽列三甲,只是同进士出身,但是他进士散馆成绩好,就获进翰林院,以后出来便做几任学政主考,后此就做侍郎,等于现在的部长,一下就做大官了。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考不上进士翰林的,即使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也还是没办法提升。这种制度重法不重人,也绝非无好处。好处之一,就是培养了实干型的人才。

明清两代许多的有名人,都出在翰林院。他们考取进士后,留在中央,对政府一切实际政事渐渐都了解了。政府又给他一个好出身,将来肯定有大官做,他们也就可以安心努力。在进士留馆时期及翰林院时期,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等到政府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们就有机会出人头地了。进士与翰林成了政府的人才储备资源。

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不能培养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这种人才,无形中集中在中央,影响就很大。

曾国藩考取进士时,也不过三十几岁,那时在学问上并无什么深厚的基础。而在他进士留馆的一段时期,住在京城,生活虽说很清苦,但很清闲,没有什么事,可以一意从师觅友,读书论学。便逐渐打下了学问基础。等到做翰林,还是没有事,读读书,或到外省作主考官,旅行各地,接触民情风俗,认识朋友,回来还是翰林。如是多年,才正式当官任事。

钱穆评价说,明清两代,才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这是很好的制度。

但是明代考试制度里,又有一件最坏事,那就是八股文。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戕害人才的。大家都知道八股文很死板,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政府偏要用此来考试呢?

明代推行八股文,早已在衰世。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代考试考律诗,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限定字句,讲究平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就不取。这种标准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的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演变到明代,就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这并不是封建的皇帝要愚民,但是人才最终被束缚在了这个八股里面。

历史注脚:

举人与进士

就名义论,举人和进士差不多。进士及第以后,还要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进士出身的前辈来教。进士在中央读书满三年,再进行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被翰林院录取了。这个时候称为散馆,才成翰林的。但进士读书的制度,不久也有名无实了。明代则极看重进士和翰林,学历不是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而明以前的科举,只进士及第后,就包分配了。但是在明代,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

梁文道说八股文

都说八股文是一个坏东西,但是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却为八股文说了“好话”。他认为八股文是一个考试用的东西,从考试的角度来讲,它就是要你不能自由发挥,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大家同写一个题,而且规定大家用不同的结构去写的话,这就能分高低了。而且八股文是一种非常高难度的智力训练,首先你要把整个《四书》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又要学懂里面各种对仗的句法,又要有各种严格的结构要去掌握它。

三百年明朝,不堪一击

除了宋代极顶可怜的国防,钱穆最同情的就是明末的军队。他用心描述了很多明兵在北方作战的情景,让人读来哭笑不得。

明代的兵制和唐代相似,只是在称呼上不同。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明代的卫所如同唐代的府。明太祖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废百姓一粒米。”用的就是卫所制度。当时设在一个府里的兵区叫所,连着两个府的叫卫。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出兵打仗的时候,朝廷派一个将军指挥卫所军队。战事结束,军队回归卫所,将军也没了兵权。平时卫所军自给自足,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府兵制的升级版本。

读历史的时候,遇到清兵南下,总觉得明朝太弱了,怎么连满洲这个松花江外的小部落也打不赢?一个大国垮掉,并不是说文化衰败,道德堕落,政府专制黑暗这样几句空洞不着边际的话就能道出其中因缘的。从政治上来说,一项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难免会出毛病。明代有两三百年的太平,当初的制度便慢慢腐化,如同生命的新陈代谢一样。

两三百年的长时间,人们的精神也会放松下来。16世纪,西班牙人门多萨游历了大明国,带着很多惊讶和不解回到了欧洲,写了《中华大帝国史》,从他的记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明国人生活的情况:

中国人自称“大明(tame)人”。全国划分15个省,每省都要比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国家为大;中国境内有完好的道路网,使城镇相连。路面平整、宽阔,官道可容15人骑马并行。路旁商店林立,两侧绿树成荫,如同罗马时代的大道一样。有些城市有水道相连,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国人富有建筑才能。一种用“白土”做成的方块(即砖)坚硬无比,只有用锄才能将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庄园;中国物产丰富。蔬菜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仅橘子就有三个品种,甜的、酸的和甜酸适度的。糖质地很好,非常洁白,价格也低廉。蚕丝色泽艳亮,质量超过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产品。中国农田管理得很好,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有如花园。……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

这样一个大明国的卫所制度本来不坏,明代也凭此建立了赫赫武功。后来国势隆盛,四境太平,一个兵一生都不见打仗,他们的身心都会松懈。而且动员打仗也是一件难事儿。

同类推荐
  •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国际佣兵,京城大学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脑海里带着京城图书馆的书库,穿越成为幼年汉武帝。1.发展不出体系工业?那就带去体系完整的书库,3119万册够不够?2.没有人才?办上几十年书院够不够?3.儒家意识形态无法撼动?汉初的儒生帽子都被当尿壶,还不乖乖创立新儒学?4.粮食制约人口规模?不会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占城稻都能找到,还怕没杂交水稻?5.天灾不断?汉朝抓来战俘是要当奴隶的,修水利,养牲口。6.匈奴的马快追不上?打下大宛你想要多少汗血马?7.交通不便?新中国修桥铺路才用了多少年?8.信息不畅?大汉弄个电报不过分吧?
  • 吕氏外戚

    吕氏外戚

    秦旭“不小心”“非礼”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父亲叫吕布!!于是秦旭悲催了!各种摧残各种恨啊!既然逃不出这魔掌!为了自己的小命!为了身后的一大家子!那就玩命的搀和吧!于是……刘大耳朵、人妻曹和孙绿眼,你们要倒霉了……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本书作者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您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 庆余年

    庆余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而谁可知,人生于世,上承余庆,终究却是要自己做出道路抉择,正是所谓岔枝发:东风携云雨,幼藤吐新芽。急催如颦鼓,洗尽茸与华。且待朝阳至,绿遍庭中架。更盼黄叶时,采得数枚瓜。…………《庆余年》同名影视剧由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等主演,现已杀青。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爆笑之媒婆很忙

    爆笑之媒婆很忙

    男女主身心干净,全文无虐。————她是无良媒婆,遇美男必垂涎之。他是腹黑馆主,时男时女难辨之。他是冷魅王爷,对女人敬而远之。他是第一庄主,弹指令敌毙命也。他是暗黑魔君,扮萌伪善任欺也。他是邪魅太子,妖孽摄心又勾魂。当他们遭遇她,才深知,有理说不清。——招蜂引蝶——“小哥,长的不错,娶妻了没?”某男厌恶皱眉。“我不是坏人,这是我的媒婆资格证。”某男松气,“不需要。”“小哥,我看你面色蜡黄,精神萎靡不振,是长久压抑的所造成,还是极早抒发的好。”某男青筋暴露,“滚……”——愿者上钩——;——吾凰万岁——;某女:这皇位你要还是不要?某男笃定:不要。某女喜上眉梢:那我要了!万臣朝拜:吾凰万岁万岁万万岁!——桃花满园——某公公:凰上,下月初八是选秀的日子了。某女:下月初八?免了……身旁众男欣喜。某女:改为本月十八。众男狂汗:凰上,后宫满了……——碎碎念——乔乔的书名和简介不是强项,所以文文好不好看点进去了才知道,全文无虐,男女主均身心干净,男女腹黑,你强我强大家强。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主要内容包括:混乱中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盛世时代——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和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元;空前集权与走向没落的帝国——明清四部分内容,从中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 家庭清洁小窍门

    家庭清洁小窍门

    需要注意的是,用电动剃须刀修整衣服,还会粘上小毛。最好是在刚起小球时,有些衣服没穿多久,尤其是洗后,就会起很多小球,且越来越多,若是跟其他衣物一起洗,球大了就不太好修了。,很不美观。用电动剃须刀像剃胡须一样,将衣服剃过一遍后,衣物上粘的小毛、尘土就能被吸去,衣服可平整如新
  • 网游之封印之门

    网游之封印之门

    主角是一个偶然再太空出生的男孩。由于事故坠落到,远古生命之一生命之源正在创造的星球上,多年后由于黑洞吞噬星球,而成为灵魂之体。
  • 名医贤女

    名医贤女

    当一代医女穿越成人人唾弃的将军独女后,到底是安于现状还是努力去改变?司云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低调,哪怕被传说成不学无术痴呆懒惰也不去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瘟疫死人?南方贫瘠?司云忍无可忍跳出来,治瘟疫,修水渠,利农耕……当小小呆女成长为一方领主,世人哂然,皇上亏大发了。
  • 异草奇花

    异草奇花

    现代版聊斋志异。 光怪陆离的奇花异草,匪夷所思的人性欲望! 每颗种子都有自己奇异独特的能力,用于复制人的“傀茴”,可以交换灵魂的“蛾冠”,恐怖骇人的“多齿”,为爱寻路的“花眼”……当普通小人物遭遇异草奇花,他们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乱世红颜:冥后如歌

    乱世红颜:冥后如歌

    她燃起战火,笑看他独自迎战,血燃黄沙,魂魄哀怨,却不想,她与他为别人做嫁衣。真相揭开,谁是谁非,谁对谁错,都在燃火中熄灭。他愿执她之手,与子偕老。她也愿与他紧握相依,不离不弃。
  • 玩转校园:淘气公主逃婚记

    玩转校园:淘气公主逃婚记

    我,有琴黛咪。是有琴家的大小姐。该死的,都什么时代了,还玩儿指腹为婚这一套。我会那么老老实实的结婚吗?不可能,我要逃婚!在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圣缨学院,在那里遇到了粗鲁男——轩辕鸣。该死的,敢惹本小姐,不想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