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有人说,人到中年百事忙啊!生活的网眼怎么织啊?“他们外有业务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育儿女……”确实,人到中年身边琐事可以说是无休止的,处理不完的。但是,只要用科学的运筹法通盘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就会赢得学习时间。当然,把生活织成细密的网眼,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郝寿臣,为了实现他“不要让艺术拿住你,你要拿住艺术”的抱负,坚持勤学苦练十几年。他在床头贴上“睁眼就起”的纸条,从不睡懒觉;在洗脸处贴上“赶快遛弯”的字条,洗完脸马上去活动喊嗓;遛弯处又贴上“多念少唱”,因为京剧是“千斤白话四两唱”;在吃早点处贴着“快去吊嗓”的字条……他在房子四壁都装上镜子,每天对着镜子做身段、练眼神,十遍百遍,汗流浃背地练,直到满意为止,因为他功到艺精,自成一派,被人称为“艺术的忠臣”。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在把生活织成细密的网眼方面,创造了很多方法。诸如“线性规划法”、“时间输作法”、“时间套种法”、“巧用时间下脚料”等等。例如中国着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则对时间进行“套裁”:在写作一篇作品时,同时构思另几篇作品,做好准备。这样,当一篇作品刚写完,第二篇又可紧接着开始。
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叹息没时间学习,没时间研究,每天都有许多宝贵时间被不知不觉地浪费掉了。不信,你如果像柳比歇夫那样,“把生活织成细密的网眼”,不要让一小时、一分钟白白漏掉,那将能学到多少知识啊!
从时间中寻找时间
据日本记者对美国人的调查表明,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72岁,那么他的时间分配大约是这样的:睡觉占去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仅3年;而体育、看戏、看电影等活动则要占去八年,饶舌四年,打电话一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尽管这些日本记者的统计不一定准确,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同,但这些数字却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睡觉、吃饭、生病,属于生理上的需要,没有它,人的生命就很难延续,而谈天、玩乐、旅行、打扮、恋爱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甜蜜事情,它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丰富生活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一方面都不能把比黄金还要宝贵的光阴淹没在这些事情上,另一方面都想方设法把一般人认为不屑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并创造了许多从时间中去找时间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并列运筹法:即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例如着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然后自己设想,假使这个本子叫我来编,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心里打下了一个腹稿;而在电影开展之后,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同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啰嗦的人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将此人的空话译成外语,辛勤耕耘自有收获,他熟练地掌握了十多门外语。
交叉输作法:即利用农业上交叉输作以提高产量的方法,把一天的活动内容交错进行安排,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有时,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着,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定期“盘点”法:从“盘点”中找时间,为了使时间使用更趋合理,使用时间也需定期“盘点”。盘点,始于计划。外国时间利用专家指出,订计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漫不经心的,好像业余摄影爱好者捕捉了几个大有希望的镜头就匆忙冲洗,可结果往往使他沮丧。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如同专业摄影师不但事前认真选择镜头,而且冲洗后还要仔细研究,经过剪接、曝光等一系列试验,从中选出几张最好的,再作加工,终于成为获奖照片。有了计划之后,就要“盘点”可以投入的时间,确定行事次序,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每隔一段时间,对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和对投入的时间进行“盘点”。时间是常数,只要运用得当,便能从时间中产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遇事三问法:这种方法的要旨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具体方法是对遇到的事情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它?首先找出有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什么事做了也全然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如果有些事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二是能不能与别的合并?就是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是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当然是最佳方案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有一次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咔咔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李比希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由此看来,遇事三问,从而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改变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实在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的妙法。
“时间是一种最稀有的资源”。时间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工人、农民,它就是财富;对于医生护士,它就是生命;对于军人,它就是胜利;对于自学者,它就是知识。青年朋友们,学会到时间中去找时间吧!
不屈服于琐事
着名物理学家年彼埃尔·居里说过:“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戏、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在做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仍须保持我们一心从事的一些反自然的思想,使它们仍然居优越地位,使他们在我们可怜头脑中继续冷静地进行”。
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但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可以说是无休止的。只有“不屈服于这些事物”,才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是“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善于挤时间的人。居里夫人誉满全球时穿的仍是那件差不多老掉牙的“黑色薄纱面料,衬有斜纹缎底子”的长裙。爱因斯坦在柏林居住的寓所是两间小屋,屋内陈设的家具极其简单,穿着也很简单,有时穿着运动衫和凉鞋在柏林大学讲课,甚至当日内瓦大学决定给他颁发荣誉博士学位时,他也只穿一身普通衣服,头戴草帽,登台领取“博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