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后,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的活动,如果再行走、运动,又会有一部分血液流向手足,肝脏处则会出现供血量不足的情况,它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饭后闭目养神20分钟,能保养肝脏,促进消化。
小知识
乘车时不要闭目养神
许多人喜欢在乘车时采取闭目养神的方法。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乘车闭目养神的方法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而是不可取的。汽车在公路行驶时,车身难免会发生剧烈的颠簸,长时间的震荡和晃动作用于人体,部分人脑部血管可能会强烈地痉挛而收缩,轻者产生头昏、头痛、恶心、耳鸣等不适,重者发生严重眩晕、呕吐。如果年事较高或有心脑血管的宿疾,还易诱发原有的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危险,但若人们不闭目养神而保持清醒状态,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加上双眼能看到窗外景色,对大脑也是一种刺激。另外,人体为保证有充分的氧供应大脑,血液循环速度也会加快,故震动影响就不会太大,避免了对脑血管产生不利影响。
冥想也利于养生
早在2000多年前的佛教禅宗中就谈到了冥想。所谓冥想是指静思或沉思,最早人们修教都是以养生为目的,即以此达到自我治病、防病、健身、益智和延寿。按东方的学说,养生必须养气,而养气则须做到意静,即面对人世间的种种压力,仍要做到临乱不惊、心如止水。所以,不论是印度的瑜伽冥想、超在禅定,还是中国的气功、坐禅,均是以调息为支柱进行修习。冥想也从最初的养生、养气追升到思想境界的修炼,通过静观自己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气宇轩昂地把想象驰骋在大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一统境界。
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入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入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门。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入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那么,冥想对养生有哪些作用呢?
1.帮助人们减轻压力
有规律地冥想,可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因此,冥想者较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平静而快乐的状态。著名女演员海瑟·格拉汉姆曾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冥想,每天在起床后和下午各练习20分钟,她说:“过去我时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长期担心忧虑,其实这都毫无意义。冥想让我懂得,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拥有了这份平静,就拥有了所有的东西。”
2有助于大脑重建平衡
一些大脑神经系统专家利用复杂的成像技术做测试,得出的结论更让人激动:在深度冥想中,大脑如同身体一样会经历微妙的变化,冥想可以训练头脑,重新改造大脑机构;可以在大脑面对消沉、过度兴奋等精神层面的问题时,重建平衡。
3.抵御感冒侵袭
只需要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自由地跟随着自己的思维,你就不仅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能对抗感冒。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经常进行冥想的人,能产生更多的抗体,这就表明他们拥有了更加强健的免疫系统。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冥想增强了左脑的活动能力,而这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关。
4.保护心脏
如果每天能进行两次20分钟的冥想,那么就能有效地保护心血管的健康。这些试验发现,那些进行冥想的人血管里脂肪沉积更少,而且血管壁更薄,能将心脏病的威胁降低11%,中风威胁降低15%。另外,还可以平稳血压。
5.加快康复
在面对重病的时候,病人的康复、求生意志至关重要。通过冥想,给自己快乐的暗示,调节心灵状态,从疾病的恐慌中走出来,积极地面对人生,这便是最为有效的药物也不能给予的康复通道。
6.缓解运动酸痛疲劳
研究发现,那些每天进行两次30分钟冥想的人,在运动之后,血液中的乳酸水平明显比没有进行冥想的人低,而乳酸就是导致肌肉疲劳和疼痛的重要原因。冥想为什么能缓解运动酸痛呢?研究者认为,冥想提高了身体的活动效率,就如同一种热身运动,因此当你运动的时候,身体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乳酸。
所以,如果想让运动酸痛远离你,不妨在保持运动习惯的同时也保持冥想的习惯:只要简简单单地坐在那儿,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诸如平和、安宁这类的词上,这样,就能缓解运动酸痛。
小知识
冥想其实很简单
冥想其实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公园的草地上、宽敞的室内场馆中,或是舒适的椅子上,都是适合冥想的场所。冥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禅坐(两腿盘坐)、休闲式冥想(直坐或稍微向下斜躺在座椅上)、慢走式冥想(刚开始每步都走得很慢,之后便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步伐)、超然冥想(反复重复一个梵语音节)、音乐冥想(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进入迷睡状态)等。冥想所需时间也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从数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冥想作为一种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神秘的事情,而是非常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念佛诵经,少病长寿
相传,释迦牟尼佛有位弟子乳名叫小路边,虽然道心不二,但生性愚笨,一首偈子只有四句他却怎么也背不出来,急得大哭。我佛慈悲,随机设教,方便利生,随手一指扫帚说:你四句偈子背不出,这扫帚二字记得住吗?小路边说,这两个字我背得出。佛说:“你就天天念‘扫帚、扫帚’吧。”于是,小路边便苦志专心地天天念“扫帚、扫帚”。念了3年,把心中所有见惑、思惑的尘劳烦恼,扫得干干净净,证到了不生不灭的偏空涅槃,横超三界,居然成了阿罗汉果。念“扫帚、扫帚”都可以得救,念“南无阿弥陀佛”必成正果,这就是净土信仰。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流派之一,代表的是佛教神秘信仰的一面,与其他各宗注重义理、领悟不同,它的旗帜是灵魂往生极乐世界。它给众生的许诺是以最小的努力换来最大的来生利益。它告诉人们,佛陀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愿力,可以把每一个虔心信仰的众生救出苦海,永远不再踏上生死之途。
佛教净土宗特别注重念佛。念佛和念经不同,所谓念佛,就是口中反复称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念经则不这样,而是以念诵《阿弥陀经》、《心经》,或《金刚经》等佛教经典而成圆满功德的一种方法。撇开佛教教义,从修性养生角度考察,一心念佛在客观上带来的,常常有扫除妄念,摄心入静的好处,所以有益身心,确保健康长寿。许多高僧都长命百岁,这不仅与他们长期吃素、修身养性有关,而且与长年念佛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念佛本身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可以使人的心性在念佛过程更容易得到净化,得到洗涤。
《北史》上记载,后周时,有一位孝子姓张名元。他16岁时,祖父双眼失明。因此,他就昼夜礼佛,以祈求佛菩萨保佑他祖父。他虔诚地拜了3年。有一天,他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看见经上有“盲人得视”的经文。于是就点燃了七盏佛灯,又请了7位师父到他家里来诵读《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他一边拜,一边哭着说:“佛菩萨呀!我做孙子的人不孝,才使祖父双目失明。现在我用这七盏灯光,普遍施舍给所有法界的众生。希望我能代替祖父失明,而使他老人家的双眼恢复光明。”他很诚恳地拜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晚上,他梦到有一位老先生用金锟(治眼病的工具)在刮他祖父的眼睛,并且告诉张元说:“你不要担心,三天以后,你祖父的双眼就可以复明了。”张元很高兴地从梦中醒来,把这件事情告诉家人。过了三天,他祖父的眼睛果真完全好了。这事虽然传得神,但史上确有记载。
念佛有三业:跪拜起伏、身体活动是为“身业”;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是为“口业”;心中有佛,除去杂念,是为“意业”。三业集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摄而不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念佛之所以能够使人获得解脱,不在于心诚而感动阿弥陀佛,从而得到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的他力相助,而是念佛使人入定,进入解离,达到“一心不乱”,杂念全无,不受烦恼的干扰。
小知识
净土宗
净土宗因其信徒向往西方净土,故名净土宗,有因为该宗修行的一大特色是特别注重念佛的称号,所以又称念佛宗。该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派别,关于它的形成和传承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宗的开山祖师是东晋慧远(公元334年~公元416年)。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多人成立白莲社,立誓要往西方净土,故他被许多人看成是净土宗的创立者,净土宗也由此被称为“莲宗”。另一种说法是,此宗的初祖是北魏的昙鸾(公元476年~公元542年),他著有《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等,专门论述净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