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200000003

第3章 爱河之源——童年的记忆(2)

“我爹是大老虎,我是小老虎!”

人们就都哄然大笑起来。

好几年之后,我才渐渐知道:父亲的所谓“挣大钱”,就是他做搬运工,抗麻袋、拉排子车。所以,奶奶总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花钱的时候总要念叨:

“你爹做牛变马,挣个钱不容易呀!”

至于“大老虎”那就更糟。在解放初期那着名的“三反运动”中,父亲被诬陷有问题,不仅勒令退赔,而且被开除了党籍。“大老虎”,原来是大贪污犯的代名词。

父亲被打成“大老虎”关押期间,母亲曾经带了我到父亲的许多亲朋好友门下去告贷;希望那些受过父亲解囊相助的人,能在我们困难时小有回报。然而,母子们沿街乞告,奔波数日,只有一位姓吴的老乡给了母亲五块钱。好在我年纪还小,世态炎凉、人间嘴脸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且说父亲回乡,早上蒙头大睡,晚间谈笑风生那些日子,正是他筹集款子准备退赔的时候。他总是高声亮气,精神昂奋。他在运动中受到那样的打击,却没有给我心中播下什么阴影。在我幼小的心目中,父亲总是一个乐观豪爽的强者。

尽管他不在我身边,我的灵魂仿佛和他贴得很近,有一个坚实的依靠。

“三反运动”过后一年,也就是奶奶托锁爷给父亲写书子的时候,父亲的问题得到了甄别。被迫退赔的钱款又尽数还了回来。所以,他这次回乡,腰包充实,春风得意,断然决定:

带奶奶和我,还有几位大娘,一齐到太原去游玩!

七长途跋涉

有着雄奇山岭和山间各种异兽奇花的我的故乡,山西盂县红崖底村,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庄,在普通的省级地图上都没有任何标志。从县城沿官道向北,在两列起伏奔窜的山脉间行进三十里左右,路东一条山沟,叫柏泉沟。沟里有三个庄子,五里、八里、十里,依次叫红崖底、张家庄、田家庄。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境里没有公路。要到太原,须得先进县城;到了县城,再赶百十里路到石太铁路上去改乘火车。

从我们村到县城,是乘大车赶路的。

我们家的车把式是四伯。他执着一杆长鞭,却并不打牛,只是不时大声呵斥。他骂牛的词儿和平时骂四大娘的词儿也差不多。但我们家的老牛只是扭动着屁股不紧不慢地走,并不如四大娘挨骂时那样紧张。奶奶和我们坐在铺了干草的大车上,摇摇晃晃,昏昏欲睡。整整一个上午,才进了城。

四大伯赶车上煤窑去拉煤,父亲去雇牲口。从县城到石太线上的测石车站,还有一百来里。父亲回乡,这段路是步行的。奶奶和我们就得乘骡乘马,须得去雇专门驮脚的牲口。

第二天,四五匹牲口驮了奶奶和大娘们上路了。我跟着父亲步行,走累了只被允许搭乘一段。不知什么原因,有时我可以坐在鞍子前边,搂在奶奶怀里;有时却只被允许扒在后边的马屁股上。山道翻山越岭,很多路段都在山涧边上。奶奶骑的一匹白马,偏偏爱走路边,那情形十分惊险,仿佛随时都可能栽下深渊。

但不时地,对面路上会走来一队队的骆驼帮,驮着大铁锅和大水缸。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骆驼。骆驼们昂着头,面容老是那样慈祥静穆,似乎并不曾身背重负。我觉着异常感动而亲切,就如同看着老黄牛时的感觉一样。

到了测石,又住了一夜店房。店房主人叫郑宝书,不仅热情接待,还负责买火车票。那样热情周到的服务,后来几乎完全绝迹了。

第一次坐火车,印象极为深刻。窗外的大地在围绕了极目之处的一个圆心旋转,铁路边的电线杆一根根地向后倒去。可以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速度”的魔力。由于好奇,我自己还做过一个实验:火车行进中,我把东西抛起来,或者自己跳离了地板,但火车并不能将我甩下一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学了中学物理,我才解开了最初的疑团。

到了太原,一出车站,就有黄包车来招徕乘客。黄包车跑得风快,一路上还鸣着嘀嘀咕咕的喇叭。到了家门口,他们还帮着提包裹。奶奶客气地请他们进屋喝水,他们笑一笑谢绝了。我突然注意到,他们年龄都很大了,很惊异他们怎么能跑那么快。

后来,我到太原读中学,黄包车是早已绝迹了。但在我读书的太原三中附近的开化寺,我见到过一位老年黄包车夫。他佝偻着脊背,两手都向后跷着。手里执着一把青菜,菜叶子一个劲在后背上扫动。住在近处的同学告诉我。这位老人就是因为多年拉黄包车,身体才变成了这种样子。那情景真使人感慨万端!

当我们赞美劳动的时候,永远不应忘记:彻底消灭繁重而非人的体力劳动,是人类的一项历史任务。

八初逛太原

到了太原,安顿下来,父亲接着就带领我们开始游玩。柳巷、开化寺、泰山庙,连着转了好几天。特别还逛了一次动物园。

柳巷开化寺,是当年太原市最热闹繁华的去处。甚至我在家乡时,就常常听到它们的响亮名堂。柳巷街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

“双合成”、“德昌永”等着名食品店,“同成信”、“宏大”等绸缎布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乐仁堂”大药店,生意兴隆,顾客蜂拥。而宏敞的山西大剧院旁边的太原饭店,尤其雄伟,果然有半座山高,须得仰起头来观看。

柳巷街南口西拐,是钟楼街,繁华兴隆不亚于柳巷。在钟楼街中段南侧,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化寺了。开化寺有纵横几条街巷,里边不唯店铺林立,各种杂耍更是名目繁多,有练气功的,走钢丝的,耍猴儿的,变戏法的,玩蛇的;还有拔牙的,修脚的,剃头的,钉鞋的,说书的,卖唱的……一处围拢的场子,人群突然狂潮似的涌动,有人大嚷:大卸八块啦!另一处场子,早又欢呼雷动,也有人大嚷:吞活蛇啦!不消说,卖老豆腐的,卖丸子汤的,卖灌肠的,卖醪糟的,也都争相叫卖。炒灌肠的敲炒瓢,做烙饼的敲擀杖,节奏铿锵,煞是动听。一处大敞窗户的店铺前,围了许多人在看刀削面绝技。大师傅将枕头似的一坨面顶在脑门心,两手各持一把削面刀,左右开弓,面条就柳叶式鱼贯连成两条白线,直射入丈把开外的大锅里……如今开化寺已改名叫“开化市”,市面也还热闹。到处牛仔裤,满耳邓丽君,与当年景象大异其趣。当年市容市声不可再得,正如人的童年无法留驻。它们都只化作记忆存在脑海,而那是极其珍贵的记忆。

当然,童年逛太原,记忆最深的还数逛动物园。那是,太原动物园还设在海子边的人民公园里。动物种类也有限,但那时对于一个未见世面的孩子也足够了。记得我最喜欢的动物,数猴子。它们是那样活泼好动,自由自在,况且长得像人,又能模拟人的许多行为。当我看着它们的时候,它们有的也目光灼灼地盯了我看。我以为,它们也有思想,它们说不定也在观赏人类,也在研究人类哩!

其他动物,有点印象的还有老虎和狼。老虎懒洋洋总是睡觉,竟使我产生一种奇怪的联想:父亲当“大老虎”那阵子,大约也是在笼子里睡觉的吧。那委实没有什么伟大神奇之处。狼们却是躁动不安,在铁笼里一刻不停地惶惶走动。他们的眼神贪婪、残忍,而又不乏一种失去自由的凄惨。我的心中浮上来一丝真切的怜悯,我真有些同情他们。

我没有敢宣布自己的想法。我怕自己讲错了话。因为母亲觉得我在山沟里缺少教养,每有错失,她对我就声色俱厉,令人胆寒。但奶奶参观了动物园之后,好几次念叨:

“把些虫豸们关在笼子里,叫人心里实在不熨帖哩!”

后来,回到故乡,奶奶还每每提起。我以为,奶奶和我的心里是相通的。城市生活有其繁荣热闹的一面,但它总不如乡间那样更加接近自然,亦即更加接近人的心灵。

九来英姐姐

参观市容之后,父亲安排我们上戏园子去看戏,作为一个重要的招待项目。

在乡间,我记得也看过不少戏,但那都是野台子戏。在野地空场上,用棺板衫杆条席篷布临时搭起戏台,不建围墙,不扯布幔,远近村民随意来看。年轻后生们结成把子吼喊着挤头排,大闺女们辫子编得又紧又长在人群中扭来扭去,老汉们闭着眼睛数板眼,娃娃们又哭又叫吼破天。台上花脸红脸们管自翻筋斗打仗,或者老旦小旦站下来没完没了地唱。台上台下,又乱又热闹。

在戏园子看戏,也是又乱又热闹。别一种乱,别一种热闹。

正本戏开场之前,先唱垫场的折子戏。这时,观众们才络绎进场,你呼我应,认座叫茶,半个钟头静不了场。过道上,卖花生仁的、卖糖葫芦的窜来窜去;递拭汗热毛巾的忙得一头大汗,添茶加水的举重若轻将一把大铜壶在人头上舞出花儿来。

正本戏开台,场子里渐渐静下来。但递毛巾的和倒水的仍然十分忙碌。有人热了,要拭汗,就将一只手举在空中,在两厢楼角照场子的立即便把热毛巾甩了下来:一道白光,不偏不倚,半叠着的毛巾“叭”一声罩在手上。哪位观众渴了,不必耽搁看戏,把茶盖揭开好了,大铜壶高举在过道那里,一道水柱从壶嘴中飞去。那真是比大戏还要好看引人的把式!

但几位大娘却都趴在椅背上睡着了,二大娘淌着哈喇子,三大娘鼾声如雷。

奶奶则一个劲念叨:

“一张票五毛钱哩!一张票五毛钱哩!”

突然,观众们满园哄笑起来。原来,那晚的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轰动一时的新戏《小女婿》,而小女婿这时出场了。一个十来岁的娃娃,身着青布长袍,头戴瓜皮小帽,十字披红,傻呵呵地出现在台口。那娃娃真叫可亲!我要和他交个朋友就好了。父亲得意地给我介绍:

“这是你干姐,来英!”

原来,戏班里的娃娃们得闲时,常到剧院左近串门。串来串去,来英就和我妈熟识了。这来英姐自幼被卖到戏班打戏,认那班主做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班主下世,她就成了孤儿。戏还没学成,只好傻愣愣地扮扮小女婿。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就认下来英做了干女儿。于是,我凭空有了一位唱戏的姐姐。

来英后来进艺校学戏,依父亲的姓改了艺名张美玲。她唱了许多年娃娃生,扮孤儿赵武或者杨文广,也还小有名头。多少年过去,她仍然不忘义父义母,常有来信,这都是后话。

却说第二天,小女婿登门。她留着男学生头,穿一身青布制服,活脱是一个精干的男孩子。进得门来,又喊爹,又叫妈,先扫地,后沏茶,在我们家比我还要占地盘。听说我爱吃面皮儿,她还亲自给我下厨去做。但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趁人不备,我在她手上狠狠地抓了一把,都抓出血来了。那小女婿委屈地哭了一场,父亲安抚了她一番,接着叫她翻筋斗,小女婿不肯翻,看看我说:

“我怕九十不高兴了!”

爹说:

“你多翻几个,他就高兴了!”

小女婿刹刹腰带,在我家两床一桌夹着的窄窄的地面上耍起把式来。“卟咚、卟咚”,她连着翻了四十七个。

爹夸奖道:

“好!比上一次多翻了五个!”

来英喘着粗气说:

“我这是给弟弟翻的!”

不知咋的,我一下子又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婿干姐姐。后来,她艺成演戏,当上了正经角色,我也看过她的演出。但,那都不足以和小女婿留给我的美好印象相抵,更不足以和她在我眼前翻的那四十七个斤头相比。

如今,来英不再唱戏。结婚生子多年了。和我们家的来往也十分稀少。忆及童年那一段,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吧。也许,天生孤独的人,也天生希望打破孤独的吧。

十干爹干妈

父母亲在太原,最早住在南肖墙六十二号。六十二号紧挨着和平剧院,而我们省当年最着名的女须生“果子红”丁果仙,她挂头牌的戏班就常在和平剧院演出。所以,我小时看戏多,看果子红的戏尤其多。记下来几十个剧目,有十几出戏我可以大致讲出戏文梗概来。戏剧方面的知识,中国戏剧的情节性和表演艺术的夸张写意,台词对白中的隽永精炼和传神,都给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以触类旁通的益处。而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忠孝节义”之类,无形中也给了我相当的熏陶。

六岁到太原,因为“三反运动”搞退赔,父亲的买卖房产都被剥夺归公。

我们家离开六十二号,已经赁屋而居搬到了天地坛五巷十四号。十四号这所院子,恰恰是干爹干妈居住的院子。解放前干妈哺育我,我就在这所院子生活了一年多哩!

干爹雷安民,是个卖肉的,方头红脸,慈眉善目。他对我特别疼爱,他家经常吃些下水、煮骨头之类,总是叫我过去大嚼大啃。奶奶天生不吃肉,父母亲对下水、骨头似乎也瞧不上。但我吃得很香,干爹见我吃得香,眉开眼笑,十分满足。因为我即将入学读书,干爹还送我一册硬皮封面的精装笔记本。后来读书到小学四年级,功课中有了珠算,他又送给我一把黑颜色的算盘。礼物虽然微薄,但那是我童年时代唯有的得到礼品的记忆,它们给我的心灵以无法估量的抚慰和极大的满足。

相比之下,干妈显得比较冷淡。据说,奶了我将近两年,父母要接我回去,干爹和干奶奶都很伤心。而我的干妈呢,却没事一般,还在院子里和孩子们“跳格格”呢!

母亲生我的时候十六岁,干妈奶我的时候十七岁,她们本身也差不多还是孩子。干妈“跳格格”也就情有可原了吧!况且,干妈之所以奶我,是因为她生了一个“白毛女”,溺死了。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生计而替别人奶孩子,她就够痛苦的了,还要她怎么样呢!

特别是在1948年年底,由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父亲和母亲已经无法继续坚持地下工作。他们不得不双双撤离了太原,将我完全托靠给奶妈家有半年之久。

后来解放大军围了城池,炮声隆隆,每当打炮,干妈就抱了我躲在床板下面。炮弹猛烈爆炸,我就吓得小便失禁。床下地势窄憋,无可躲闪,我就给干妈尿得满怀满裆。

太原解放前一天,战斗十分激烈,一颗炮弹击中了我们居住的房间的屋脊。

万幸的是,那颗炮弹没有爆炸,只将屋脊穿了一只大洞。震落的杂物把腰腿不便、不能下床躲藏的干奶奶压在下面,而我和干妈在床下安然无恙。解放大军攻下阎匪军最后负隅顽抗的省政府梅山,战斗结束。城中硝烟未散,尸横遍地,为我军担任登城向导的父亲就匆匆赶到十四号来看我。在街口,父亲一看洞穿的屋脊,心里就连叫:完了,完了!他硬着头皮进院,刚迈大门槛,却意外地见奶妈抱了我,正在院当央晒太阳呢!据说,父亲高声一喊“九十”,我当时一岁半,又和父亲离别半年,竟一下子认出了他,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扑到父亲的怀里。

时至今日,每当忆起当年的情景,父亲仍然总是非常感动。为了不幸中的万幸,为了那割裂不开的父子之间的骨血情谊。当然,他对我干妈一家也始终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对那惊险而又富于人情味的一段经历,我自然是不可能有任何记忆的。但,我也同样对干妈心存永难淡漠的感激之情。在最危险的关头,一个异姓母亲用她温暖的胸膛怀抱了我,保护了我,她曾经和我生死相依。

干爹干妈后来生了六七个孩子。干妈身体不好,始终没有参加工作,干爹卖肉,工资很低。我记得他们家的生活一直很困难。1970年2月,我从部队复员到太原机车厂做机车司炉,第一个月领到工资26元。我给家乡的大伯寄了10元,给了干妈10元。

10元钱,太微薄了,能抵什么事呢?它只表达出我的一点心意罢了。

十一母子之间

同类推荐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
  •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2010年由杨钦欢总策划,何建明、程贤章主编的《〈中国治水史诗〉评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评传汇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中国治水专家对百名作家参与治水史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治水史诗(套装上下册)》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
热门推荐
  • 只对你有感觉

    只对你有感觉

    "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尹洛曦在一场车祸后受伤,脸部留下疤痕,之后辞去工作,经营一家书店,并在做手术时认识了整形医生许诺。一天夜里,她被神秘人劫持上车,对方要她完成一件隐秘的事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尹洛曦意外地发现在自己店里打工的大学生欧远竟然有另一种身份,她当初遭受的那场车祸也并非一场意外。除此之外,而劫持她的那些人的身份也渐渐彰显,许诺也因此身陷其中,重重阴谋逐渐浮上水面……两代人的爱恨情仇,风云突变的商界交锋,真真假假间,她的爱情与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 营养早餐这样吃

    营养早餐这样吃

    《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早餐这样吃》讲述的是营养早餐是一日能量的基础。纠正错误的搭配方法和早餐习惯,根据不同人群早餐的营养需求特点,吃对早餐更健康。《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早餐这样吃》营养均衡的黄金组合,美味早餐健康加倍;读懂科学的早餐理念,吃对食物活力一整天。
  • 花开无叶

    花开无叶

    她,为了再和她相见,在佛前苦苦求了五千年的彼岸花…从小不同的经历,从公主到打工小妹的经历……原以为不会相信任何人,却被他感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却在爱情面前变得那样的懦弱……支撑起妈妈昂贵的医疗费却无法原谅父亲的残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父母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其实,孩子有坚强、自信、乐观、快乐,感恩等优秀的品质,懂得与人和谐相处,能够明事理,懂是非,有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入手,为父母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重点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本书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是父母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的必备参考书。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豪门升级攻略

    豪门升级攻略

    他,是霸道腹黑的神秘总裁。她,是单纯倔强的实习医生。一次意外,她拍下了他的罪恶证据。从此,她沦入他的掌心地狱!他如恶魔一般对她万般折磨。她一次次逃离,换来的却是他的变本加利。“女人,你要是再敢逃,我一定让你生不如死!”一句句羞辱,如恶梦般深深烙入了她的灵魂,她狠发毒誓,雷狄傲,你强加在我身上的耻辱,我要百倍地索回来。他费尽心思,不择手段,机关算尽,最后却玩失了自己的心。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平阳奇冤

    平阳奇冤

    清嘉庆年间平阳知县徐映台私加田赋,中饱私囊,生员庄以莅上书举报,知县徐映台闻讯前去捉拿,遭当地武师许鸿志救走。于是,诬陷庄、许“煽动民变”。闽浙总督未经核查即下令镇压并将“民变”谎报朝廷。结果庄、许遭捕,后虽觉察平阳并无“民变”,但为维护嘉庆皇帝御旨“尊严”,屈杀庄、许二人。期间,庄以莅的表弟林钟英清白无辜,被疑私藏案犯,遭抄家毁产,林母及幼女惨遭严刑逼供。官场腐败、官官相护,即使个别贪官污吏遭到整肃,但为了维护其体制利益与皇权威严,真正冤案终不得平,庄、许一直含冤九泉,酿成真正的“平阳奇冤”。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乾隆皇帝:秋声紫苑

    乾隆皇帝:秋声紫苑

    乾隆末年,盛世难继。以和申为代表的蠹吏鲸吞国财,毒杀能员,乾野上下腐败不堪。邪教趁机煽惑人心,民犯沸腾,变乱蜂起。乾隆不得不屡屡用兵,派名将福康安四处弹压:殄灭山东平邑暴动,平定大小金川,又挥师台湾,艰难竭蹶敉平林爽文之乱。派兆惠、海兰察倾尽全力平叛西疆。同时年过六旬的乾隆一边费尽心血遴选后继,随便嗣大统,让皇十五子琰历练山东,帮办军机,以求政权顺利交接;一边雄心未已,惩腐但廉,力图在文治上仪表后世。但因他年事已高,天听失聪,为谀臣佞吏所蒙蔽,致使阿桂、纪昀、李侍尧等贤臣受黜,国势更加江河日下。嘉庆朝立奏响了乾隆封建极盛之世没落的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