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9100000013

第13章 和睦一家人(1)

离休后,十几年的家居休闲,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回顾、咀嚼、享受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可以说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使我这个年已八旬的老翁至今仍焕发着青春的生气。在这温暖幸福的港湾里,良好的身体与饱满的精神,常常使我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实中涌动,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给我的家人、子女及亲戚朋友,让他们与我分享欢乐、共同思考。

一、困难经历

幸福来之不易前面说过,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革命大家庭。在我之前的三代人中,我是小辈,也是家中的长孙。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同时也继承了他们勤劳、简朴、待人友善、顾全大局的家风,在我和我之后的三代人中,我是家中长子、是父亲,对弟弟妹妹有仁爱、有关照;对子女们有慈爱更有严教。总之,我先后经历了五代人,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我很庆幸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这个家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也是我幸福的源泉。这幸福之水的源头,是我和我老伴一生的耕耘和奉献。

老伴嫁过来时是18岁,我15岁,家里有奶奶爷爷、父亲母亲及弟弟妹妹,后来人口递增,发展成一个祖孙四代、10多口人组成的大家庭,我作为长子又在外工作,老伴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做着长媳和母亲的角色。

我在外工作的全部收入是工资收入,除了我的生活必须支出之外,几乎全部原封不动地交给父母,由母亲去打理老人、我的弟弟妹妹及我的孩子们四代人的生活。为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生怕父母犯难,我几乎没有给过老伴和孩子们零用钱。这点儿至今让我对老伴和孩子们心怀愧疚。对我的孩子与我的弟弟妹妹,我是一视同仁的。我深知我肩负着全家10多口人的生活重担,老人需要奉养,弟妹们还小(我的四弟比我的儿子还小一岁),没有成家,我的孩子也已经出生。所以我省吃俭用,一分闲钱不花,个人也没有任何不良生活嗜好,如抽烟、喝酒、乱买东西和挥霍浪费。在外面工作的几十年,没有家人在身边,所以说是居无定所,没有任何生活之外的财产,没有任何多余的积蓄,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和个人行头。全部个人财产是一套极平常的铺盖卷和吃饭的碗筷而已。我除了工作和学习之外,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业余爱好和娱乐项目,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充电学习中去了,这样钱也省了,工作业绩也上去了,个人修养和文化知识都做到了与时俱进。在别人看来,我这个人可能有点儿不好理解:那么漫长、单调、乏味的单身生活是如何熬过的。可我觉得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想想看,家里的老人、弟妹、孩子们有老伴关照,有我的资助和供养,能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全家有饭吃、有衣穿,这其中不是我这个做长子、做父亲的贡献吗?单位里的工作,在自己的努力下,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能认可和放心,这不都是自己克己奉献的回报吗?想到这些,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再苦的日子我也不觉得苦,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困难时期,那时我只身在外工作。我经常下乡吃派饭,在食堂吃大锅饭,由于粮食指标低得可怜,一个月也就二十多斤,还粗粮多、细粮少。当时我还年轻能吃,加上工作又常常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休息日,经常感到饥肠辘辘。现在回想起那个饿着肚子写材料的通宵心里还别有滋味。当时家里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但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比我在外的单身生活还是好些的,起码没有到饿得头发昏、眼冒花的地步。这一来得益于父母和老伴的勤俭持家,二来我的供给也起了必要的作用。想到家人、孩子们还能得到温饱,即使我自己受再大的苦难也是值得的。

第二件事是十年"文革"时期。"文革"期间,我和全国所有的干部一样,经历了一场人生大难和浩劫,庆幸的是,我没有在灾难中沉沦、毁灭;家人也没有受到株连和打击。能平安度过这次浩劫得益于我本人在工作中的正直肯干和坚持原则,没有结下私人恩怨与仇恨。当时我属于最年轻的"当权派",尽管遭到个别人的嫉妒和不满,但本人作风廉洁、两袖清风,没有任何把柄可以让他们利用。尽管身为商品供销单位的主要领导(时任百货公司书记),但没有占过公家一点儿便宜,没有为家人或朋友谋过一丝的好处和利益。尽管如此,在那个青红不辨、是非不分的年代,我还是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心灵创伤和身体痛苦。我十六七岁参加工作,只身闯荡社会,家境贫寒,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在"文革"的阴暗日子里,我感到了无限的孤独无助和无可奈何。很长时间里和家人消息断绝,身家两地,心存思念,所幸的是父母、老伴和睦相处,日子平安,没有给我的不幸雪上加霜。我本人也没有给家人带来灾祸。我所以能从那场灾难中挺过来,一是我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对我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就是对家人和孩子们的深深期盼。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是整个家庭的中枢和关键。

第三件事是对家庭财产坦然放弃的态度和对弟弟妹妹的关照和爱护。俗话说,劳动使弟兄团结,而财产使弟兄分散。这几乎是中国传统社会不二的规律。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家庭,当父母养育孩子们时,可以做到全家和睦相处,日子平平安安,但当兄弟们长大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却往往因为家庭财产的分割而结下怨恨,闹得矛盾重重、不可开交。这一点我作为长兄的,深知其中的利害。与三个弟弟分家时,我明确表态,老伴也坦然面对,支持我的态度和做法。农村分家时,一般原则是男孩子尽量平均。我和我老伴打破了这一惯例。当时家里好歹有三处院落,其中新盖或翻修的房屋也大都是用我的工资支付的。我明确表态:你们弟兄三人,每人一处,我就不要了,家中的其他财产也甭打我的份儿。当时我的孩子们,一个儿子、四个姑娘也都长大了,且都还在村里,自己也没有多少积蓄,没有房子住,怎么办呢?只有重新盖自己的房子。于是便向生产队申请,重新给了地基,盖了一处我自己的三间老屋最简单的房子。这房子都比不上那三处旧房子。当时所说的这些家庭财产和现在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当时我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多年来全部用在大家庭的花销上,自己一家七口人,全靠我的工资和老伴务农收入来养活,生活之沉重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老人的看病、丧葬,兄弟们的娶妻成家、读书求学,乃至妹妹的开颅治病,一应开销几乎全由我来包揽。这不是言过其实,而是真实的情况。弟弟妹妹和孩子们可能因当时年龄还小,对此没有较深的感受。如果把当时的经济状况稍微叙述一下便十分明了:那时家中十多口人,只有父亲和老伴能挣工分,母亲那个年岁的人,因裹了小脚,根本不能下地干活儿,弟、妹、孩子们,有的读书、有的幼小。生产队是按工分分红的,口粮则是按人口分配的,因没有壮劳力,工分便很少。这样每年秋天决算时,我们家便是全生产队最大的"缺款户"。工分多的人家使钱,工分少的人家付钱。我们家每年的口粮钱的缺额大都在二三百元以上。自有生产队以来的十几年情况都是这样。说实话,这一大家子,弟弟妹妹们能成家立业,孩子们能长大成人,老人能安度晚年,真是不容易的。道路只有走过来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沟沟坎坎。现在可以这样说,我这个做长孙、长子、长兄、父亲的,做了这些角色应该做的一切事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也同样得到了完美的回报。

贤妻良母我的老伴叫冯回姐,是灵寿县故城村人,比我大三岁。他的父亲多年担任村里的主要干部,母亲去世早,18岁嫁过来,是经人介绍,父母做主结的婚。她是典型的农家妇女,没有读过书,但自小养成了懂事、吃苦耐劳的好品格,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劳动多面手。我这个美满幸福的大家庭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我个人之所以能安享晚年的清福,其中她的奉献是无私的,成绩是巨大的,可称为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

老伴和我结婚60多年来,经历过先后五代人,是这个幸福大家庭的亲历者、构建者、躬亲实践的耕耘者,可以说她的全部人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家庭,至今仍然是我的依靠和伴侣。

自老伴进了这个家门,从解放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20多年,她一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干尽了几乎所有农村的体力活儿。是真正干农活儿的多面手,农村劳动妇女的佼佼者。土改后到入社前的10年左右是单干时期,当时的家庭成员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及我的儿子、女儿,共计10口左右,好赖土地约二十几亩,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没有一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养牛一头,一辆旧车。

前面说过母亲是"小脚",即便年轻时也下不了地。弟妹们、孩子们还小,甚至有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谁来种地呢?只有父亲和老伴。农活儿都是体力活儿,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所有农活儿都是手工、体力,没有任何机械和电力。这对一个妇女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老伴学会了耕田、赶车、扬场、割草、拔麦、浇园等几乎所有的农活儿项目。别人家农忙时请短工或雇长工,而我们家的二十几亩地,全凭父亲和老伴两个人来劳作。繁重的家务只能一早一晚加班加点地去干。农闲时父亲为贴补家用还去打石头、送碾子(很危险的活儿,用牛车运输几吨重的大石碾盘),老伴和母亲趁冬闲每晚挑灯夜战,得把一家老小一年的针线活儿做出来,以免影响农忙时田里的活儿。年复一年没有安逸,只有辛苦和干不完的活计。

入社以后的生产队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的十多年中,情况稍有变化,但老伴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生老伴儿产队时期,老伴尽管不再做劳动强度很大的,只有男壮劳力才能干的诸如耕田、赶车、扬场、拔麦等活儿,但因为家中吃闲饭的孩子多,没有劳动工分,同样影响家庭收入。老伴仍然得下地干活儿挣工分。由于父亲逐渐年老、二弟当兵服役、三弟在公社当协助员,其他弟、妹、孩子们读书上学。即使不上学也只能做点儿辅助性的劳动,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即使在生产队时期也是很难过的。就说分东西吧,有些东西,如粮食等,生产队负责收回来,在集体打谷场上分的,各家的东西各家负责弄到家里。全部依靠肩挑、手提,这对没有壮劳力的家庭来说并非易事。更难的是有些东西,如秸秆、蔬菜、红薯等,都是在地里分,并且常常是下工后才能分好。要把这些东西弄回来,不是中午就是晚上,半山区的农村道路,坑坑洼洼,曲曲折折。要弄回这些东西,老伴是唯一的主力。有多少次下雨刮风、酷暑炎热,有多少次紧急慌忙顾不上吃饭休息,她自己恐怕也记不清了。

同类推荐
  •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的编选,吸收了《怀念萧红》与《萧萧落红》两书的重要文章,在篇目的排序上分“身世”、“婚变”、“纪念”三辑,同时,还首次将怀念,悼念萧红的诗词选人回忆录中。在涉及萧红、萧军、端木婚变回忆录的选择上,保留各种不同说法,立此存照。
  • 对话周有光

    对话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两岸三地最知名女主播吴小莉首部高端商业访谈录,与中国企业界领袖级人物柳传志、马云、马蔚华、宗庆后、刘永好、常小兵等畅谈“管理经”“生意经”,关注热心话题,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大势,助力中国经济发展,为创业者和经营者指点迷津。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月下清风唐梦

    月下清风唐梦

    不觉岁将尽。已复入长安。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她倾尽一生却只求能与他并肩而立坐观天下。他隐藏锋芒,或温润或清冷只为那无上的荣光。可叹!可惜!那尊贵的血统注定他只能屈膝为臣,一辈子俯首;那曾经尊贵的身份注定她一生只能黯淡无光无法得见天日。心有不甘?又如何!清辉惨淡,月下清风只剩那一梦李唐。
  • 盛世贵妻

    盛世贵妻

    传闻她痴笨如傻,泼如无赖;传闻他才华横溢,俊朗无双。一朝圣旨,奉命成婚,大婚当日,她出尽洋相,未拜堂便被直接撵走。明里她粗鄙不堪,是右相痴傻长女,冀王府的痴笨王妃。暗里她是神医妙手,也是柳州第一‘公子’,一心想摆脱与皇家的牵扯,却和离不成,反与自己的丈夫‘结拜’。知她真实身份,他震惊,愤怒,满心欢喜,却痛苦不堪。“你明知我一直在找你,你明明就在我身边,是我锗天予的妻子,却要骗我写下休书。司如影,你好狠的心!”“可我不想做你的妻子。”后来,她只知,她是他烙在心上的人,逃不掉,也躲不开。
  • 复仇

    复仇

    五年前,她利用他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五年后,他精心筹划,开始了自己的复仇。只是这条路一旦踏上后,何去何从已不受自己控制。到底,是谁向谁复仇,又是谁,为了谁而复仇。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相传为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该书总结春秋时期作战经验,揭示战争规律,对战争意义、治军方略、战略战术等多有创见,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最早且最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三十六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作者佚名。全书按六计并为一套,共分六套。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 做人做事枕边书(大全集)

    做人做事枕边书(大全集)

    自己又不知道障碍在哪里,如果你的人生事业屡遭挫折,你将从本书中获得答案;如果你目前正值春风得意,好运连连,那么书中的方法和技巧更会使你如虎添翼,你的人生将更上一层楼。《做事做人枕边书大全集(超值金版)》为你的奋斗之路铺出了一条平坦的大道。书中的一招一式都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管理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在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地自主地挖掘内在的潜能呢?这正是《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人性、人心的分析,将管理工作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真正使每一个管理方法或技巧切合人心、实用有效,使每一位劳心者有“心”可“劳”。
  • 昆虫记:石蜂的苦难(第3卷)

    昆虫记:石蜂的苦难(第3卷)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全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顾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手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个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昆虫记》第三卷中法布尔以细心独到的观察,探究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等寄生性蜂的生活习性、寄生行为以及各种昆虫的进食方式、产卵方式等,语言平实优美、生动有趣,如涓涓细流一样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