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在面部、唇部、舌部、手足部或上下肢,发生局部或全部、范围逐渐扩大的间歇性麻木,甚至短时间内失去痛觉或冷热感觉,但很快又恢复正常。
瘫痪:单侧肢体短暂无力,活动肢体时感到力不从心、走路不稳似醉酒样、肢体动作不协调、或突然失去控制数分钟,同时伴有肢体感觉减退和麻木。
猝然倒地:在急速转头或上肢反复活动时突然出现四肢无力而跌倒,但无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可立即自行站立起来。
记忆丧失:突然发生逆行性遗忘,无法回想起近日或近10日的事物。
失语:说话含糊不精,想说又说不出来,或声音嘶哑,同时伴有吞咽困难。
疼痛:多在闲坐或睡眠时发作,一侧手足的肌肉发生间歇性抽筋或疼痛。
定向丧失:短暂的定向不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不能正常辨认,有的则不认识字或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精神异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或异常兴奋、精神紧张,有的表现为神志恍惚、手足无措。
一旦出现上述中风预兆,提示中风即将在近期内发生,尤其是原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这些人应该完全卧床休息,改善心境、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坚持按医嘱服用相应药物,定时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如中风后病人当即失去意识或倒地,此时的抢救仍应尽可能避免将其搬动,更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病人。此时的病人不仅无法唤醒,而且反复的摇晃只会加重脑内的出血。正确的作法是:若病人坐在地上尚未倒伏,可搬来椅子将其支撑住,或直接上前将其扶住。若病人已完全倒地,可将其缓缓拨正到仰卧位,同时小心地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产生窒息。解开病人衣领、如果有假牙要取出,以使其呼吸通畅。若病人鼾声明显,提示其气道被下坠的舌根堵住,此时应抬起病人下颌,使之成仰头姿势,同时用毛巾随时擦去病人的呕吐物。
对于昏迷的病人,若医生一时尚不能到来,可即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装在塑料袋内,小心地放在病人头上。低温可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中风病人无论是否清醒,在现场急救的同时,都应尽快请医生和救护车前来救护。
脑部疾病——昏厥的急救
昏厥又称晕厥、虚脱、昏晕、昏倒,是一过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血压降低是昏厥的普遍现象。所以,昏厥多在人体立、坐时发生。引起昏厥的原因大约有30多种。但主要是低血压、低血糖、脑源性、心源性、血管性、失血性、药物过敏性以及精神受强烈刺激、剧烈疼痛、剧烈咳嗽等导致的。其中除心源性(急性心梗、室颤、心律不齐等)、脑源性(脑血管破裂,栓塞和脑挫伤等)、失血性(各类大出血)常有生命危险外,其余原因发生的昏厥大都无生命危险。
昏厥常见的有一过性昏厥,也叫单纯性、血管神经性昏厥,是由于某种强烈刺激引起的,如因恐惧、剧痛、亲人亡故、遭受挫折、空腹过劳或手术、出血、见血、注射、外伤、空气污浊闷热等,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心脏排血量减少,血压突然降低,即可导致一过性昏厥。这样的昏厥一般有这样的症状:
昏厥前常有头晕、目眩、恶心、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等先兆症状,继则出现眼花、无力而突然瘫软倒下。其特点是多在站立或坐位时发生,很少在卧位时发生。
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常在9.31千帕,相当于70毫米汞柱以下),脉搏细弱(常在每分钟40~50次之间)甚或摸不清楚。
眼睛无神、凝视、翻白,瞳孔常有散大。
意识丧失,呼吸深沉微弱。
昏厥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病人常可自醒。发作后无后遗症,但发病后均有暂时遗忘、精神恍惚和头晕无力现象。
还有一种是直立性昏厥:多见于老人或久病常卧者突然站立或蹲下复立时发生。其特点是血压骤然下降,眼前发黑冒“金星”。其特点是心率变化不大,昏厥时间短暂,发作时无明显前兆。
心源性昏厥:多见于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紊乱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病情均较严重。
低血糖性昏厥:多见于严重饥饿者或长时间进食很少者,以及糖尿病与低血糖患者。
排尿性昏厥:多见于年轻人或老年人夜间起床排尿者。当他们被尿憋醒后,因突然起床和用力排尿,腹压大减,使上身血液回流腹腔,导致脑部缺血而发生昏厥。
剧咳性昏厥:多因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导致突然发生,为一时性昏厥。剧咳时病人多先感心慌、气喘、头晕、眼花而很快失去意识与知觉。
如果家人昏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立即扶病人平卧,取头低脚高位,解开其领口、腰带、女性患者同时解开其乳罩。救治者可用双手由病人下肢向其心脏部位加压按摩,驱使其血液流向脑部。
然后立即用针刺病人人中穴、少冲穴(在小手指甲根下面),或手指用力掐上述穴位,以促病人苏醒。同时配合针刺百会、合谷、内关、十宣等穴位。
如条件许可,可给病人饮热茶或咖啡;对低血糖性昏厥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50毫升。病人稍醒或仍然迷糊时,可服用白果龙眼汤1碗(白果5只,龙眼10只,水煮汤)可促速醒。
如因剧烈咳嗽引起昏厥,可给病人甘草复方片(将3片研碎,用温水送下),川贝止咳糖浆(10毫升,1次服下)、可待因30毫克浸水1次灌服。
还应该尽快送医院急诊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眼睛
眼睛的结构和你的视力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感觉器官,从外界传入大脑信息的70%一80%来自眼睛。
眼睛的结构可分三部分:眼球、视觉通路(主要为神经组织)和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眼外肌、泪器等)。有人将它们比作灯泡、电器和灯罩。眼球接受外界光线的刺激,视觉通路把光波信息经过处理变成视觉冲动,传至大脑的视觉悟中枢,从而获得觉形象,眼附属器则主要起着维护眼球及视觉通路正常工作的作用。
(插入“眼睛的外部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最重要的当数眼球了,它的构造十分精致。眼睛最外层的无色透明部分叫做角膜,中间的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紧贴着晶状体有一带孔的薄膜叫做虹膜,中间的小孔叫做瞳孔。瞳孔的大小可通过肌肉的伸缩自动改变,以控制进入眼睛内光的多少.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光线暗时,瞳孔变大。晶状体和前面的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水样液,晶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都对光线产生折射,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这个凸透镜的前焦点约在角膜前1.5cm处,后焦点约在角膜后2.0cm处。用眼睛观察的物体,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所以从物体射进眼睛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插入“眼睛的水平切面”)
有人将眼球比作照相机,或者说照相机是模仿眼球制造出来的。照相机的主要部件有镜头,光圈,暗箱、底片和调节装置等,而眼球都具备类似的结构。如透明而且光力强的角膜及晶状体相当于镜头;依光线强弱可缩小或开大的瞳孔相当于光圈;含有丰富的色素,具有遮光作用的脉络膜相当于暗箱;感光组织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胶片。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作用,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变化,将光刺激转挽成为神经冲动,通过视觉通路传导至大脑的视觉中枢,完成视觉功能。在上述过程中,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线;晶状体也通过调节作用,保证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获得一个完整清晰的物像。
由此可见,眼睛完成一次视觉动作,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其中任一细节出现障碍,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照片”了。
眼睛的日常保健
眼睛要保湿
在我们的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起润滑作用的泪液膜,随着眨眼而不断刷新,并保持着眼睛湿润。如果空气干燥或一直全神贯注,大约10多秒之后,泪膜上便会出现一个个干点,眼球表面会越来越干燥。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每分钟要眨眼10一20次。而当专心致志阅读或目不暇接操作电脑时,眨眼频率会明显减少到每分钟5次左右。由于眼球干燥,角膜和眼睑之间“眼开眼闭”时便容易擦伤,从而引发眼睛干涩、疲劳不适、炎症和疼痛,形成干眼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出现角膜溃疡和瘢痕,最终导致视力的下降。
由此看来,注重眼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理应成为人们不可小觑的话题。然而要使目不转睛现象有所缓解,这对热衷上网或者看电视的人来说,有点勉为其难。那么,能不能研制一种人工泪液来保护眼睛呢?美国科学家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名为“泪然”的拟天然泪液的灭菌滴眼剂,具有天然泪液的性质,能与泪液结合,作用温和,迅速及持续地缓解眼球干燥、过敏及刺激性症状,并可替代泪膜,消除眼球灼热、疲劳及不适感。
缓解双眼疲劳方法
眼睛干涩时,使劲眨眨眼,是不是感觉舒服很多?或者点点眼药水,也能舒缓一下疲劳感。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可以使视觉疲劳舒缓的方法都非常实用。
1.热敷可去黑眼圈:用热水袋或能耐高温的瓶子,装满热水,用几层纱布包在外面,将其直接放在要热敷的眼部即可。每天热敷2—3次,每次20—30分钟,不但能够消除黑眼圈,还有助于舒缓双眼疲劳。
2.冷敷可去血丝:将冰块装在冰袋里(可用热水袋或橡皮手套),外面包几层纱布,直接放在需要冷敷的皮肤上。每天冷敷2—3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消除熬夜后双眼中的血丝。
3.奶敷可消眼浮肿:用棉花球蘸上冰冻的全脂奶,敷在眼部。每次敷10分钟,每天可敷多次,能够有效消退眼部浮肿。
4.茶熏可去眼干涩:用沸水泡茶,微闭双眼凑在杯口,同时双手护住杯口,以防热气过快散失。每次熏蒸10分钟左右,每天至少1次,对舒缓双眼、湿润眼球、保护视力很有帮助。
5.按摩可治眼不适:自然闭上眼睛,双手握拳,大拇指弯曲,用拇指背轻擦上眼皮;用拇指和食指揪住眉心,然后突然放开,再揪,再放开,另一只手同时在脑后发际向下。一旦觉得眼部不适就可进行按摩,能够很好地舒缓眼部疲劳。
眼部保健须知
1.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2.不吹太久的空调,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3.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5.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一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一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一20厘米,呈15一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
8.如果你本来泪水分泌较少,眼睛容易干涩,在电脑前就不适合使用隐形眼镜,要戴框架眼镜。在电脑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种。
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就需要上医院了。
电脑族巧护眼
近视眼或是近视的度数加深已经让许多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女性苦不堪言,何况还有其他的麻烦:眼睛疲劳、头晕、头痛、颈部及肩膀酸痛、眼睛乾涩、对焦困难等。
睫状体肌是一种小肌肉,专事调整眼睛看近物时的晶状体的形状。长期一直试著对电脑萤幕中模糊且闪烁不定的小点对准焦距,必然会导致慢性疲劳。当我们注视电脑时,我们倾向于忽略周边景象,直到它们缩小,而这样会使我们的中心视觉疲劳。我们坐在电脑前大都是弯腰驼背、头向前倾,许多戴双焦(近视加老花)眼镜的人,为了对准镜片上的老花焦距,头部还往上扬。这类做事的姿势已让我们累坏了,最糟的是我们还压抑了长期眼睛疲劳及姿势不正所引起的酸痛!
假如要在使用电脑的同时保养眼睛的健康,请在每个小时休息五分钟,并做下列几项运动。
1.手掌捂眼:采舒适的坐姿,让两手肘有支助。将两手掌搓热后,轻轻地捂盖住双眼,自然地深呼吸,同时开始冥想,譬如夜晚的海洋、黑的东西在黑色的背景中移动或一个黑洞等。
2.弹性对焦:走到窗前,做做深呼吸,伸伸懒腰,花几分钟往远方鸟瞰,享受一下轻松的感觉,然后让眼睛回视到近物,再眺望向远景,如此做视力远、近交替调节。
3.摆动及旋转:试看看你可以用几种方式摆动及扭转你的背。用两手臂画几个大且平顺的圆圈,想像是用你的手指尖来带动这个动作。用同样方式依正、反向来转动你的手臂、前肘及手腕。
此外,当你在使用电脑时,一定要记得常眨眼睛;以两手在脸部两旁挥一挥来刺激周边视觉,在工作时随时注意周边视觉,并常常调整你的坐姿。
眼保健操
第一节,揉天应穴:该穴位置在眼眶内上角,即眉头与内眼角之间的眶角处。按揉时以左右大拇指(指腹)按天应穴,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撑在前额上。每旋转一圈为一拍,可做四个八拍或八个八拍,每八拍换一次旋转方向。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该穴位置在双眼内眼角的鼻根(稍靠鼻梁)处。按揉时一肘支撑在另一平放于桌面上的手背处,以右或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末端分别按两侧的睛明穴,先向下按,后向上挤,一按一挤为一拍,可做四个八拍或八个八拍。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两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分别按压在鼻翼上缘的两侧,然后食指不动,中指和其他手指缩回呈握拳状,食指所在的位置便是四白穴。以双手食指指腹分别在四白穴上按揉。旋转按揉一圈为一拍,每过一个八拍就改变一次旋转方向。
第四节,轮刮眼眶:双肘支撑在桌面上,两手四指弯曲(如握空拳状),以左右大拇指(指腹)按住左右太阳穴,然后用弯曲的左右食指第二节(中节)内侧面分别轮刮眼眶。上面从眉头开始至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到外眼角为止,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插入“眼保健操”)
从眼睛症状看疾病
眼睛不仅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而且也是疾病的“窗户”,人体的许多疾病信号均可从眼睛透露出来。注意观察人的眼睛,可帮助洞察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看眼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