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吗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从六岁到十一二岁的童年期,其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如身高、体重、耐力等都在稳定增长。
小学生的骨骼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手部肌肉正在发育。因此,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握笔、坐、立等姿态,避免骨骼畸形发育。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机能在不断地发展并完善。这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随意性活动向随意性活动过渡,奠定了生理基础。
在小学生生理发展完善时不能使他们过度疲劳和紧张,因此家庭作业不应过多。
你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吗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1.感觉和知觉。低年级学生的各种感觉都在逐步增长,老师要细心观察并保护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无压力增长,在学生的知觉增长时,老师更应注意,培养他们系统观察事物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上老师应注意低年级学生的面部表情,适当地运用技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记忆。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记忆多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时教师的教学应侧重于形象生动的比喻,这样做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记住具体的词句。
4.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性差,是因为他们用的是具体思维方式,而随着年龄增长,到高年级之后,思维方式就会转变为抽象思维了。
5.情感。老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即将形成的道德感,而优秀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也可以促使小学生理智感的完善发展。
6.自我意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模糊时,便会以家长和教师的话作为自己的准则,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增长,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
7.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时,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行为,家长和老师更应做好榜样。
你了解初中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吗
初中生是学生由儿童向青少年期转变过渡的阶段。
初中时期学生发育较快,女孩比男孩发育还会早一二年。初中生的骨骼正在迅速发展,这时不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会导致他们的骨骼畸形,另外身体的快速成长会导致身体与整个环境产生暂时性的不平衡,所以会出现手脚不协调的情况。
由于心脏加大与血管直径增大的不适应,常表现为血压升高、头晕、心搏过速、头痛、易疲劳等现象。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导致初中生会产生神经反应过度的现象。
进入少年期后,初中生的性征开始显现,女生比男生一般会早两年进入成熟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学生的性成熟提前发生的几率明显增高。
你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吗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1.感觉和知觉。感觉趋于完善,接近成人水平。知觉的发展己导致初中生能了解简单的几何空间,稍复杂的还会有点吃力。
2.注意。初中的自制力比小学生强,注意力较为集中,但注意的外部表现不大容易看出来。
3.记忆。记忆力明显增长,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记忆方法由主要的具体材料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所以,这时联想记忆法已能被学生所接受。
4.思维。思维能力逐步加强。由具体形象转向抽象,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5.情感。情感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易出现叛逆倾向。
6.自我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青少年已具备评价他人的能力,但有时比较片面,也不能全面地评价自己。
7.成人感。青少年渴望被尊重,或受到成人般的对待,但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上还不能完全的独立,所以容易出现独立与依赖间的矛盾。
小学生学习活动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应以学习为主,游戏为辅。
刚升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并不能一下子接受有难度和需要自我节制的学习任务,而很容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赞赏。这也成了他们学习的目的。
由于自制力较差,低年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要督促小学生养成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会对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和自己在某一学科上取得的成就感形成正比,而老师的称赞和表扬都可以增加小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不可怀疑的威信。
初中生学习活动有哪些特点
到了初中,随着科目和各科任课老师的增多,要求学生要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去适应风格迥异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防止学生成绩下降。
初中生对老师的喜恶态度较为明显,大多喜欢为人亲切、平等对待学生、学识渊博的老师。
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已逐步成为主导的动机。
一般的,由于精力旺盛、兴趣涉猎广泛,初中生在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时极易产生偏科的情况。
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会发生较大转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何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吸收前辈、先哲的智慧。
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等。如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指导呢?
1.培养阅读兴趣:要先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比如让学生从看故事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深阅读内容,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其阅读兴趣。
2.奖励书籍作为手段:当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或进步时,老师可以把书籍奖励给学生。
3.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教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章的中心,并且在书上写短小的读后感。
4.收集书中精美的句子与词汇:让学生收集好词好句,以便以后写作时能够加以运用。
5.写读书心得:有了阅读基础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写些阅读体会,但不要作硬性要求,一旦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就会使他们丧失阅读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养成写字的习惯
“写”与“读”相对应,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书面上的表达,养成多写的习惯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1.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因为学生不好写字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写字枯燥、乏味。在学生写字的时候,老师应从旁指导,加以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调动他们写字的积极性。
2.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除了要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端正写字姿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挺胸收腹,端正坐姿:一定不能趴在桌子上或是弓背弯腰地写作业,那样会影响骨骼发育和视力,正确姿势是“收腹挺胸,身体坐正”。
②保持距离,手眼协调:写字时除了要姿势正确之外,还要保持两个距离 ,即身体与桌子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还有眼睛与书本应保持20到30厘米的距离。此外,写字时手眼运动的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达到“手到眼到、眼到手到”、“手眼互动、互相协调”。
3.养成学生相关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小学阶段全部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同样,培养写的习惯也是一样。只有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写的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出写的技能水平,所以,写的习惯是学习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来在小学教育中受到广泛关注,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学校中得以推广运用。
①培养学生“定时写”的习惯:“定时写”,就是指使学生写字的时间固定化,将每天固定的某一时间段作为学生写字的时间,并保证做到习惯化、经常化。其中,学写字、做作业要有所区别,这里的“定时写”主要是对于学写字这个学习活动而言的。由于在做作业时,其时间常会受到老师布置作业量的影响,那么学写字的时间相对容易掌握,不受外因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定点写”的习惯:“定点写”就是指将写字的地点固定化,有一个地方专门是用于学生写字的区域,在目前住房条件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应较容易做到。“定点写”的益处在于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在其小书房中练习写字,会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③培养学生“定物写”的习惯:“定物写”就是培养学生定内容、定专题的写字习惯。在前两级习惯养成的同时,进行定内容、定专题的写字训练,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之一。当学生写日记与周记时,要引导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写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字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将写字习惯与写作能力融为一体,共同培养、共同发展。
怎样让学生养成算的习惯
在做数学作业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尤其是两位数的加减运算题目。很多学生都会算错,比如,“45+13”会算成“45+31”。有时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的题目会做,而个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就会做错了,如,“56+3”会做的,而“3+56”就会出现错误。这一方面反映了小学阶段,数学的加减运算会产生一定的难度瓶颈,让小学生比较容易产生错误,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的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和习惯的发展与形成上比较滞后。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习惯。
在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还发现,众多国家都把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定位在“大众化数学”,也就是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和生活性突显出来,改革数学教学使之工具化和大众化。在此影响下,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也顺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改革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实用性,强调将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和习惯上。
计算属于一种思维活动,是训练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练习。作为思维活动的重要载体,计算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分法:从其表现方式上分可分为内部计算和外部计算,而外部计算又可分成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从思维的表现程度上分,又可把计算分成形象性计算和抽象性计算。这些分类只是为了研究而运行的细化,其实实际的计算活动常是综合在一起的,它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而科学地培养学生养成算的习惯尤显重要。
1.养成学生算的兴趣,调动其算的欲望。算是一种心智活动,其复杂性、艰巨性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对计算活动不是十分感兴趣,以至于看到算术就会出现一种莫名的恐惧,因此,教师应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来调动学生计算的兴趣。例如,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进行心算的游戏——“二十四点”游戏,就是调动、培养学生心算兴趣和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通过游戏,学生就会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心算能力,并极大地调动起他们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和欲望。
2.鼓励学生掌握算的科学方法。很多学生对计算出现一定的恐惧的原因,是由于从小就没有真正尝到过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和激动,获得成就感是让小学生对心智操作活动产生强烈的进取心的前提之一。因此,要养成学生算的习惯,就要不断鼓励他们在计算活动中获得的每一次成功,使其不断建立对计算的成功感、成就感,如此才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充分、健康的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通过对数的分解、组合以及对应关系,来进行加减运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其实,数的加减运算,其实质就是对数的分解、组合用运算符号的表现,它体现了运算过程中数的对应关系。
“注意力” 是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上面讲课,而有些学生在底下说话、做小动作、玩东西。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约束自己的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导致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注意力是开启心灵闸门的一束阳光,是启迪智慧的一种能量,这束阳光和这能量可引导我们在黑暗中不断前进,找到蕴含在大自然中的智慧宝藏,由此可见,注意力对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1.要研究注意力。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就要对注意力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严格的讲,注意力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力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将心理活动离开了所有周围的事物,且对多余的活动起抑制作用。两个特点表明注意力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力是伴随着人们的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人类基本上有两个需求,一种是物质方面的,一种是精神方面的,当某个个体对一定事物产生兴趣,随之,即开始注意某一事物。
①注意力的类型。按照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不同的意志努力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种。
A.无意注意:它是指预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用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学生在上课时,突然有人推门而进,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去看他,这种注意就称作无意注意。它的产生和维持,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人们顺其自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奇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性(如强度、对比关系、变化活动以及新奇性等)和人本身的状态(对事物的兴趣改变和需要、情绪状态及精神状态)。
B.有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的目标,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受人的意志自觉调节和支配,主动服从于一定目的任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C.有意后注意:它是指达到有预定的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属于注意的高级形态,是有意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注意状态,具备极高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以上三者,在实践活动中密切联系、相互协同。有意注意可发展成有意后注意。而在一定条件下无意注意也可转变成有意注意。只要通过相关的训练活动,三者之间是能够互通的。
②注意力的品质。教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品质,即注意力的特征,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
A.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保持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点。人的注意稳定性有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其中个体差异与个体的神经过程强度有联系。神经过程强的人,注意力集中;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年龄差异主要反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始终在发展,特别是以小学阶段的发展速度最为迅速,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