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患近视的人(以及能够在近距离看得清楚的孩子们),他们的明视距离比较短,在用正确的方法(用一只眼睛)看一张普通照片的时候,才会看到这种效果。他们照习惯把照片拿在眼前12~15厘米的地方,因此他们看到的不是单纯平面的图画,而是像在实体镜里看到的那种立体形像了。
现在我相信读者一定会同意,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没有能够从照片上得到它所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全部效果,以致时常埋怨照片的呆板平淡。全部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能够学会把眼睛放在照片前面的适当距离上,而且用了两只眼睛去看那种只预备给一只眼睛看的东西。
有趣的"海市蜃楼"
大家一定都知道海市蜃楼这个现象的发生原因。在沙漠里沙地受到炎热太阳的晒炙,接近沙面的热空气层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这就使它有了跟镜子一样的作用。从很远的物体射来的倾斜光线,在射到这些空气层之后,会把行进的路线曲折起来,使得它射到地面以后会再从地面折射向上,射到观察的人的眼里,就好像用极大的入射角从镜面反射出来的情形一般。观察的人因此就好像看到在他面前的沙漠里展开了一片水面,反映着岸边的景物。
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怎样造成的。这幅图是教科书里时常采用的,但是它有点过分夸大,把光线的路径画得过分陡直了。
说得更正确些,我们应该说靠近炙热沙面的热空气层,反射光线的情形不是像镜子,而是更像从水底望去的水面。在这里,产生的不是普通的反射,而是物理学上叫做"全反射"的那种。要得到全反射,应该使光线极斜地射进这层空气层--要比所画的斜得多;否则入射角就不会超过"临界角",因此就不可能得到全反射。
顺便让我们提出这个理论里容易使人误会的一点:照方才所说的那个解释,密度比较大的空气层应该在密度比较小的空气层之上。但是我们同时知道,密度比较大的也就是比较重的空气总要向下落,把它底下密度比较小的空气挤到上面去。那么,又怎么能够使密度比较大的空气层留在上面,来造成海市蜃楼的现象呢?
答案非常简单,我们要密度比较大的空气层在上面,虽然在稳定的空气里是不会有的,但是在流动的空气里却是可能的。给地面炙热的空气固然不会停留在地面上,它要不断地向上升起,但是立刻就有一层空气来补空,这一层空气接着也受到炙热,就又变成了热空气。这样不断地替换着,在炙热的沙面上就总会有一层密度比较小的空气层,--虽然不是老是那一层,但是这对于光线的行进是无所谓的。
我们方才谈的这种海市蜃楼,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了。这种海市蜃楼在现代的气象学上叫做"下现蜃景"(另外还有"上现蜃景"是由上层空气稀薄发生反射作用造成的)。许多人认为这种古人早已知道的海市蜃楼只能够在南方沙漠里的炎热空气里出现,在北方是绝对不会有的。但是事实上下现蜃景也时常会在我们这里发现。这种现象特别在夏天的柏油马路上时常有发现,因为这些路面的颜色比较深,所以受到太阳光的强烈炙热。这样一来,粗糙的路面看过去竟会像淋过水般的光滑,会反映出很远的物体。
还有一种,是侧面的海市蜃楼就叫做"侧现蜃景",这种海市蜃楼的存在,一般人恐怕连想都没有想到。其实这就是竖直的墙壁给炙热以后的反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有一位作家写出来过。这位作家在走近一个炮台堡垒的时候,发现堡垒的混凝土墙壁突然亮了起来,跟镜子一样反映出四周的景物、地面和天空。再走了几步,他又在堡垒的另外一堵墙壁上发现了同样情形,就仿佛那灰色不平的墙壁突然变成了打磨得十分光滑似的。原来那一天天气非常热,墙壁给炙得滚烫--这就是这个谜的解答。
在夏天极热的日子,你不妨时常去留意大建筑物的给炙得很热的墙壁,看看有没有这种海市蜃楼发生。无疑的,如果经常这样留心去观察,发现这种海市蜃楼的机会是一定会很多的。
轿车前边的车窗玻璃为何被做成倾斜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轿车前边的车窗玻璃都被做成了倾斜的,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做成这样还不是为了减小车子行驶过程中的阻力呗!那也许有人要追问:那大型汽车(如长途客车、公共汽车、大型卡车)驾驶室的前窗玻璃为何又是竖直的呀?显然这种解答不科学!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轿车前边的车窗玻璃
这可要从光学角度来分析:挡风玻璃是透明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反射。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乘客会因反射成像在驾驶员的前方。小轿车较矮,坐在里面的乘客经挡风玻璃成像在前方,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则所成的像与车前方行人的高度差不多,这就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容易出事故。而当挡风玻璃为倾斜时,所成的像就会在车前的上方,驾驶员看不到车内人的像,就不会影响视觉判断,保证行车安全。大型汽车一般很高,驾驶员的位置(视线)比路面行人要高些,这时虽然车内乘客经挡风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前方,但位置比路上行人高得多,且比较暗淡,因而不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判断。
轿车前边的车窗玻璃都被做成了倾斜的原来是为了安全起见啊,再来看看还有哪些车体设计的作用你还不知道。
1、夜间行车时,车内能亮灯吗?
在晚上乘车或在路边行走时,我们会发现夜晚行驶的汽车,车内的灯都是关闭的。因为当车内开灯时,汽车的挡风玻璃相当于一个平面镜,车内人、物在玻璃的反射下会在车前方形成虚像,由于车内光线比外面强,所以像可能比路上行人的还要明显,使司机看不清或发生混淆,造成判断失误,酿成交通事故。因此,夜间行车时,为了避免车前出现车内景物的像,保证司机看清路面上的景物,必须关掉车内的灯光!
2、汽车上为何安装茶色玻璃?
行人很难看清乘车人的面孔。要看清乘车人的面孔,必须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射到玻璃外面进入车外人的眼里。茶色玻璃表面能反射一部分光线,还会吸收一部分光线,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其中又有一部分反射光被茶色玻璃反射和吸收,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行人很难看清乘车人的面孔。
3、小轿车后窗玻璃上那些横着的细线条有什么作用?
轿车后窗玻璃上粘着不少横着的细线条薄膜,是用来导电的。我们知道司机是从驾驶室上方的反光镜里观察车后面的情况。冬天车内比车外暖和,后窗玻璃上容易产生水汽或结霜,此时反光镜映出的后窗上将是白茫茫一片,司机就看不清车后的情况,这是十分危险的。人们由此想出办法,把窗做成双层并粘上导电薄膜,通电后,使玻璃温度升高,玻璃上就不会产生水汽或霜,从而消除了事故隐患。另外一些高级车的后窗玻璃上还安有收音机天线。
巨人的视力
当物体离我们非常远的时候--超过450米的时候,两眼之间的距离就已经不能够引起视觉上感像的差别了。很远的建筑物、山林、风景等等,因此只给我们一种平面的感觉。根据同一个原因,天上的星也仿佛都离我们一样远,虽然实际上月球要比行星离开我们近得多,而行星又比那些不动的恒星近得不可计量。
总而言之,对于距离我们在450米以上的物体,我们就完全没法直接看出它的立体形象。它们在我们左右两眼里看起来完全一样,因为两只眼球之间有限的那6厘米距离,跟450米比较起来,实在太小了。因此,在这种条件下面拍得的两张实体照片,就会完全一样,也就不可能通过实体镜看到它的立体形状。
但是这件事情也有办法解决,只要在拍照的时候,从比两眼距离大的两个地点拍摄就可以了。这样拍出的照片,用实体镜望去时候所看到的形象,就跟两眼距离增加了许多倍时候所看到的一样。实体的风景照片正就是这样拍来的。人们一般都用放大棱镜(有凸面的那种)来看它们,因此这种实体照片时常会显出原来物体的大小,得到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读者大概也已经想到,我们很可以造出一种双筒望远镜,用来直接看出这些风景的立体形象,不必再经过照片。这种仪器--实体望远镜--的确是有的:它的两个镜筒之间的距离要比平常两眼的距离大,两个像是由反射棱镜投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来的。当你向这种仪器望去的时候,真难描写出你所受到的感觉--这感觉竟是不寻常到这样的程度!大自然的整个面目都变了。远山变成凹凸不平的了,树木、山岩、房屋、海上的船只--一切都变得凸起来了,已经不是像平面的布景似的,而是在无穷广阔的空间里面了。你会直接看到很远的海轮怎样在动,而这当你用普通双筒望远镜去看的时候是看不出的,就好像它是静止的。像这样的地面上的风景,过去是只有神话里的巨人才能够看到的。
假如这个实体望远镜有10倍的放大率,而两个物镜间的距离等于平常人两眼瞳孔距离的6倍(就是等于6.5×6=39厘米),那用它所看到的像就会比用肉眼看到的凸出6×10=60倍。这一点可以从下列一个事实说明,就是离开25千米远的物体,用这种望远镜望去,仍旧能够看得出显著的凹凸。
这种望远镜对于大地测量工作者、海员、炮兵和旅行家都是很重要的仪器,特别是那种附有测量距离的刻度的实体测距镜更有用。
棱镜造成的双筒望远镜也有这种功用,因为它的两个物镜间距离比两眼距离大。而观剧镜却相反,它的两个物镜间距离比较小,削弱了立体的感觉,可以使布景不会显出它是假的。
响尾蛇的功劳
你见过响尾蛇吗?它的毒性很大,不过它可是个"瞎子"。它的眼睛对可见光几乎失去了作用,然而它却能敏捷地捕捉田鼠及其他小动物,一个瞎子怎么去捕食呢?
响尾蛇
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捕捉能力应归功于响尾蛇的热感受器--"热眼"。"热眼"长在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毫米,长1厘米,呈喇叭形状,每个"热眼"都很大,并且都带有一个敏感的膜来探明热能,能敏感的测出0.02℃的温度差异,反应时间低于0.1秒。通过这种器官,即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有"热眼"的蛇类也可以查明温血动物的位置,而温血动物正是蛇类的主要食物。这么神奇的"热眼",聪明的人类能不能加以利用呢?
"响尾蛇"导弹
人类果然没有错过这个好机会,"响尾蛇"导弹就是仿照蛇的这种结构制成的,这是仿生学的巨大成果。"响尾蛇"导弹仿制出蛇类"热眼"的结构,根据吸收的红外线特点来辨别出物体的准确位置,进行制导,从而击中目标。20世纪40年代末期,人们研制出了一种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它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接收喷气式飞机机尾喷管发出的波长为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引导导弹从飞机尾部进行攻击,它只需接收到热源的存在和方位,并不要形成目标的热像图。在1982年6月的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军方损失的20多架飞机几乎全部是被"响尾蛇"空对导弹击落的。
天空也爱美吗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晚霞和日出东方时的壮丽景象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难以描绘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目睹的大部分颜色是污染造成的。城市的落日和空气清新的乡村落日是不同的。在非常洁净、未受污染的大气中,落日的颜色特别鲜明。太阳是灿烂的黄色,同时邻近的天空呈现出橙色和黄色。
当落日缓缓地消失在地平线以下时,天空的颜色逐渐从橙色变为蓝色。太阳消失以后,贴近地平线的云层仍会继续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因为天空的蓝色和云层反射的红色太阳光融合在一起,所以天空中的薄云呈现出红紫色。几分钟后,天空充满了淡淡的蓝色,它的颜色逐渐加深,向高空延展。但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区域,当污染物以微粒的形式悬浮在空中时,天空的颜色就截然不同了。圆圆的太阳呈现出橘红色,同时天空一片暗红。红色明暗的不同反映着污染物的厚度。有时落日以后,两边的天空出现两道宽宽的颜色,地平线附近是暗红色的,而它的上方是暗蓝色。当污染格外严重时,太阳看上去就像一只暗红色的圆盘。甚至在它到达地平线之前,它的颜色就会逐渐褪去。
被污染的天空
为什么在洁净的空气中太阳呈现出黄色,同时天空呈现出蓝色呢?
在19世纪末期,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1871年首先对此做出了解释。在地球表面的人是透过经空气散射的太阳光来看天空的。在洁净、未受污染的大气中,大部分的散射是由空气中的分子(主要是氧和氮分子)引起的,这些分子的大小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瑞利理论指出,散射光强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Ⅰ∝1/λ4),在这种情况下,散射主要影响波长较短的光。因为蓝色位于光谱的后面,所以天空本身呈现出蓝色。太阳光直接穿透空气,在散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蓝色,所以太阳本身呈现出灿烂的黄色。
根据瑞利的理论,当光波波长减少时,散射的程度急剧加强。所以光波波长最短的紫色光应该散射最强,靛青、蓝色和绿色的光散射要少得多。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是蓝天,而不是紫色和靛色的天空呢?原来当散射光穿过空气时,吸收使它丧失了许多能量,波长很短的紫光和靛光虽然在穿过空气时,散射很强烈,但同时它们也被空气强烈地吸收,阳光到达地面时,所剩的紫色和靛色的散射并不多。我们所目睹的天空颜色是光谱中蓝色附近颜色的混合色,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蔚蓝天空的颜色。
除了散射外,太阳光还被空气中的臭氧分子和水蒸气所吸收。因为空气层散射和吸收的共同作用,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消耗了许多能量。因为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经过空气的路程长,能量损失过多,所以我们可以欣赏壮丽的日出和美丽的日落景色。而在白天,阳光在大气中经过的路程短,它的能量损失少,这时用肉眼直视太阳会头晕目眩,是很危险的。
蓝天白云
在太阳刚刚落山时,你会看到太阳圆盘的周围有一圈灿烂的红色光环。这个光环是太阳光被远大于空气分子的灰尘颗粒--通常它们是悬浮在地球附近空中的--折射的结果。这个光环看上去从太阳圆盘的中心向外延伸了大约3倍。因为光环延伸的角度取决于光波波长和微粒的大小,所以估计折射的颗粒直径大约为尘埃颗粒的大小。如果一阵大雨在落日前清洗了一遍空气的话,在落日时通常就看不到这个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