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某些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如害怕从高处坠落、害怕与亲人和朋友分离等等。可以说特定恐惧是无所不在的,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引起什么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可以方便地回避与所担心的物体或情形相接触。如果你怕高,就不会去当在摩天大楼上擦玻璃的高楼清洁工;怕蛇的人不会去山区小路上远足;如果害怕大桥会小心选择开车路线,以躲开不太容易通过的河道。然而,有些人的恐惧感是混乱的,是失去理智的,从而构成了单纯恐惧症。
单纯恐惧症又称特定恐惧症,是对特定的物体、情景或现象的恐惧。如狗、蛇、鼠或高空、黑暗、流血等。患者一接触甚至一想起这些事物或现象,就会惴惴不安和惊恐万状,并极力回避。不敢使用刀、剪,不敢接触当事人,不敢看死人等都是单纯恐惧症的表现,常给患者带来相当严重的痛苦。如对针、剪、刀、笔尖等物体发生恐怖时称锐器恐怖;对猫、狗、鼠、蛇等动物发生恐怖称动物恐怖。患者一般可以生活如常,只需避开那些引起恐惧的因素就行了。
单纯恐惧症有自己明确具体的对象,只有针对特定的对象时才发生恐惧,一旦脱离开恐惧对象,症状就会消失。具体表现为:
(1)无理由地持续害怕某些特定物体或情境,例如恐高、恐惧动物、打针、开车等。暴露于这样的情境时,会立即或可预测地以严重焦虑或恐惧发作来回应。
(2)明知这样的害怕是过度且不合理的。即明白自己对此物体或情境的害怕并无多大道理。
(3)尽最大努力回避这些情境,否则只能带着巨大的不安和强烈的害怕心理忍受。在逃避此特定事物后,因不愿或不敢向他人说出,反而造成心理困扰。
(4)其担心或回避严重干扰了自己的生活。常会十分懊悔自己的畏惧与逃避行为。
(一)测验指导
有人看到蜘蛛、小鼠、小狗会打冷颤;有人看到鱼、小虫子或是针浑身不自在;也有人接触到人就惶惶不安,“踩着麻绳当毒蛇——大惊小怪”,甚至看到刀、剪或郁金香也会发昏……请对下列测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3、5、10、13、20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单纯恐惧症状越明显。
你的总分:
0~5分:无单纯恐惧症状。没有让你感到恐惧的事物和东西。能面对各种不同的处境或情况,生活中出现的那些恐惧在你身上是完全正常的。
6~10分:你对某件事物的恐惧源于事物本身的因素。当恐惧发生时,你能较好地面对和解决,类似的情景发生不会在你的心理留下阴影。
11~20分:在你看来,某些东西是与你隔缘的,一旦碰到这类场景或事物,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建议你调适心理,正确面对。
21~30分:你有较严重的单纯恐惧症。产生了极大的焦虑,难以控制。即使没有刺激存在,你也难以摆脱。
这个世界上似乎很难找到对任何事都无所畏惧的人,但有一小部分人针对某种特定事物的恐惧确实令人费解,而且程度还相当严重。暴露于一个危险物体或情境的痛苦后果也可让人了解恐惧。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适应性的回避,以防止接下来的类似危险,后来就会发展成为严重和不加区分的概念化恐惧。
引发这种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人本身的反应。是源于对“恐惧”的恐惧,对“不安”的不安。这一综合征包含3个成分:预期焦虑,担心自己会遇见引起恐惧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恐惧本身;为了减轻焦虑采取的回避行为。患者害怕的往往不是与这些物体接触,而是担心接触之后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大多数情境类恐惧是从成年早期开始的,而且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对实际创伤性体验的后天习得式反馈。当一个中性刺激与某种恐怖情境相结合,形成了条件反射时,这一中性刺激便成了恐惧的对象。尽管患者知道此物无害,但由于形成了条件反射,自然会出现恐惧情绪。
对危险的夸大而引起的恐惧。曾经受到过某种伤害的人会对一些普通的危险极为敏感、逃避,或者夸大,而这些小小的危险在正常人眼里都是被忽略不计的。
(1)降低对原先可激发强烈焦虑的刺激源的恐惧感。可以通过不断接触恐惧对象来降低他们的恐惧心理,这个过程被称为“脱敏过程”,有时也可称为亲历疗法,反复不断地暴露出恐惧焦虑,并蔑视自己害怕的东西,则恐惧症就不会那么难以对付了。以此来降低恐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消除对恐惧物体或情景的忧虑不安。
(2)分析恐惧心理的本质。具有恐惧心理的人清楚地知道,他们所害怕的对象或情况是不会真正对他们造成伤害的,他们只是担心,一旦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应该怎么办。应明确指出其恐惧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认知的反应,要想克服恐惧,首先就必须要先知己。要帮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机率。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正确评价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
(3)用自我肯定的理性认知取代激发焦虑的非理性认知。培养乐观的人生情趣和坚强的意志,平时积极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比如模拟训练危险情境,设置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无畏的精神克服恐惧心理。
(4)在社交活动中,降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发展必要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生活质量。可以多出去参加集体活动,结交朋友,逐步培养自己的胆量,从而战胜恐惧。
第七(节)场所恐惧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场所恐惧症是对公共场所等特定环境的恐惧。如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因此不敢出门而回避这些场所。一般地讲,凡是密闭或拥挤的、具有包围感的难以轻易脱身的场所,都有可能诱发患者的莫名惊恐而使其夺门而出,严重时患者会感到透不过气来,似将昏厥。
场所恐惧症的恐惧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高处、广场、闭室、黑暗和拥挤的场所等。患者对公共场所产生恐惧,因而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中去。具体来说:
(1)在某些场所会有出乎意料、突发而反复的惊恐发作症状。如呼吸急促、出汗、颤抖、胸闷、心跳加快或心悸、眩晕、人格解体或现实感丧失、濒死或失控状态。
(2)担心在难以逃脱的情境中再一次出现惊恐发作。回避那些先前曾引起或可能引起惊恐发作的情境。
(3)在冒险离家时依赖支持者(包括配偶或家人)的陪伴。
(4)当活动范围不断缩小时,出现轻度抑郁。
(5)经常出现消极的、引发焦虑的自言自语。
(6)对环境刺激(温度、光、声音、气味)敏感。
(7)对他人及他人的情绪十分敏感。倾向于取悦他人而抑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一)测验指导
我们大多数人面对陌生的场所时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想要回避。只有当回避对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时,才有必要对一种恐惧症进行临床诊断。请对下列测验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4、10、20、22、26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示恐惧症状越明显。
你的总分:
0~5分:你能自如地出现在任何场所,并不存在强烈的不愿意前往的恐惧心理。通常能较好适应即使感到陌生的地方。
6~10分:只有在走进不太确定或有些刺激情境的场所时,你才会产生轻微的害怕感,但随着事情的解决和熟悉程度的增强,很快就会适应。
11~20分:你有轻微的场所恐惧症状,这可能是因为曾经经历过的不愉快,怕再次刺激的伤害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建议你勇敢面对,放下心理包袱即可。
21~30分:你有严重的场所恐惧症。在你看来,有些地方会对你造成致命的伤害,你尽最大努力避免前往。因为害怕你扩大了恐惧感,从而给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场所恐惧症产生的原因目前不明确,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可能当时的确有一种令患者害怕的事发生,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患者会联想到更可怕的事,这样就产生逃避,而逃避使患者产生了安全感,于是有了“害怕—回避”的条件反射。
对公众场所的恐惧,主要是怕自己无法自我控制,无力逃往安全的场所,这种恐惧一般始于童年,其个性形成与所受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心理创伤有密切关系;进入成年后具有情感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胆小怕事、严谨担忧、执拗刻板、不善应变、承受力弱、退缩逃避的心理特征。社会生活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内心的孤独无助和不安全感逐渐积累,当遇到特定的场景时,就会出现惧怕和逃避的异常心理反应,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恐慌障碍患者的恐慌发作出现是很突然的,因此常把恐慌发作时所处的场所当作恐慌发作的原因,其实这只不过是个巧合而已。但患者往往把恐慌发作时的恐怖体验和恐慌发作时所处的场所结合起来考虑,于是产生了错误联系。这样一来,患者就把这特定的场所当成了其恐惧的对象。只要一来到这类场所,患者就会产生“肯定会再次恐慌发作”的预期性焦虑,从而想方设法逃离。一旦恐慌发作如患者预期那样降临,患者的这种错误联系就会更加根深蒂固。患者因害怕恐慌发作时无法迅速逃离现场或得不到救助,而对那些他认为可能诱发恐慌发作的场所或状况感到害怕或设法逃避。
(1)对以前诱发即时焦虑的特定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恐惧进行调查,探明恐惧刺激或情境可能包含的象征意义,并对此进行讨论和分析。对特定场所或事物的恐惧通常是因受到惊吓,有了这种不愉快的经验后,人的反应就会回避。因此如果真的有心要改善这种状况,最好把事件说出来,不要企图以逃避的方式忘却它。
(2)消除所恐惧的情境对正常生活的干扰以减轻痛苦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在地呆在公共场合,以减轻恐惧。当我们开始要面对这些心理困扰时,困扰可能已经解除一半了。经过努力不再害怕会复发,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刺激情境并且控制症状。
(3)在心理认知方面,要坚信场所恐惧症出现的恐怖现象,没有一件会成为现实,即使外出心慌、头晕,也没有关系,这种症状在经历最初的几分钟后,会自行缓解。只要能坚持住这段时间就行。
(4)勇敢面对产生恐惧的场所。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勇敢地走出去,可以先到附近的场所活动,逐渐到一些远的地方;可在家人的陪同下活动,逐渐到一个人活动。
(5)用深呼吸克服紧张焦虑,借以停止胡思乱想。通过调节呼吸影响身体各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之变得有节律,劳逸结合。每天进行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
第八(节)社交恐惧症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人类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群居的社交动物。几乎没有人不与他人或社会发生交往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交往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而社会关系不良或生活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大多数人不同程度地会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好意思,没有自信。他们在公众面前演讲或与人约会时会紧张、心跳、手抖。不过这些焦虑情绪是暂时的,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如果这种焦虑情绪不能够缓解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就是一种严重的问题——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的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惧对象交往,如不得不与之交往,便会脸红、心悸、出汗和颤抖,或者举止笨拙、惊慌失措、忐忑不安。这类人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尤为敏感:不敢从成排的人面前走过;不敢与别人对坐吃饭;怕见陌生人或异性,因而常常拒绝出席各种聚会,也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等。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担心在社交场合出丑,也害怕当众表现某种动作;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的场合,如果非去不可,则会极端紧张或者会产生恐惧。具体来说:
(1)在绝大多数社交情境里,总是表现出社交焦虑、害羞或胆怯。
(2)对他人的批评或反驳过分敏感。
(3)除直系亲属之外,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4)回避某种程度的人际接触情境。明了如此畏惧是过度且不合理的。
(5)由于害怕讲话或做傻事,或害怕在别人面前失态不愿意涉足社交情境。明显害怕在不熟识者面前作出令自己不体面及尴尬的事。
(6)社交时出现心跳加快、出汗、口干、肌肉紧张和颤抖等症状。
(7)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
(8)常以逃避的方式面对社交困扰。在大部分清醒的时候离群索居或单独活动。
(一)测验指导
人际交往是和谐相处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交往的重要性总是不言而喻的。请你结合自己的情况对下列测试作出回答。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5、10、15、21、28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交恐惧越严重。
你的总分:
0~5分:你没患社交恐惧症。你能从容应对社交场合,在与他人交往中也能表现出较好的一面。
6~10分:你已经有了轻度症状,照此发展下去可能会不妙。倾向于避免社交活动,喜欢单独工作,较少说话,较容易担忧焦虑。对于社交关系缺乏自信。
11~20分:你已经处在社交恐惧症中度患者的边缘,在你看来社交活动能不参加尽量不参加,没有办法时也是有痛苦的情绪流露出来的。
21~30分:很不幸,你已经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了,已发展到不敢与人交往、害怕出错、躲避社交等。
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的人生来性格内向,内向的人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惧怕与人交往,容易使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俱。此外,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