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3300000006

第6章 佛家精品哲理故事:(2)

桃水惮师起初跟乞丐混在一起,独自修禅。后来,他在桥下搭了一个小茅棚,靠编制草鞋维持生计。一次,有位穷朋友到寺院里烧香,见到那里有结缘的佛像,不要钱,就顺便给桃水禅师请回了一张。他对桃水说:“你是一个和尚,连佛像都没有,太不像样了。你就好好膜拜吧,没准能保佑你上西天呢!”

桃水禅师道了谢,将佛像贴在茅棚的墙壁上,说道:“如来佛,你别生气,不是老僧我不恭敬你。你是一个匆匆过客,不妨在我这里暂时借住一阵子。你别介意我的小屋破,我也不会因为上西天的事麻烦你。”

开悟

桃水禅师不被世俗困扰,不被圣贤眩目,见自己的真性,融小我于宇宙大我之中,这是智者的追求。

挨打也是禅

一个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您能给我一些指示吗?”

越溪禅师一言不发,抬手打了他一巴掌。学僧莫名其妙,吓得夺门而出,心想:真是太过分了,我说错什么啦?无故打我!

学僧愤愤不平,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见他一脸怒容,和蔼地问:“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学僧正说着,老禅师也突然抬手打了他一巴掌,震得他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他不禁目瞪口呆。

老禅师说:“刚才你说已懂得佛学、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用禅道供养你了。你知道什么是禅道吗?”

学僧直发愣,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还是答不出来。老禅师说:“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老禅师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然后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恍然大悟,心中大喜。从此,他就在越溪禅师座下参学。

开悟

有一句话说得好:“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学僧自称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只差一些禅道,这是把禅当学问来做。但禅不是学问,而是实践,是内心体验。越溪禅师打他一巴掌,给了他一个体验,首座老禅师也给了他一个体验,他不悟,反而为挨打烦恼。当他悟出这一点时,才知道挨打也是禅,烦恼就没有了,反而充满了欣喜。

人们老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多数情况是因为想偏了,看错了。如果把心态摆正,人生哪有这么多不如意的事?

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有一次,一个学僧对首山禅师说:“学人久处沉迷,请大师一接。”

首山不屑地说:“我没有这个闲工夫。”

学僧对他的回答感到很不满,就问:“和尚为什么这样?”

首山回答:“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开悟

如果你知道要行,站起来行就是了。你知道要坐,坐下去就行了。如果你不知道要行要坐,你就会坐立不安。故事中的学僧就是如此,他要是真的知道沉迷,又想摆脱沉迷的话,从沉迷中走出来就行了,谁会拦他呢?关键在于,他并非真的知道自己沉在何处、迷在何方,错把不沉迷处当沉迷,在真正沉迷的地方,他还觉得自己很有眼光、很有见地、很有能耐……他不自知,也不想从此沉迷中走出,那他如何走出沉迷呢?

明白自己的去处

一位尚书问长沙景岑禅师:“何谓本性?”

景岑想起他曾看到的一件事:一个孕妇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尘土,背着一只大大的竹箩,沉重的竹箩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急忙忙地赶路。孕妇的脸上洋溢着温婉、欢喜的笑容,让人一见而心生感动。想到这里,禅师找到了关于“本性”的答案,忽然开口叫道:“尚书!”

尚书应声道:“在!”

景岑摇摇头说:“回答我的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而是一个空空的躯壳。”

尚书满脸不解道:“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有口舌?”

景岑禅帅点头道:“回答与否都没关系,关键看自己的觉悟。只有明白自己的去处,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开悟

“尚书”是“真我”吗?不是“尚书”的时候,“我”又是谁呢?如果执著于外物,等于把“我”绑在外物上,就只好随时沉浮、随人俯仰,不得自由了。反不及那个穷妇,超然境遇之外,带着爱心生活,不失自在的本性。

想睡就睡,想坐就坐

有一天,一个学僧问长沙景岑禅师:“师父,如何是平常心?”

景岑本来是盘腿而坐,听学僧如此一问,就把腿放下来,改为平常人一样的舒舒服服的坐姿,然后问:“懂么?”

学僧一头雾水,老老实实回答:“不懂。”

景岑微笑道:“傻小子,想睡就睡,想坐就坐。热了纳凉,冷了烤火。”

开悟

景岑禅师的意思是:一切顺其自然。除了“想睡就睡,想坐就坐,热了纳凉,冷了烤火”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病了受苦,伤了挨痛,错了道歉,输了赔钱……总之,轻快地接受必然之事,不要勉强求取结果。

超越前人

有一次,睦州禅师给僧众说法时,一个僧人问:“什么是超越诸佛诸祖之说?”

睦州禅师举起手中的禅杖,对大家说:“我说这是禅杖,你们说它是什么?”

没有人回答。睦州又举起禅杖,问这个提问的僧人:“你不是问我什么足超越诸佛诸祖之说吗?”

开悟

睦州禅师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你能超越前人之说,就是超越前人之说。前人说这是“禅杖”,你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更让大家接受的说法,你就超越了,从此禅杖不叫禅杖,叫你说的那个东西。你提不出来,还说什么超越前人之说?

很多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前人,这是好事。但热衷于打破前人的学说,是不是好事,就不好说。你打破了,能拿出一个更好的东西来替代,你就是英雄,就了不起。你拿不出来,还是用前人的东西吧,要不然就没什么好用了。住旧房子总比没房子住好一点。

正见与邪见

一位学僧请教慧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

慧忠国师答道:“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

学僧仍不明白,又问:“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

慧忠国师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国师说:“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正因为是真谛,凡夫俗子才斥之为邪见。”

开悟

凡夫俗子不信文殊境界,不是知道真谛,只是不信而已。老子《道德经》的一段话,能说明此等不信心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凡夫俗子不发笑,不斥为“邪见”,怎见得真谛的精微深邃?哪值得“上士”追求呢?

穿衣吃饭的哲学

有一次,有人问睦州禅师:“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如何能免除这些呢?”

睦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那人说:“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淡淡地说:“如果你不了解,你就穿衣吃饭吧!”

开悟

一位大师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睦州禅师所言,与此意相近。人活着,不吃饭穿衣哪行,何必摆脱呢?但吃饭穿衣之外,还有更高远的追求,生命价值也不一样。如果没有慧心、没有追求,就只好做个饭袋、衣架罢了!

要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有一天晚上,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说:“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僧人,昨天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几分悲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人问我的一个问题。”

玄沙问:“什么问题?”

雪峰说:“他问我,人死后怎么样?”

“你怎么回答的?”

“我对他说:‘人死亡后,如冰归水。’”

玄沙转过身,望着夜空,说道:“哦,这样说有一定道理,可我不这么认为,但你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你会如何回答呢?”

玄沙低头合十,说道:“人死亡后,如水归水。”

雪峰听完,万分敬佩。

第二天,有个僧人问玄沙:“真正的生命是什么?”

玄沙反问:“你要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开悟

“人死亡后,如冰归水”,是说死亡只是形态的变化,佛性不变。“人死亡后。如水归水”,是说人死亡后,形态和佛性都未变。这两个答案都很好,视角稍有不同,后者更通脱,给人无穷希望。按佛家观点,意识如梦幻泡影,虚而不实。假设佛性是一块石头,意识不过投在石上的阴影,阴影移走了,石头还是石头。当然,这道理不是那么容易领会的,倒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弄清:要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日用而不知

有一天,韦监军来拜访玄沙禅师,玄沙招待他喝茶。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玄沙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拿果子给他吃。韦监军吃完果子,又问这个问题。

玄沙说:“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

还有一次,有个僧人请玄沙禅师给他指明一条悟道的路,玄沙问他:“你听到溪流的声音了吗?”

僧人点头说:“听到了!”

玄沙说:“这就是你的入处。”

开悟

“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太多了,在佛家看来,是指人的自性,或者说佛性。但对常人来说,也许更应该关心其他“日用而不知”的事物。比如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你知否?比如爱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你知否?

佛祖来了也不接纳

鹤林玄素禅师是牛头宗第六代传人,他对佛法领悟的境界很高,常有出人意表之言行。

有一天,一个僧人敲响鹤林寺的大门,想在这里投宿。

玄素听到敲门声,便问:“什么人?”

“是僧人。”

玄素说:“莫说是僧人,佛祖来了也不接纳!”

“为什么不接纳?”僧人问。

“这里没有你栖身的地方。”

僧人默思良久,无可对答,只好转身而去。

还有一次,山下一位屠夫,请求玄素禅师某日到他家里去设斋供。玄素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弟子们劝他,这人牛羊猪狗什么都宰杀,造孽太多,与这种人来往,会坏了名声。

玄素不以为然地说:“佛性平等,声誉显赫也好,声名狼藉也罢,只要是可度化的人,我就去度化他,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开悟

鹤林玄素禅师持平等无差别心,境界确实很高。那个僧人自以为“和尚不亲帽子亲”,他来投宿,寺院理当接纳。玄素却没有“帽子”概念,拒不接纳。如果僧人说自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玄素也许就把门打开了。屠夫杀生甚多,站在佛家的角度来看,属于“恶人”,玄素却不抛弃。一个人在罪恶里沉拔越深,越值得同情和救拔。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从僧人角度看问题,常人的职业不同,对“恶人”不一定要取同样态度,好比不是医生的人,就应该远离传染病患,免得一不小心,染上“恶疾”。

何须待零落

有一次,法眼文益禅师与一位王公一边观赏牡丹花,一边谈佛论道。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即口占一偈:“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首饱蕴禅理、诗趣的偈文,使王公顿悟玄旨。

开悟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同是赏花,各人的心情、境界不同,情趣也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时光流逝,年华老去,正宜走好眼前路,何必留恋昨日花?“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晨露降时,花更娇艳;晚风吹时,香更幽远,这是自然现象。“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何必等到一切成空之际,才知道一切皆空呢?不如尽早放下执念,用心体验生命的自然妙境。

请为我奏无弦琴

一个学僧来到首山禅师处,说:“请为我奏无弦琴。”

首山静默了好一会儿,然后问:“你听见了吗?”

“没听见。”和尚回答。

首山便说:“你为什么不大声一点问?”

那个和尚无言以对。

开悟

用“无弦之琴”,奏出来的自然是无声之音。首山禅师倒是会奏,学僧不会听,那就是对牛弹琴,对聋子讲笑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要用心去听才能体验妙味。

最好的回答

云岩昙晟禅师是药山禅师的弟子,是洞山良价禅师的师父。有一次,昙晟对僧众说:“有一个人,凡是向他提问题,他没有不能回答的。”

洞山便问:“他屋里有多少典籍?”

昙晟说:“一个字也没有。”

“那他为何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呢?”

“因为他日夜不睡觉。”

洞山想了想,问道:“我可以请教他一件事情吗?”

昙晟说:“他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涧山又问:“既然没有他不能回答的,为什么不回答呢?”

昙晟说:“因为不回答,才是真正的回答。”

开悟

昙晟禅师所说的一个人,大概是指“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规律,没有他不知道的,然而无言;他日夜不停地在“工作”,别人却不知不觉。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缺乏,一答就错,所以,“不回答”确实是最好的回答。但是,不回答也不行,明知是错也要答,否则生活就无法继续。所以,有什么样的境界就说什么样的话,办什么样的事,这也符合自然之道。

哪座山可以住

一天,洞山良价禅师问弟子道膺:“你到什么地方去了?”

道膺答道:“踏山去了。”

洞山又问:“哪座山可以住?”

道膺反问:“哪座山不可以住?”

“那么,天下名山都被你占去了。”

“不是的。”

“那么你找到了进山的路?”

“无路。”

“如果无路,你怎么跟老僧见面?”

“如果有路,就跟您隔座山了。”

洞山赞叹道:“道膺这个家伙,以后就是千人万人也挡不住他。”

开悟

只要心心相通,自然融洽无间,何须有路?若是要路互通,说明两心之间有屏障,如同隔着一座山。话说回来,沟通到底比无路可通好。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沟通”的重要性,夫妻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厂商与客户之间……总之,凡是有人的地方,无不需要沟通。就是因为大家心里隔着一座山的缘故。

如何是佛

有一天,洞山良价禅师在厨房里量胡麻,一个学僧向他请教:“如何是佛?”

洞山顺口答道:“麻二斤!”

学僧不懂,又跑去问智门禅师:“为什么说佛是麻二斤呢?”

智门禅师看着眼前的景色,答道:“百花盛开,如织锦美丽。”

学僧仍是一头雾水。

智门禅师又提醒道:“南方竹,北地木。”

学僧更不懂了,又回到洞山那儿,把智门禅师的话告诉洞山。

洞山良价点化他说:“错的固然是错,对的又何尝不错?即或有理,又与佛性有何关系呢?”

开悟

“佛”是一种心境,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好比你头脑中产生某个灵感,你讲出来也好,写出来也好,虽然相似,跟那个灵感的意境、神韵还是相距甚远。洞山正在量胡麻,他的心境当时正好是“麻三斤”,所以这样说;智门禅师正在赏风景,他的心境正好是“百花盛开,如织锦美丽”,所以这样说。他们都回答了“如何是佛”的问题,学僧执著于文字,自然领会不了。

冷中冰,热中火

一个弟子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来时,如何同避?

洞山答道:“到没有寒暑的地方去。”

弟子又问:“哪里没有寒暑?”

洞山答道:“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

开悟

“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就是说,要情与境交融,不要置于境外,冬天里,冰会怕冷吗?夏天里,火会怕热吗?如果你善于把自己变成冷中冰、热中火,就没有那么多不良情绪了。

只用一个人工作

云岩昙晟禅师正在扫地的时候,沩山灵佑禅师问他:“你在忙着做事,是吗?”

昙晟答道:“要知道有不忙着做事的人。”

沩山问:“这样,便有第二月?”

昙晟举起扫帚说:“这个是第几月?”

沩山答不上来,低头而去。

后来,玄沙禅师听了这则公案,说:“正是第二月!”

开悟

假如你在工作,你感到辛苦吗?你感到烦恼吗?如果是,说明你的心不清静,杂念太多,这就像“两个人”在同时工作一样。假如你工作时,心是清静的,你就没那么辛苦了,更没有烦恼,这样只是“一个人”在工作。云岩昙晟禅师在扫地,心未为扫地负累,他的感觉并不像别人以为的那么累。

都是魔说的

有一次,沩山灵佑禅师对弟子慧寂说:“孩子!你要快点开悟哦,不要执著于文字和概念。”

慧寂说:“我连信仰都不要呢!”

灵佑问:“你是信了才不要呢,还是不信才不要呢?”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热门推荐
  • 地理常识悦读

    地理常识悦读

    本书搜集了有关地理方面的世界最早和最新、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最高与最低等多项纪录,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对广大读者增长科学知识、开拓眼界大有裨益。你想不想外出旅游?你想不想看看世界的变化?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领略下地理世界的多彩吧!
  • 王妃来袭,请王接驾

    王妃来袭,请王接驾

    她这种背负无尽情殇之人被上天安排重生原该偷着乐,可一睁眼就遭遇胎动,还弄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何许人,便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有人称她是杀手,另有人对她三跪九拜呼王妃——原来,她腹中宝宝的父亲乃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七王爷。这位准夫君诡艳如狐,妖冷如魅,出尘如仙,只端坐不动,也能招蜂引蝶,喜新厌旧更是家常便饭。她带着宝宝入王府,他自称与她素不相识。对此,她倒并无意外,意外的是,他“好心”接纳了她三岁大的宝宝,顺带着“收留”她。他又警告她不要以为自此高枕无忧。王府内的侍妾更是比皇帝妃嫔还多,且个个飞扬跋扈,对她颐指气使。也罢,宝宝需要父爱,她对花心狐狸也实在没胃口,不妨就给他管一管“后宫”。谁知道,她可爱的宝宝也被这万恶的男人教坏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婴幼儿菜谱

    婴幼儿菜谱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婴幼儿菜谱:4~6月婴儿断奶辅食谱;7~12月婴儿断奶辅食谱;1~3周岁幼儿食谱;3~4周岁幼儿食谱;5~6周岁幼儿食谱;婴幼儿消积化滞食;健脾益胃食谱;助长益智食谱;防治调养食谱。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