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不仅是为了清洁美容,其实还有养生保健功效。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分布着众多的重要穴位,梳头时,梳齿反复经过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上星(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玉枕(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翳风(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翳明(翳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等穴位,可起到良好的按摩刺激作用,能平肝熄风,止痛明目。现代医学认为,梳头可改善头皮营养,调节皮脂分泌,促进头皮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清醒头脑、消除疲劳、促进局部新陈代谢的效果。难怪谢肇浙有“梳为木齿丹”之说。
正确的梳头方法是: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或数百次后,再把头发梳理平整光滑为止。所用梳子宜取木质,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梳齿宜圆滑。梳头时间一般取早晚各5分钟,其余闲暇时间也可,切忌在饱食后梳理,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梳头时还可结合手指按摩,即双手十指自然分开,用指腹或指端从额前发际向后发际做环状揉动,然后再由两则向头顶按摩,用力要均匀一致,如此反复数十次,以头皮有微热感为度。
现代研究证实,勤梳头有六大好处
能疏通血脉,有助于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并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病的发生。
能使头发得到充分的营养,防止脱发和早生华发,有美发作用。
能散风、预防感冒,减轻头痛。
有明目作用,梳头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能健脑提神、缓解精神紧张、促进睡眠、消除疲劳。
有利于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协调功能,延年益寿。
小知识
睡前浴足小太平
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中记述翟尉致仕告诉郭尚贤说:“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郭尚贤回答说:“梳头洗脚长生事,临睡之前小太平。”说明道家在讲求梳头的同时,还注重浴足。宋代陶谷《清异录》称郭尚贤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洗脚,认为这是养生保太平的有效措施。《琐碎录》说:“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洗。”《巢氏病源》说:“井华水和粉洗足,不病恶疮。”《云笈七签》称:“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疾。”说明道家认为人每天临睡前都要洗脚,并且洗时要注意脚出汗不要洗等。同时,诗人陆游还把洗脚视为颐养天年的手段与乐趣。
叩齿反舌咽津益遐年
在一些道教典籍中,有一种“内浴”方法,即“叩齿反舌咽津法”。它们认为,平时用香汤、药液沐浴是“外浴”,可以去掉身体的污浊秽气;而通过叩齿、反舌,促进口内津液产生,用自己的这种体液,来洗涤内脏器官组织中积滞下来的污物废气,则可看成是“内浴”。
“叩齿”就是上下牙齿相互有节律地叩击,发出铿锵声响的一种养生方法。在孙思邈所著的《养生记》中就有记载:“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道教对于叩齿方法颇为讲究,如上下门齿相叩,叫“鸣法鼓”;左半侧臼齿相叩,叫“鸣天钟”;右半侧臼齿相叩,叫“击天磬”。当然,我们一般情况下,叩齿就没有这么要求,总是左右臼齿连同门齿一起叩击。道教对叩齿次数,往往以7次的倍数来计算,如7、14、35次等。道家还认为,叩齿可以“集神”,并运用于气功,所以道教气功把叩齿作为练功方法之一。
叩齿是一种简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锻炼方法。它不仅能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通畅,而且也有利于局部经络的活动,以坚固牙齿,延缓牙齿脱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叩齿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稳固,增强对龋齿的抵抗力,可用于防治牙痛、牙周炎、牙齿松动及脱落等。
“反舌”就是将舌头反伸进喉咙里。初学者将舌头向上反卷,舌尖抵住上腭,然后再逐渐用力向喉咙方向伸展。“反舌”可刺激喉壁、口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叩齿和反舌均能使口腔津液分泌增多,道教利用此两种方法,使口腔分泌大量津液,然后吞下,称为“咽津”。《悟真篇》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
道家咽津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叩齿,再反舌,产生大量津液后在口中鼓漱数次,然后分三口徐徐吞咽,并要做到汩汩作响,以意念送至下丹田。道教认为这样做可以滋润脏腑,疏通百脉,颐养万神,故称津液为“醴泉”。中医养生学对津液极为重视,称津液为玉泉、甘露、华池之水。
津液中含有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多种物质。津液不仅能湿润和稀释食物,有助于胃的消化吸收,还能杀灭进入口腔内的细菌。更值得一提的是,津液还有防癌作用。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饵舌下津令无数”的记载。具体做法:每日清晨醒来,起身端坐,凝神息虑,舌舐上腭,待口内充满津液,缓缓咽下,以意会送到脐下丹田。也可每日早晚两次,闭口合牙,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几次。使口中多生津液,待满口时徐徐咽下。
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也称阴液。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液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可转变为汗,可转变为小便,也可转变为津液或泪液,如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便会感觉口干舌燥,此时就会令津液大伤。
道家认为,咽津可溉润脏腑,流利百脉,化养万神,强身健体,并称津液为“醴泉”(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津液中含有多种酶,不仅可帮助消化,而且还能分解毒素,杀灭癌细胞。所以,道教认为“咽津”可“洗涤内脏器官组织中的污物废气”。
津液的存亡,与养生保健直接相关。前人曾留下名句说,“保胃气,存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将津液与胃气、生机同等看待,可见津液养生的重要性。
小知识
唾宜常咽
现代研究认为,唾液由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所分泌,其生理作用非常广泛。一是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再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唾液不仅能帮助吞咽、消化,还有中和胃酸、修补胃粘膜的作用。二是清洁作用。唾液有清洁口腔的作用。它能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杀灭产生齿垢的细菌,还能溶解对牙齿有害的糖,对牙齿起洗涤作用。三是抗衰老作用。《保行要录》指出,漱津咽唾,可以“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这主要是基于唾液由脾肾所至,唾液下咽可以滋养五脏。历代养生家都倡导漱津咽唾的强身方法。
洁齿漱口,生清去浊
道家认为早晨起床后首先要做的事是洁齿,排除一夜中体内所积蓄的浊气。《老老恒言》说:“晨起漱口,其常也,《洞微经》曰:‘清早口含元气,不得漱而吐之。常以津漱口,即细细咽津。’愚谓卧时终宵呼吸,浊气上腾,满口黏腻,此明证也。故去浊生清,唯漱为宜。仲贤《余话》曰:‘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然兼行之,亦无不可……”就是说早晚洁齿漱口可以生清去浊。
洁齿,就是我们所说的刷牙。刷牙有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作用。人在睡眠过程中,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能力差,口腔中食物残渣发酵,细菌大量繁殖,因而必须及时通过刷牙的方式清洁口腔。这样,早上刷牙就显得特别重要。晚上睡觉前也要刷牙,这除了使人有种清爽愉快感而易于入睡外,还能及时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
刷牙看似简单,但仍有几方面需要注意。其一是刷牙的方法应采取顺着牙缝上下刷,不要横着刷,以免牙间污物未去反而伤及牙龈;其二是用力要适度,用力过猛易伤周围组织;其三是避免使用粗制滥造的牙刷和选择适宜的牙膏。刷牙过程中的牙膏泡沫不能咽下,吐后用清水漱口,牙刷在刷牙过程中不要过度伸入口腔内部,以免引起恶心感甚至呕吐。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平时或晚上吃了东西不刷牙,食物的残渣就会滞留在牙缝里,发酵后会滋生许多细菌,导致口腔溃疡或牙齿发黄甚至蛀牙。如果经常刷牙漱口,将牙齿上和口腔中的残渣清除出去,口腔就会保持清洁,各种炎症就不会发生。早晨起床后,由于一夜没有进水,口齿干燥,黏液增多,细菌滋生,口齿发臭,通过刷牙漱口,可以有效地将细菌清除出口腔。
道教日常起居中还规定,吃完食物后要立即漱口数遍,使牙齿不败,口齿生香;吃完热的食物,若以酢浆(一种草本植物)汁漱口,会使口气难闻,唇齿生病;出汗后不宜漱口,否则会使五脏干燥,缺少津液;喝热汤后不能漱口,有损牙齿。同时,道家还认为,温水不能漱口,因为使用温水虽然可以很快去除齿垢,但容易上火;反之,使用冷水漱口,不但可以防止寒冬牙齿受风疼痛,而且可以有效地清除口中的细菌,根除齿患。
漱口能清除口中浊气糟粕、食物残渣,清洁口齿。《诸病源候论》指出,进食后应漱口,如果不这样,就容易患上龋齿。龋齿就是通常所说的虫牙,与不注意口腔卫生有密切关系。《老老恒言》则认为,吃甜食后尤要漱口,否则容易使牙齿残缺脱落。经常使用的漱口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水漱
水漱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用的水冷温均可,可因人而异。《老老恒言》中说,漱口一般可用温水,可去牙齿上的不洁之物,而喜用冷水者也可长期用冷水,习惯后即便到了冬天也不觉得冷,而且可以预防很多牙病。
2.茶漱
古人很推崇茶漱法,方法是在饭后用浓茶水漱口。此法不仅解除油腻,爽口洁齿,还有清热解毒、化腐的功能,对牙龈炎、咽炎有显着疗效。
3.津漱
津漱的方法是清晨起来后,用口中津液漱口,漱而不吐然后缓缓咽下。
4.盐水漱
用1%的盐开水,温凉均可,早晚漱口,可预防龋齿、咽炎。发生口腔炎症、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时,可不拘时间,时时漱之。
5.食醋漱
用凉开水1000毫升,加入食醋20毫升饭后漱口,有消炎、抗菌、防腐的作用,特别适宜于咽部黏膜充血、肿痛及悬雍垂水肿。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用不同功用的中药煎水漱口的方法,其作用与中药的效用相同,需根据有关症状、体征辨证选用中药。
小知识
面宜常洗
《老老恒言》指出,面部是五脏精气外荣的地方,常洗面能促进局部气血流通,使五脏精气外荣。《老老恒言》中还提出,洗脸水水温宜热,取热能行气血,而不宜用冷水。这种看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夏天汗出较多,或油性皮肤者宜用温水,这样易使污垢油腻去除;秋冬用冷水,能增强面部耐寒能力,预防感冒。也有很多人一年四季坚持用冷水洗脸,有预防感冒、美容的作用。洗脸所用毛巾要求柔软、清洁,要经常用香皂搓洗,特别是长期用冷水洗脸者更应如此,必要时可用开水烫洗。香皂要根据皮肤特点选用,不宜使用碱性过大者。洗完脸后,可用手沿面部肌肉纹理的走向轻轻按摩数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流畅通。
日日摩腹,祛病延年
腹内为胃肠所在之处,腹部按摩是道家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于食后进行。摩腹,实际上就是对肚脐的一种按摩。肚脐周围的“丹田”,被喻为人体发动机,系一身元气之本。肚脐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骨肉都息息相关。坚持按摩肚脐,能刺激肝肾经气,达到祛病的目的。
摩腹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享年101岁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他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说:“食毕当散步,摩腹数百遍,可以无百病。”在《千金翼方》中说:“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多种养生之法,其中之一也是“一日要摩腹数次”。他不仅饭后放下碗筷便开始摩腹,日常也是边散步边摩腹,因此尽管他一生坎坷,仍享高龄85岁。
摩腹养生应讲究科学,一般宜在早晨起床后及临睡前进行。无论静坐或静卧,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然后用双掌对搓,使掌心发热,将掌心向下置于腹部,从右向左按顺时针环绕的方向按摩100次左右,再从左至右按逆时针的方向按摩100次左右。速度不快不慢,力度不重不轻,每日早晚各一次。如果感到消化不良或大便秘结,可以随时做按摩。时间充裕就多按摩一会儿,时间紧就少按摩一会儿。既可以坐着按摩,也可以站着按摩。按摩到腹部发热时,效果则更加明显,但不可在过饱或过饿时进行。急性腹症患者和腹内有恶性肿瘤者不宜按摩,以免产生副作用。所谓“摩腹百遍,祛病延衰”。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夭寿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摩腹则能刺激肝肾之精气,促进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手掌摩腹,可促进腹腔内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腹部肌肉的强健,使大便顺畅地排出。这样可以减少便秘产生的有害物对胃肠的毒害,从而有效防止胃肠病的发生。如能长期坚持按摩腹部,对许多慢性病如肾炎、冠心病、肺病、高血压等,都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摩腹运动不仅可使腹部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而且对整个消化道是一个有益刺激,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摩腹可增强胃肠功能,胃肠道蠕动加快,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起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摩腹还可防治消化不良、溃疡病、慢性肠炎、胆石症、便秘等症。体态臃肿,大腹便便者,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影响健康,缩短寿命。如能坚持按摩腹部,再配上其他锻炼方法,则可消除堆积在腹部的脂肪,消除疾病隐患,使体型变得结实健美。
小知识
摩腰养生法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又有带脉通过,按摩腰部能补肾益气,强腰健骨,聪耳明目,不仅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预防腰痛、疏通血气,延年益寿。按摩腰部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然后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转动,随着转腰动作,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动时,带动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时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复转动,手掌或拳有意识地拍打腰部、腹部,每侧拍打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