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气虚:症见饮食不下、脘腹虚痛、少气乏力等。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肠炎等。
(2)脾虚水停:症见水肿、肠燥便秘、小便不利、干咳无痰、目赤口疮等。多见于慢性肾炎、腹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肠炎、高血压等。
【别名】蜂糖、蜜糖、食蜜。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季节】多在春、夏、秋三季采收。
【性味】性微寒,味甘。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补益脾胃,燥湿利水。
1.蜂蜜瓜皮水
原料:蜂蜜50克,冬瓜皮15克,香附6克。
用法:将冬瓜皮、香附加水煎煮约30分钟,取汁后兑入蜂蜜即可服用。每日1次,连续饮数日。
功效:理气利水,健脾和胃。适用于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腹泻、消瘦乏力等症。
2.蜂蜜甘草方
原料:蜂蜜90克,生甘草15克,陈皮10克。
用法:取水适量,煎甘草、陈皮约3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每日3次,温服。
功效:补中益气,理气利水。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蜂蜜马齿苋车前汤
原料:蜂蜜、车前草各30克,马齿苋50克。
用法:马齿苋和车前草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取汁,加蜂蜜,溶化后口服。
功效:补益脾气,清热利湿。适用于脾虚水停所致湿热泻痢、少食腹痛、小便短少等。
4.蜂蜜核桃肉
原料:核桃肉1000克,蜂蜜1000毫升。
用法:将核桃肉捣烂后,加入蜂蜜,拌匀后即可服用。每次服食1匙,每日2次,以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益脾胃。主要适宜于虚喘证。
草果
脾虚水滞:症见脘腹胀痛,吐泻,泄泻,反胃呕吐。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等。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
【产地】广西、云南、贵州。
【季节】立秋后果实变灰采摘。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1.草果饮
原料:草果仁、紫苏叶、川芎、白芷、甘草(炒)、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各等份。
用法:以上诸味研为细末。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去滓热服,二滓并煎服,病发时连服3次。
功效:健脾益气。主治脾寒疟疾。
2.达原饮
原料:草果仁15克,槟榔6克,知母、厚朴、芍药、黄芩各3克,甘草1.5克。
用法:以上各味药以水2杯,煮至大半杯,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适用于脾虚水滞所致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等症。
3.草果赤豆炖鸭
原料:老鸭1只(约1500克),草果15克,赤小豆250克,大葱25克,食盐10克。
用法:鸭宰杀后去头、嘴、爪和内脏,洗净。赤小豆淘洗干净,青果也洗净,同食盐、大葱装入鸭腹中。将鸭入锅,加适量清水,以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2小时至鸭肉熟烂、鸭骨松裂即成。佐餐食用,喝汤食肉。
功效:健脾开胃,利水消肿。适用于虚热咳嗽、小便不利、水肿、头生疮肿等。
枳壳
(1)脾虚水滞:症见脘腹胀痛,食积不化,反胃呕吐,泄泻,泻痢不畅。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等。
(2)肺胃气阴两虚:症见胸胁气滞,胀满疼痛,常见于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别名】川枳壳、西枳壳、湘枳壳、苏枳壳。
【产地】江苏,浙江,湖南,四川。
【季节】小暑与大暑之间采摘。
【性味】性微寒,味苦、酸。
【归经】入肺、脾、大肠经。
【功效】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1.枳壳散
原料: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柴胡(去苗)、玄参各30克,石膏60克,子芩、赤茯苓、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锉)各15克,川升麻9克,射干、麦门冬(去心)各6克。
用法:以上各味药研为细末。每服3钱,以水1升,加竹叶2~7片,煎至6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补脾益气。适用于头痛、心烦、喉干、四肢壅闷等。
2.人参枳壳升麻饮
原料:人参、枳壳各10克,升麻5克。
用法:以上各味药洗净,以水煎煮沸后约半小时,即成。代茶饮。
功效:益气补血。适用于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3.带鱼益气汤
原料:带鱼500克,枳壳(炒)15克,黄芪25克,葱、姜、料酒、味精、食盐、生油各适量。
用法:带鱼剖开,去内脏,洗净后切成小段。黄芪、枳壳洗净,装入纱布袋,并扎紧口。锅中入生油,烧至七分热时加入带鱼块,稍煎后加入适量清水和药袋、葱、姜,煮至鱼熟,挑出药袋,挑出葱、姜,加入味精、食盐即可服用。
功效:补益气血。适用于中气亏虚所致胃下垂、脱肛等。
4.牛肚枳壳砂仁汤
原料:牛肚250克,枳壳(炒)12克,砂仁5克,味精、食盐各适量。
用法:牛肚刮洗干净,切成小段。砂仁捣碎后和枳壳一同装入细纱布袋,扎紧袋口。药袋与牛肚同入锅,加适量清水,以武火烧沸,后以文火慢炖,直至牛肚熟烂,捞出药袋,锅中加入味精、食盐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消胀利水。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饮食不振、脘腹胀满、胃下垂等症。
5.术枳内金汤
原料:白术(土炒)12克,枳壳(炒)、鸡内金各10克,荷叶半张。
用法:以上各味药洗净,以水煎煮,沸后再煮半小时即成,日服2次。
功效:健脾胃,消痞满。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饮食不思、脘腹痞胀、消化不良、便溏等。
砂仁
脾虚气滞:症见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反胃呕吐。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等。
【别名】春砂仁。
【产地】广西、云南、广东。
【季节】秋季果熟时采摘。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消食,行气宽中。
1.香砂枳术丸
原料:砂仁恵、木香各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麸炒)60克,荷叶1张。
用法:以上各味药共研为细末,以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50丸,白术汤下。
功效:健脾消痞,理气开胃。适用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所致饮食减少、饮食不化、胸脘痞闷等。
2.健脾丸
原料: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麦芽、山楂、神曲、砂仁、肉豆蔻霜、山药、陈皮各30克,甘草、木香、黄连各22克。
用法:以上各味药研为细末,炼蜜成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功效:补益脾气。适应治疗脾虚不化诸症,如食欲不振等。
3.砂仁黄芪猪肚
原料:猪肚1付,砂仁6克,黄芪20克,姜、葱、胡椒粉、精盐各适量。
用法:砂仁洗净去杂;黄芪以水润透并切段;猪肚洗净,入沸水锅焯过,再以清水洗净;葱、姜拍碎。
将黄芪、砂仁同装入猪肚,入锅,加水炖煮至猪肚烂熟,舍弃两药,切条装碗,加盐、胡椒粉调味,盛入碗中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不纳,胃脘疼痛,虚痨羸弱及病后、年老、产妇体虚。
4.砂仁烤鹿肉
原料:鹿肉1500克,砂仁(末)6克,芹菜、胡萝卜、葱头少量,生白菜、香叶、黑胡椒、白兰地酒、生菜油、味精、精盐各适量。
用法:鹿肉剔除干净,切块装入容器。芹菜切段,葱头、胡萝卜切片,置于鹿肉中,加香叶、黑胡椒、白兰地酒、味精、食盐腌约4小时,入味后将鹿肉摆于烤盘中,加水适量,加生菜油,上炉烤约1小时,使鹿肉呈红褐色。取出以刀切装盘,将烤盘中的原汁浇上,撒上砂仁末。另外再取生菜叶围在鹿肉旁。
功效:补益气血,补肾益精。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身体羸弱、神疲乏力、产后乳少等症。
白扁豆
脾虚食少:症见食少倦怠、便溏、白带多、反胃等。多见于黄疸、慢性肝炎、消化不良、慢性肠炎、小儿厌食等。
【别名】扁豆,峨眉豆。
【产地】江苏、河南、安徽、浙江。
【季节】秋季果熟时采收。
【性味】性微温,味甘。
【归经】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解暑化湿。
1.白扁豆生晒参饮
原料:白扁豆30克,生晒参、石榴皮各10克。
用法:日服1剂,每剂加水适量熬煎2次,头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健脾和中,解暑化湿。适用于老人脾虚泄泻、经久不治等。
2.白扁豆大米粥
原料:白扁豆25克,大米50克。
用法:白扁豆洗净,入水泡约10小时。大米洗净,入清水泡1小时。两物泡好后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适量,以大火煮沸,继以小火炖至扁豆熟烂即可食用。
功效:补脾暖胃,化湿消暑,补虚止泻。尤其适用于夏日雨季之暑热湿气。
3.白扁豆高丽参方
原料:白扁豆、车前子各9克,高丽参1.5克,炒山楂12克。
用法:以上各味药加水适量,煮沸后再煎30分钟即成。日服一剂。
功效:补脾暖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小儿形体消瘦、消化不良、挑食厌食等。
4.白扁豆瘦肉汤
原料:白扁豆50克,猪瘦肉100克,食盐适量。
用法:猪肉洗净切块,白扁豆洗净。将肉块、白扁豆及适量清水加入锅中,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炖1个小时。待肉烂豆熟后,加入适量盐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脾虚泄泻、暑湿泻下等。
5.八宝粥
原料:白扁豆、大枣、芡实、莲子、薏苡仁、百合、山药、龙眼肉各6克,大米150克。
用法:将以上各味药补药洗净,待发涨后,白扁豆去壳,莲子去皮、心,山药切碎。将大米加适量水及各味补药共同蒸煮,粥熟后即可服用。
功效:补益脾胃,强壮身体。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浮肿、泄泻、失眠等。
二仙膏
【主要成分】人参、鹿角胶、龟板胶、牛鞭(干)、核桃仁、远志(制)、黄芪(蜜炙)、熟地黄(砂仁拌)、五味子(酒制)、制何首乌、枸杞子、沙苑子(盐炒)、牛膝、黑芝麻(炒)、山药(炒)、丹参。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周身懒软、神疲体倦、神经衰弱等症。
四君子合剂
【主要成分】白术、茯苓、生姜、大枣、党参、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
【适应证】用于脾胃气虚,食少纳差,便溏。
人参归脾丸
【主要成分】人参、茯苓、炙黄芪、白术(麸炒)、当归、酸枣仁(炒)、龙眼肉、甘草(炙)、木香、蜂蜜。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适应证】用于心脾两虚证,症见食少体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脉弱;及脾不统血症,症见便血、吐血,月经不调,崩漏或带下,舌淡,脉细。
人参蜂王浆
【主要成分】人参,蜂王浆,葡萄糖,淀粉。
【功效】健脾益气,滋补强壮。
【适应证】用于病后体虚,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失眠。
补中益气丸
【主要成分】炙黄芪、白术(炒)、当归、党参、升麻、陈皮、柴胡、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食少,体倦乏力,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益气补血片
【主要成分】人参、当归、大枣、制何首乌、黄芪、陈皮。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滋肾。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证所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皮下散在出血点,或兼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
归脾丸(小蜜丸)
【主要成分】党参、黄芪(蜜炙)、白术(炒)、远志(制)、茯苓、甘草(蜜炙)、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心脾两虚,肢倦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崩漏便血。
仲景归脾丸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麸炒)、酸枣仁(炒)、龙眼肉、茯苓、炙黄芪、当归、远志(去心)、木香、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气血不足,食少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
健胃消食片
【主要成分】太子参、山药、麦芽(炒)、陈皮、山楂,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化积。
【适应证】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脘腹胀闷、食少倦怠等症。
补脾益肠丸
【主要成分】黄芪、党参(米炒)、砂仁、白术(土炒)、当归、肉桂、白芍、延胡索(制)、干姜(炮)、防风、木香、赤石脂(煅)、补骨脂(盐制)、荔枝核、炙甘草。辅料为炼蜜。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
【适应证】用于脾虚泄泻,症如腹泻腹胀、腹痛、肠鸣等。
黄芪精
【主要成份】黄芪,辅料为炼蜜、山梨酸、甜菊苷、聚山梨酯-80、羟苯乙酯、橘子香精。
【功效】养气补血,固本止汗,健脾益胃。
【适应证】用于气虚血亏,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壮。
舒肝健胃丸
【主要成份】柴胡(醋制)、枳壳、厚朴(姜制)、槟榔、豆蔻、香附(醋制)、香橼、牵牛子(炒)、青皮(醋炒)、陈皮、檀香、延胡索(醋炒)等。
【功效】疏肝开郁,健胃益气。
【适应证】用于肝胃不和所致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
寿星补汁
【主要成份】白术(炒)、茯苓、干姜、甘草(蜜炙)、制何首乌、党参、山药、山楂(炒)、当归、白芍(炒)、桂枝、麦冬、熟地黄。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脾胃。
【适应证】用于病后体虚,年老衰弱,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失眠多梦,肢痛麻木。
维尔康胶囊
【主要成份】人参、黄芪、灵芝、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甲基橙皮苷。辅料:淀粉。
【功效】健脾固本,益气扶正。
【适应证】用于年老体虚,健忘。
北芪五加片
【主要成份】黄芪干浸膏、刺五加浸膏。
【功效】健脾,益气,安神。
【适应证】用于腰膝酸软,体虚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
枣参合剂
【主要成份】大枣、当归、太子参、蔗糖、维生素C、羟苯乙酯、苯甲酸钠、桔味香精。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生津。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所致少气乏力、心悸、头晕等。
(1)肺气虚卫外不固:症见肺痿咳喘、声音低怯、自汗畏风、脘腹虚痛、少气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等。多见于风寒感冒、慢性鼻窦炎、低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等。
(2)肺虚水停:症见水气肿、小便不利或频数、余沥不尽、清涕不收等。多见于慢性肾炎、腹水、胱?馍嫔翱颍胃肠炎等。
羊肺
补肺气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尤以北部和西北地区最多。
【季节】全年均可生产。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入肺经。
【功效】补益肺气,理气利水。
1.羊肺散
原料:羊肺1具,白术60克,苁蓉、通草、干姜、川芎各30克。
用法:将羊肺沥干。将五味药材研为细末,以水打稀稠,灌于羊肺之中,煮熟后焙干,一同研为细末,食后以粥汁服。
功效:补益肺气。适用于鼻中息肉、不闻香臭者。
2.润肺膏
原料:羊肺1具,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克,白蜜60克。
用法:将杏仁净研。将羊肺洗净,再将五味药材用水搅黏,灌入羊肺之中,加水600毫升煮熟。每天1耀3次,每次150耀200毫升。
功效:补益肺气、滋阴润燥。适用于久咳肺燥、肺痿等症。
3.羊肺杏仁汤
原料:羊肺1具,杏仁9克,柿霜、绿豆粉、酥油各30克,蜂蜜60克。
用法:将杏仁去皮、研末,同柿霜、绿豆粉、酥油、蜂蜜拌匀(边拌边加水),直至成浓汁状。以清水冲洗羊肺,挤尽血水后,将浓汁灌入,装入大碗内,加水500毫升左右,隔水炖熟即可食肺饮汤。
功效:补益肺气。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肺结核、气管炎、肺心病等症。
太子参
肺气亏虚:症见气短心悸、虚热汗多、泄泻、劳倦乏力、燥嗽气喘、小便不利、饮食不下、烦热口渴、干咳无痰等。多见于风寒感冒、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胃下垂、慢性肠炎、胃炎、糖尿病等。
【别名】孩儿参、童参。
【产地】江苏、山东、安徽。
【季节】多在6~7月采收。
【性味】性微温,味甘、微苦。
【归经】入心、脾、肺经。
【功效】润肺养赳铑滠突瞷阴,益气生津。
1.气血两虚方
原料:太子参15克,黄芪20克,白扁豆10克,当归8克,大枣5枚,五味子6克。
用法:加水适量煎煮,沸后40分钟即成。
功效:益气生津,润肺化痰。适用于治疗病后气血两亏等症。
2.太子参黄芪红枣汤
原料:太子参10克,黄芪15克,红枣7枚。
用法:将上三味中药加水同煮约30分钟。于每晚临睡前或清晨空腹时服下。
功效: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尤其适用于小儿反复感冒等症。
3.太子鸡
原料:太子参15克,鸡肉250克,葱、姜、食盐、味精适量。
用法:将诸料洗净,葱切段,姜切片,加水适量,放入锅中,于文火上共炖,直至鸡肉熟烂。将葱姜捞出,加盐和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健脾补肺,补气生津。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咳嗽、乏力、食少、自汗、心悸等症。
4.太子参麦冬玉竹饮
原料:太子参20克,麦冬、玉竹各10克,冰糖适量。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头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补益肺气。适用于肺虚咳嗽、口干等症。
5.太子参银耳炖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