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晋东南根据地发生严重旱灾,粮食也异常短缺,工作团随前方鲁艺迁移到下北漳。此时工作团的编制有所扩大,先后调邹雅、黄山定、刘韵波、赵在青、艾炎、古达、张宇平、范云等美术工作者来充实队伍,并调来十几位小同志学习印刷,正式成立了木刻工厂。为适应政治需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十大任务,由胡一川、罗工柳、黄山定、邹雅、刘韵波等同志创作一组宣传画,同样是采用年画水色套印的形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年5月,敌人进行抢粮“扫荡”。之后,胡一川同志带领工作团大部分同志去冀南开展木刻工作。留下一部分人员由彦涵负责,成员有艾炎、黄山定、古达等同志,任务首先是要刻印一批革命领袖像,以供部队和地方上的需要。后来木刻工厂与华北新华日报社合并。
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全国文艺界的抗日力量,由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吴组缃、许地山、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文艺界90多位名人发起,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大会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斗争。
为了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文协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访问团或慰劳团,帮助大家深入民众和军队,深入前线与后方,极大地促进了文艺与抗战的结合,作家与人民的结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
1939年6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会上,作出一项决定,准备成立作家战地访问团。当时,文协常务理事、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王礼锡对此活动非常赞同,并表示积极参加,要亲自到反日、抗日的前线去观察,去战斗,去受难。亲身经历这巨大的痛苦,亲自参加这场伟大的斗争,来和一切中国人,直接抗战的中国人,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立于同等的地位来工作。
(第十节)作家战地访问团
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的成员有王礼锡、宋之的、葛一虹、杨骚、杨朔、叶以群、罗烽、白朗、袁勃、陈晓南、李辉英、张周、方殷等13人。组团之时,周恩来在会上特别嘱咐:你们要尊重王礼锡,他是一位真心的爱国者。他从英国回到祖国,就是为了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不图名,不图利,更不去做国民党的官,只希望马上奔赴战地,当一名普通战士,竭尽绵薄。经周恩来推荐,文协委任王礼锡担任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
1939年6月14日,文协在重庆生生花园为作家战地访问团举行出发仪式,周恩来、邵力子、老舍等出席并致勉励词,郭沫若为该团授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陈铭枢向团长王礼锡赠手枪以壮行色。王礼锡在告别词中说:“我们这支队伍就叫‘笔游击队’吧,我们绝对感到责任重大,但我们绝不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就这样,当时作家访问团一致同意,为这个组织取一个更便捷的名字,就叫——“笔游击”。
作家战地访问团计划,在6个月内遍访晋、冀、豫、察、陕、绥6个省。具体任务是:采访、写稿、演出,鼓舞军民抗日斗志;广泛搜集材料,披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建立联系,把前方与后方联系起来,把战士与工人、农民、一切抗日民众联系起来;要把战区的情况传到国际上去,把国际上的支援与同情传到战区来,使军民得到鼓励,推动国际反侵略运动。
6月18日,作家战地访问团正式出发。
他们选择的路线是经四川、陕西而至洛阳过黄河,入中条山及晋东南,然而转道湖北襄樊、随枣一带,由宜昌返重庆。此次访问的战区主要在中条山、太行山两战场。
6月18日,他们从重庆出发,经内江、成都、绵阳、剑门、广元、褒城、宝鸡、西安、华阴,直抵中条山和晋东南前线。虽然他们配有一辆美国“道奇”汽车,实际上并不起多大作用。那时正值端午节前后,每天大雨滂沱,到处山洪暴发,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7月13日到达第一战区司令部驻地——洛阳,在此进行前线慰问和重点采访。第一战区正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孙连仲两位将军,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访问团采访他们后,特制了两面锦旗,上书“民族干城”和“中原屏障”,分别献给卫立煌和孙连仲。这对于团结抗日、鼓舞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他们一方面将前线战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报告给全国的人民,另一方面也将民族战争中生长起来的抗战文化带到了广袤的敌后与疆场。他们用自己的笔完成了这一“下乡”与“入伍”的任务,也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这一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篇。为了更好地为前线将士及广大民众服务,文协开展了创作通俗文艺作品的运动。
访问团深入前线,深入农村,深入战壕,向官兵和广大群众宣讲国内外政治形势,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团结,坚持抗日,同仇敌忾消灭敌人。38岁的王礼锡,既是团长,也是全团的老大哥。他们每天要采访,要慰问,要演讲,要应酬,全团的人数他最忙。时值盛夏,酷热难熬。团员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已经感到相当疲惫。8月18日,王礼锡率团在绛县东官庄访问“红枪会”后,晚上突发急病,高烧不退,全身泛黄。由于道路受阻,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山区缺医少药,得不到有效治疗。团员们用竹轿抬着他东躲西藏,辗转走了5天5夜,直到24日晚上才渡过黄河,躲进一列闷罐火车里将其送到洛阳。由于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虽全力抢救,仍无力回天,王礼锡逝世于洛阳天主堂医院。
办完王礼锡团长的丧事之后,他们准备再次继续他们的行程,可是,由于长途劳累,大部分成员身体都有不适,经一战区郭参谋长请来军政部军医杨葆安和另外三位医生为他们检查,他们中有的患了胃病,有的患了盲肠炎,有的患了支气管炎……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坚持要到前线去,9月5日,访问团又一次渡过黄河,来到长治、长子等地,后经平顺、潞城、黎城来到武乡,在这里有部分人身体实在顶不住了,只好返回。而只有三人留了下来,他们是叶以群、杨朔、袁勃。
1939年10月底,叶以群等三人来到了八路军总部驻地,经野战政治部安排,他们来到下北漳村,这里驻扎着刚刚成立不久的鲁迅艺术学校,还有“文救总会”的同志们,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包括陈荒煤、刘白羽、蒋弼、李伯钊等。在下北漳村,他们除了自己写作,还和部队或地方上的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年们一起,创办着文艺刊物,前方的革命文艺运动已经轰轰烈烈。11月1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华北新华日报社朱光、龚澎、何云、陈克寒、李伯钊、孙泱等人组织了欢迎会,专门招待从大后方来到前线的作家战地访问团成员叶以群、杨朔、袁勃,并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叶以群介绍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情况,当即,就有代表提出在晋东南成立“文协”分会的建议,而且得到大家的广泛赞同。经过紧张的筹备,11月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正式成立。这是敌后第一个分会,也是作家战地访问团出发后的重要收获之一。
分会成立后约半个月,叶以群因事离开武乡回到大后方,杨朔、袁勃二位则留在前线,他们在这里办刊物、编书籍,并建立了部队文艺小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37年7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约见夏衍等,传达党中央指示,决定在国共合作后,加强新闻方面的工作。8月,胡愈之、夏衍、羊枣(即杨潮)等在上海新闻界同仁聚会的记者座谈会上,经过讨论,商定建立新闻记者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随后,胡愈之又约羊枣、陆诒、胡仲持、夏衍等开会,讨论具体筹备事宜,大家一致推举《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负责筹备工作。
11月4日,范长江在上海召开成立新闻界组织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陆诒、羊枣、阿英、周钢鸣、袁殊、邵宗汉、朱明、恽逸群、夏衍等。范长江提议新闻组织名称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会议推举范长江、羊枣、恽逸群三人主持筹备委员会。经过紧张的筹备,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正式成立。
出席会议的有羊枣、范长江、朱明、邵宗汉、王文彬、王纪元、袁殊、恽逸群等15人,会议通过了简章,推选范长江、恽逸群、羊枣、袁殊、朱明为总干事,邵宗汉、夏衍等为候补干事。
在持续了3个月的上海淞沪抗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敢发动群众抗日,反而妄图借抗战的机会,达到消灭异己的目的,使中国军队付出极惨痛的牺牲后,不得不撤离上海,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青记还没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迁到武汉。
(第十一节)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
1938年1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武汉分会成立。当时上海沦陷,新闻中心由上海转移到武汉。新闻界商定由上海和武汉两个分会组织联合办事处,临时执行总会的任务。3月15日联合办事处决议,为“立案不遭驳覆”,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汉口青年会礼堂举行。范长江致开幕词,邵力子和爱泼斯坦等讲了话。会上选举范长江、徐迈进、钟期森为常务理事,朱明为秘书,并通过了《章程》,发表了《宣言》。聘请邵力子、于右任、王芸生、曾虚白、叶楚伧、邹韬奋、郭沫若、张季鸾、金仲华等15人为名誉理事。4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刊《新闻记者》创刊号在武汉出版。于右任题写了刊名,邵力子、张季鸾、邹韬奋、金仲华等为创刊号题词或撰文。范长江撰写了《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必要和前途》。
接着,在广州、香港、桂林等许多城市都设立了分会,会员曾发展到2000多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8月,在长治组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由民革社社长张鱼负责,根据地各报社都有记者加入。1939年1月,华北《新华日报》创刊后,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负责编辑,在《新华日报》上办了《战地报人》副刊。
1939年3月28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在长治召开了第二届大会,长治牺盟中心区秘书王兴让在会上作了报告,强调今后新闻工作应注意:消息确实,文字简明通俗,做到真正忠实的报导,多作善意的批评,提供解决困难的办法,表扬鼓励要得当。
大会总结了成立以来的工作,并对“青记”今后工作作了安排,决定战地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发行,保证出报”。大会推选出张鱼、魏克明、陈大东、邱吉夫、安岗、陈克寒、赵宏弼等11人为理事,邱吉夫、刘识一、茅俞一、潘实、林火等5人为常务理事。
华北新华日报社迁驻武乡以后,青记太行山分会又根据形势发展,分成三个分会,即太行分会、太岳分会、太南分会。其中太行分会依托《新华日报》社,驻扎在武乡。
1941年4月,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总会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但在华北根据地的各个分会一直坚持继续活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0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将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纪念日确定为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