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查利弗提及,那位董事长就主动问他今天是为了什么事而来?爱德华·查利弗这才一五一十地将来意说明。出乎爱德华·查利弗的意料,那位董事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爱德华·查利弗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五个童军去参加该童军大会,并且要亲自带队参加,负责他们的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一封推荐函,要求他在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服务。最终,查利弗先生满载而归。
作家黄宗英写过一篇《谈心》的文章。黄宗英多次谈过她采访人物时运用迂回战术,从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说起的经验。有一次她采访柑桔专家曾敏,感到很难让对方推心置腹地交谈。于是,黄宗英从这位专家最感兴趣的柑桔说起:“你1962年发现的好几种野生柑桔怎么样了?你创造的枝序修剪法区别在哪儿?”老人听到这里,脸色立即红润起来:“噢,你也懂柑桔。”一下子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找到了“切入口”。
黄宗英写《大雁情》时,开始采访主人公秦官属,对方总是躲着她。黄宗英就不说采访和写文章的事,只为请教药物知识找她。在问花问草中,特别提到了“远志”这种中药,秦官属一下子被触动了。从这时开始,秦官属慢慢地向黄宗英讲述自己的事业和遭遇。
由此可见,在说服别人之前,最好是先找到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最大的难关就是怎样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说话的技术到位,那么,你的说服就会获得成功,同时事情也就好办了。
怎样才能利用“共鸣”,寻找共同话题,更好地说服别人呢?
1.细心揣测。
为了发现对方同自己的共同话题,可以在对方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心思,从中产生共鸣。
通过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可以找出双方的接洽点,进而说服别人。
2.明察秋毫。
与对方相遇,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必要的。有人以客套的打招呼开场;有人以行为开场,一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一边以话试探;有的找个很好的借口,借题发挥。
李女士到医院里就诊,坐在候诊大厅里。邻座坐着的一位大姐很健康。大姐主动问她:“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你老家是哪里的呀!”当她得知对方是山东青岛人时,很开心地说:“青岛非常美,我以前出差多次去过……”李女士便问:“那您在什么单位工作呀?”于是,她们亲切地交谈起来,等到就诊时,她们已经是熟悉的朋友了,分手时还互留了联系方式。
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根源。只有通过明察秋毫,发现共同点,交际才能自如。
3.照顾到多数人。
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沟通时,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瞄准大众兴奋的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都可以插上话,自然也就创造了氛围,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4.反面激将。
当对方不愿就某一话题沟通,说“不知道”、“没意见”进行搪塞时,可以抓住对方知而不说、知真说假的心理,用“激将法”激起对方的热情,进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但要因人而异,掌握分寸,不可“激将”激发出麻烦来。
5.投石问话。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过河,就能有把握地前进。与对方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方向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是老乡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
6.循趣入话。
根据对方爱好引发话题。当别人谈到自己的爱好时,便很容易专注,谈起来也津津有味。主动交谈者可以投其所好,同时借题发挥,巧妙地提出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缘。如你对下棋不甚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的机会,可做个倾听者,适时插话,借此大开眼界。
7.从心情下手。
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状态,根据对方心情的波动,投其所好,引出话题。如果对方处于暴跳如雷或悲痛欲绝的情况,就应少安毋躁,先安慰对方,使之情绪稳定下来。
8.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档案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职业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惊人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想跳跃快,能做由此及彼的联想。
还可以针对对方的缺点引发话题,从体谅、爱护对方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委婉而中肯地提出话题,阐述自己的建议。
其实,找共同点并不难,这只是说服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共同点会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一定要一步一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理想效果。比如,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两人经过主人的介绍后,就开始攀谈起来。两人渐渐地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都有共同点,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和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真是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双方在事后都认为通过这次交谈对大学生认识社会,对法院同志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群众要求,增强为纠正不正之风尽力的自觉性都很有益处。
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你想说服别人,强调双方的共同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6(节)用喜好心理做好情感协调
当你想说服客户时,遭遇对方警戒心的阻碍,这种情形在初次见面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有时熟人也会有这种表现。当他发现你怀有某种目的时,自然而然便会产生警戒心。此时,你正和一位带着面具的人说话,对方隔着一道面具,你无法看清他的表情,不知他态度如何,所以你就无法采取良好的应对方法。但是,如果因为对方带着面具而放弃了进一步说服的念头,那便是不战而败。
对方有警戒心,就像一个人身上包上了一个护盾,就像一道防火墙。这层护盾起到保护和反弹的作用,使你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因此,进行说服之前,必须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判断他是否有警戒心才行。
一般来说,抱持警戒心的人,不喜欢表露自己的心事,对自己的言行也不敢负责。所以,他们打招呼或说话的态度都是冷冰冰的。可是,有时他们的态度又会显得直截了当。其实,他们并非轻视你,只是因为过于警戒,所以言语索然无味,给人敷衍了事的感觉。
神经质的人,警戒心也很强。为了掩饰自己的警戒心,他们的言语便会变得模棱两可。于是说话时,常常在一句完整的话中加入一些语意不明的词句,如“话虽如此”,“无论如何,他还是……”,“虽然……但是……”等,使人无法了解他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如果对方经常用这类词句,而且又一再重复,慎重选择每一个字句,说话速度变慢,这些现象都表示他的警戒心已到极点。一位从事贸易的朋友说,他在洽谈生意时,闭着眼睛聆听对方的口气,比通过翻译者传达的话语,更能了解对方的真正意思。因为,当说话人语气缓慢下来时,表示警戒心逐渐升起。
另外有一种更令人困扰的情形就是,对方几乎不表示意见,无论你说什么,他只是回答:“是的,你说的有理。”这种情形表示他正在找寻你的漏洞,或为你设置陷阱。但是,也有人刚好与此相反,一再追问细节,这也是强烈警戒心的表现。
说服者抱持警戒的态度,被说服者自然也会产生警戒心。以往的观念认为,被说服者是因为说服者的言词内容才产生警戒心的,这和心理学上所说的“在说服场合中,警戒心是因人而起”的说法是一样的。
通常,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我们是不会对家人、朋友、同事产生警戒心的。但是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多少总有些警戒心。这是因为尚未了解对方,所以才会对他怀有警戒心。一旦双方交谈投机之后,警戒心立即消失,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就会接受对方的要求。这正是说服者比说服内容重要的证明。
但是,如果对方和自己不投机,则情况完全相反。警戒心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还会加强。
为了突破坚强的心理障碍壁垒,以便顺利进行说服,必须深入对方的深层心理,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发现对方有警戒心之后,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拆除对方的面具,好好听你的说服,如此一来,说服便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