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种奇怪的论调,说冥想是浪费时间。我问为什么,对方理直气壮地回答,冥想,不就是什么都不做,坐在哪里发呆吗?要放松要缓压的话,还不如约几个人去按摩保健。
并不是这样,冥想不是发呆,不是简单地放空自己,恰恰相反,它需要充实自己,让自己饱满起来。冥想的时候,你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但其实做了很多,你身体、心灵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按摩床上放松自己,没错,经过专业师傅的按摩、足疗等保健方式之后,你的确会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一天的劳碌都一扫而光。可是你有没有感觉到,这种轻松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第二天结束,你的肩膀又开始涩,脖颈又开始麻木疼痛,总不能,天天都往按摩院里跑吧?
这些保健方式,往往管得住身体管不住心,治标不治本。其实这个“本”,是我们的心。按摩的时候你可以在发呆,但冥想,它并不是发呆,它也是一种运动方式,以静制动的保健方法。
简单地说,发呆,是一种无规律、无目的的状态,而冥想,是有意识地放松自己,有目的地引导自己进入到入定状态,从而寻的自我心灵的安慰。发呆,对一般没学习过冥想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很多种情绪,也许是一种自发的思维停止状态,也许是暂时的昏沉,相当于睁着眼睛睡了一小会觉,也许是自发地进入了某种特定境界。
而冥想的入定状态,有点万念俱寂的感觉。但它同时又是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活动,能够产生发呆不会带来的身心效应。而且,随着冥想熟练度的增加,你还可以随意的进入状态,掌握自己的冥想进程。
冥想是摒除杂念,集中于精神的锻炼,可以提高对自身心灵状态的控制能力,改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让心灵的紧张和疲劳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缓解。可是发呆的时候,你并没有主观而刻意地去进行这件事,往往要等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觉刚才一瞬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冥想的过程中,你是你思想的观察者。在观察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唯一的观众,欣赏着自己的内心这部“电影”。你是跳离这“电影”之外的。你看到一幕一幕与你有关的片段,但并不参与,不为那些想法所牵制——有时候,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其实更容易了解某些事物和自己内心的真相。
发呆是不需要学习的,每个人都会;冥想却不是这样,它需要长期而有效的学习。我记得,最开始学习冥想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强迫自己沉静下来,可往往事与愿违,脑子里有太多的东西里,根本进入不了状态。你一定也听过那个实验,告诉一个人,千万不要想这那头粉红色的大象,结果,听者往往都控制不住自己,让那只粉红色的大象一直在自己的脑海里来来回回地走。
当我们努力让自己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心思是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的,这种情况,其实不好。因为越是强迫,越会起到反作用,你会发现这样让没有办法让自己沉淀下去。
倒不如,顺其自然、慢慢地调解和引导自己的思绪,一点点、一步步地放松下来,不要刻意的让自己去想某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做:在呼吸的时候,感受气息是如何沿着你的身体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将身体慢慢地放松下来。慢慢的,身体由上而下、而内而外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指尖和发梢、皮肤表面,都因为冥想而得到轻松与滋润。
你是身体的主宰,你潜在的思维在发出指令,让自己潜入冥想中。认真地去体察,你的身体哪一部分最难进入放松的状态。也许是肩颈——平时坐在格子间里最容易劳累的地方;也许是脚背——平时很难照顾到的地方——在冥想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学会与它们交流。就像对一个柔软的小孩子一样对主动地去关心它们、劝慰它们。
冥想,就像每天拥抱自己,摸摸自己的头,拍拍自己的背,给自己爱的鼓励和关怀。把发呆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坚持冥想吧!同样的时间,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发呆过后,你还是茫然而无助的,仿佛一个恶性循环;而冥想之后,你却可以将世界和自己看得更清楚透彻一些,轻装上阵,迎接一个崭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