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选实属自由党的失策,大选结果使他们失去了不少席位,不过丘吉尔在丹迪市的竞选还是获得了成功。身为马尔巴罗公爵(jué)的后代,丘吉尔在竞选中,竟然对英国贵族以及由英国的“伟大家族”的代表组成的上院大肆攻击,这种行为既是异乎寻常的,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尽管亲朋们与他疏远,人们指责他“玷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门庭”,但丘吉尔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英国的未来是属于下院的。
选举之后,阿斯奎(kuí)斯对内阁成员作了某些调整。由于丘吉尔在政治斗争和竞选运动中的出色表现,他在自由党内以及政府中的分量更重了。首相希望他在日显其重要的爱尔兰问题或者内政问题上发挥才干。经过考虑,丘吉尔放弃了爱尔兰事务大臣职位,选择了内政大臣要职。
内政大臣在英国的内阁中地位较高,权力也很大,负责管理监狱、消防队、伦敦警察局、道路、桥梁、运河。矿山、渔业、农业、社会公德等等。而此时丘吉尔年仅35岁。
1911年,德国已不甘心于英法在欧洲的扩张并也想“分一杯羹”,英德关系迅速紧张起来。丘吉尔不仅毫不迟疑地作出了强硬的反应,而且运用内阁大臣的权力迅速行动起来,与军方多次接触。他还忧心忡忡(忧心忡忡(chōnɡ):忧愁的心情。)地提醒首相,海军部没有应付战争的适当计划,对任何突发性事变毫无准备,“他们目前几乎都在休假”。他得出了与德国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明确结论。战争在即,阿斯奎斯首相决定更换海军大臣。1911年下旬,丘吉尔随首相一起度假,首相邀请丘吉尔接替麦肯纳的海军大臣职务,丘吉尔立即同意了。
丘吉尔还有一个闻名于世的特点,那就是他对布尔什维克的刻骨仇恨。虽然当时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问题和俄国发生革命变革的规律一窍不通,但他懂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会威胁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
1918年12月,英国大选,丘吉尔取得很大成功,他被任命为陆军大臣,同时兼(jiān)管空军部。他又成了英国政府中的核心阁员。一旦大权在握,丘吉尔就忙着实施他的武装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的计划了。
丘吉尔想动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联合武装干涉(shè)苏俄。
丘吉尔的言行,激起了英国人民的反对。英国人民把对苏俄的干涉叫做“丘吉尔的个人战争”。英国国内掀起了“不许干涉俄国”的强大群众运动。英国人民表示:“决不希望在俄国打一场大仗……让温斯顿·丘吉尔这个自大狂、疯狂的战争赌徒见鬼去吧!把我们的士兵都招回家园!”
丘吉尔的战争政策促使联合政府瓦解。1922年底,劳合·乔治下台,议会被解散,下院要求重新选举。
丘吉尔没料到这次选举很不顺利,选民对他充满了敌意。1922年11月14日,他在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不久,坐着轮椅走进9000(选民参加的群众大会,他几次想在大会上发表演讲,都被大厅四起的喊声制止了。人们脸上那种仇恨的表情使他觉得可怕。丘吉尔简直觉得,要不是处于病后软弱无力的状态,他会被选民打死。
就这样,因为奉行穷兵黩武(穷兵黩武(dú):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的侵略政策,丘吉尔被人民排除在议会之外。
选举失败后,丘吉尔在医生和克莱门蒂娜的劝说下,决定到法国南方休养一段时间。
蔚(wèi)蓝的地中海和阳光明媚的天空使丘吉尔灰暗的心情明亮不少。在这里,他竭(jié)力摆脱生活里盛衰荣辱带来的烦恼,整天沉浸在绘画和写作之中。
有时,他提着画夹到海边写生,呆到落日的余辉染红了海水的时候,带着几幅色彩漂亮的风景画回到别墅(shù)。有时,他和秘书从早到晚呆在书房里,写一本关于一战的巨著——《世界危机》。丘吉尔经常嘴叼着一根没点燃的雪茄,在房间里一边来回走着,一边口授。然后由秘书飞快地记下来。
虽然写作可以实现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给他带来数量可观的稿酬(chóu)。但这些都无法使丘吉尔精神振作起来。
只有政治活动才能让丘吉尔精神抖擞(sǒu),容光焕(huàn)发。当人们都认为丘吉尔政治生涯已宣告结束的时候,他却又为重返政坛动脑筋了。
当时,英国国内政党斗争激烈。自由党退出了政治舞台,丘吉尔一向深恶痛绝的工党开始发展壮大,不过得势的是保守党。
局势很明白,只有通过保守党,丘吉尔才能掌权。要达到目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回到保守党。
尽管好几次议会选举都失败了。但丘吉尔的言行却适合保守党的需要。保守党领袖已经倾向于协助他回到党内。保守党面临着同新的政敌——工党进行顽强的、也许是长期的斗争。丘吉尔在这场斗争中可能很有用。何况,当时在保守党队伍中,能力、意志和精力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丘吉尔。
1924年10月29日,下院又重新选举,保守党获胜。史坦莱·鲍(bào)尔温组织新政府。为了让丘吉尔的聪明才智为保守党所用,丘吉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
当丘吉尔得知让他当财政大臣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对此,丘吉尔连想都不敢想!因为仅仅数月之前,他既没有党,在议会中也没有一席之地。当时看来,他政治上绝不可能东山再起了,现在却出现了这样戏剧性的转机。激动之余,丘吉尔真是品味到,政治上风云变幻(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的乐趣是领略不尽的。
然而不久,他又因故丢掉了职位。不过,丘吉尔政治上的敏锐和清醒使他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他同时代的许多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30年代,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zhuó)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虽然仕途(仕途(shì):指做官的道路。)失意,在政府中没有一席之地,但丘吉尔仍然密切注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他的社交面非常广,外交部、陆军部许多高级官员同他接触密切,在法国、德国他也有许多身居要职的朋友。通过这些人,他收集了许多政府要员都无法获得的可靠资料。在30年代,这些资料主要是关于英德关系和双方军备状况。因为,丘吉尔已经感觉到德国国内****开始复活,***侵略气息也在蔓延。而正在这时,德国叫叫嚷嚷地蹦出了一个小胡子的狂人——**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丘吉尔仔细读过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虽然文字粗俗不堪,但书中非常明确并且露骨地表现出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种种迹象使丘吉尔意识到,第二次大战的可怕信号就要出现了。
可是,英法政府却对这些现象毫不在意。整个欧洲大陆,只有丘吉尔一个人对德国的这些行动感到心焦,他到处演讲,提醒人们注意德国,注意希特勒,可是没有人理他。
丘吉尔认为,狮子就是狮子,凶残、贪婪是它的本性,而希特勒正是这样一个人。针对国内的和平主义情绪,丘吉尔指出德国扩军的事实,他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一心一意地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是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们就要斗争下去。为了能在战争中求生存,即使诉诸武力也在所不惜。”
尽管丘吉尔费尽口舌,大声疾呼,希望议会和政府能重视他的警告,面对德国的威胁,加强各种防卫力量,加强与盟邦合作,共同行动,制止***的侵略,可是英国政府却并不想改变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以张伯伦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德国一直采取姑息(姑息:无原则地宽容。)态度。直到1938年,张伯伦不顾丘吉尔的全力劝阻,居然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充满希望地前往慕尼黑,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ɡē)让给德国。
丘吉尔感到痛苦和绝望,他在下院只能扮演“后座议员”的角色,没有任何权力,空有满腔热血和满心的焦虑,却没有办法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英帝国、看着整个欧洲走向危险境地。
不久,丘吉尔战前对世界局势的分析,对张伯伦外交政策坚持不懈(xiè)的批评,好多都被事态的发展所证实。英国社会舆论不再指责他是“战争贩子”,人民也不再对他充满敌意,而把他看成是抵制德国侵略的权威人士。有好多人还认为这场战争只有在丘吉尔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迫于压力,张伯伦终于让丘吉尔重返内阁,担任海军大臣。
回到阔别25年的海军部,丘吉尔好像突然回到前世。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环绕英伦三岛广阔蔚(wèi)蓝的大海,苏格兰雄壮的紫色山峰,那排列在斯卡帕湾的英国皇家舰队更是25年前的老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