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润常常被当做垄断的象征。传统经济学认为,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赚取垄断利润,过安详的日子,没有创新的动力。因此,应该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爱德华·科克爵士这样来描述垄断的社会危害:“垄断者将本应归所有人自由享有的东西攫为己有……夺取他人生意的垄断者,夺取了他人的生命……所有涉及商业和交通的垄断都是反自由和反自主的。”
完全竞争: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里,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生活很是悠闲,不再四处奔波,便大量繁衍,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致使瘟疫在鹿群中蔓延,鹿群大量死亡。
后来,护养人员及时引进了狼,狼和鹿之间又展开了血腥的生死竞争。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体质日益增强,鹿群显得生机勃勃,恢复了往日的灵秀。
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
完全竞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2)同一种产品都是同质的,没有差别。
(3)市场资源是完全自由流通的。
(4)所有人都掌握着关于市场的全部信息。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对这四个特征作一些补充说明。既然市场上有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或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既然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么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任何一家厂商的商品都是一样的;既然信息是非常充分的,那么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畅可能产生的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价格只能是一种,否则顾客当然会去挑最便宜的商品。
在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将彻底地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并且,每一种商品都会在最后形成一种均衡价格,也就是当市场供需相等时的价格。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生活必备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实在是很多。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就可以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会去较真,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可以看做所有的鸡蛋完全同质。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做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这个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都一样,而且是由供需决定的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和完全竞争市场近似。
那么,这里还有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近似的市场里,因为同质同价,卖方究竟怎样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呢?难道只能靠运气的青睐吗?的确,在这样的市场里,卖方完全受到市场支配,竞争激烈,在产品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卖方就不得不在降低成本上大做文章(如降低运费、减少商业开支等)。除此,卖主还要进行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如要热情周到的服务、把鸡蛋装进盒子便于顾客提携、给鸡蛋贴上商标等,都可以吸引更多顾客。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会有什么不利,因为完全竞争的存在,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在降低成本、压低售价上做文章,可以使消费者按实际可以达到的最低价格来购买,而生产者按此价格出售也可获得正常利润。从社会角度来看,完全竞争促使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打败,就使得它的资金、劳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重新组合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为竞争能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要大力鼓励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现实中并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就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室一样,现实中能否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并对之进行分析,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就可以很好地加深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
垄断: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垄断”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这句话。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的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学里的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上,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由于垄断者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卖者,因此,直接面对整个市场,换句话说,他将面对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而买者人数众多,因此是竞争性的,也就是说,买者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卖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或者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关于垄断是出现在自由市场之前的说法只要看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自由市场作为一种制度还没有确立并获得理论支持之前,各国政府都习惯性地创造着形形色色的垄断企业,19世纪初,自由企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崛起。然而,到了19世纪末,舆论的潮流又转向了。在自由市场出现后,为了控制企业的垄断对小企业的冲击,政府建立了反垄断制度。不过,100多年来,该制度对于保护和促进竞争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经济学家并无定论。
垄断可以理解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少数企业市场占有率太高;也可以理解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并不违法,只有当企业利用在某个市场的支配性地位设置障碍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或者以“捆绑销售”等方式在另外的市场进行不平等竞争,才构成需要反对的“垄断”行为。前者是结构规制的思路,注重市场结构的平衡;后者则可以称为行为规制,针对企业的具体办法。
要打破垄断绝非轻而易举。通常,完全垄断市场有三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之所以能打败其他企业,靠的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从而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某种资源。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长期控制了制造该饮料的配料而独霸世界的,南非的德比公司也是因为控制了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的。其三是垄断企业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的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都实行完全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完全垄断。
市场类型: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
若是以存在垄断因素的多寡为标准,市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是最理想化的市场,换句话说,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市场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走向极端的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往往是处在两者之间。那么,市场到底有多少种面目?例如,由于国内存在许多高氟地区,这些地区人们的牙齿对含氟牙膏过敏。当他们想去商店买不含氟的中药牙膏时,会发现很多好的品牌:田七、黑妹、两面针、冷酸灵等。这几家企业生产的中药牙膏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也对不含氟的中药牙膏的销售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这种不含氟的中药牙膏市场究竟属于哪一类市场呢?
虽然完全竞争模型和垄断模型都是市场的理想化模式:提供同一种产品的许多企业构成了完全竞争市场;一家企业占据整个市场就是垄断市场。从它们开始分析对于构建理论是有帮助的。但事实上,和牙膏市场一样,生活中大多数物品的市场都处在完全竞争和极端垄断之间。在这些行业中,有数家有势力的企业相互成为竞争对手,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不如完全竞争市场那样充分。经济学家把这种市场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可以分为寡头和垄断竞争。寡头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世界石油市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有消息称,中国经济正在向寡头格局挺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通信、电力、金融等行业表现得最明显。垄断竞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组织。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物品都处于垄断竞争当中,如影碟、游戏机、饮料等,前面讨论的牙膏也属于这一类。
因此,研究产业组织的经济学家根据企业数量和产品类型把市场分成四类:只有一家企业的市场是垄断市场;有几家有势力的企业的市场是寡头;有许多企业且出售有差别的产品是垄断竞争;有许多企业且出售无差别的产品是完全竞争。
寡头:从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说起
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的寡头组织,各成员国会以统一的产量和价格为手段获取高额的利润。不过由于世界的反托拉斯法和囚徒困境的存在会破坏他们形成的协议。
中东地区是一个天然的大油库,在它的地底下蕴藏的石油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幸运占有这个地区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石油寡头国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这些国家被高额的利润所诱惑,它们组成了一个联盟——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它们想通过统一减少产量来提高石油的价格。1973~1985年,它们曾经成功地把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10多倍,从而使各国共同取得惊人的利润。不过受竞争因素的影响,这种统一产量和价格的手段并不总是灵的。
那么欧佩克组织为什么有时灵有时不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