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宴”酒起初就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酒厂,后来他发现在同行业中,孔府家酒在广告宣传中吸引了不少顾客,随即他便模仿起“孔府家”酒的做法,只要能看到“孔府家”酒做广告的地方,同样也能够看到“孔府宴”酒,就这样,“孔府宴”酒慢慢的知名起来,最终与“孔府家”酒在酒业中平分秋色。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发现一个企业的成长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而小企业则与小孩子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两者都比较幼稚,都没有经验积累,都没有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等等。
事实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小企业的克隆能力是最强的。每当大企业创造了一个新活的概念,或者发明了一种畅销的产品,或者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有效的重组,小企业就奋力跟进,绝不落后。作为一个小小岛国的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上迅速重建并雄居世界经济前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善于克隆。克隆,迅速地克隆,已成为倍速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
看了唐国强在《长征》中扮演的毛泽东,很是高兴,我们感到他演的毛泽东脱离了单纯模仿,他演的是唐国强理解的认知的毛泽东,不把外形模仿放在首位,他的创造同样被观众接受,说明演员的创造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记得最早饰演主席毛泽东的是古月等人,他们的演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喜爱。在随后的剧作中,唐国强又一度饰演了这个角色,唐国强塑造的这一领袖形象,别有一番风韵,雄才大略,饱含激情,敢作敢为,情感上敢爱敢恨,这与原来古月等人塑造的主席形象有明显的区别,观众之所以对唐国强的演技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唐国强在饰演的过程中,除了在展现主席的风范,发挥自己的演技之处,他更多的是模仿到了主席的神气、精髓,根据自己的了解,融入了细节上的创造。观众看到了唐国强饰演的主席,就如同见到了当年的主席一样。唐国强演艺生涯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他的模仿到位,克隆到位。
著名的“电池大王”王传福,起初只是个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他不甘落后,苦心钻研,26岁时便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拥有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他斥巨资进军汽车行业,誓要成为汽车大王……
是什么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成为商界奇才的呢?很多人认为是智慧、勤奋和汗水,而他自己则认为,“成功的捷径在于克隆成功者的路径,那么首先就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其次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冒险精神。”
正如王传福所说: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由此可见,克隆虽是模仿,但也需要冒险;克隆虽是一条屡试屡胜的快速成功法则,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需要冒险;在克隆的基础上,让我们添加些冒险元素,我们就会顺利的走向卓越成功。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追求,平凡者追求成功,成功者追求卓越,当然,人活着,有所追求是好的。有追求的人的人生价值也是有意义的。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有追求就有成功,有失败。成功者,不仅要勤于思,敏于行,还要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倡终生学习。要想成功首先就要提高克隆的学习能力。一个人没有了追求,便是失败。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获得成功,而不愿意面对失败。
但是,现实中,我们所承受的,往往更多的是失败,成功似乎总离我们很遥远,成功人士似乎也总是寥寥无几。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快速成功,是因为成功者都学会并运用了“克隆成功”的理念,而失败者往往是克隆以往的失败者的理念,换句话说,失败者没有学会运用克隆成功的理念。
由此可见,学会克隆,对于成功来讲势在必行。克隆会带你飞往卓越;学会克隆,克隆不再使你的理想停留在空想阶段;学会克隆,克隆成功指引你实现理想,品尝现实胜利之果。
克隆是创新的源泉
陈安之曾说: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你必须向成功者学习,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考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身上,然后再以自己的风格,创出一套自己的成功哲学和理论。
明智的克隆就是一种标杆学习过程,首先要找到标杆成功的要素、指标,这里面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关键成功因素,另一个是关键绩效指标。近几年来,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创新是成功的基础”等一系列有关于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固然很重要,大家说的也很对,这不必否认。但有多少人想过,如何才能创新,是要自己的“闭关修炼”,还是终日的冥思苦想……
有人曾说:“创新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那么,战略克隆对企业来讲,是否是一个的机会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不只是一个机会点,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选择。
被誉为“日本的发明王”的丰田佐吉。他的一生中取得了84项专利并创造出35项最新实用方案。他发明了“聪明织布机”,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只要有一根断线,织布机就会自动停下来。他的发明打开了自动纺织业的大门,使得1名操作者可以同时看管几十台纺织机。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这种装置仍然被大型织机所沿用。
1930年,63岁的丰田佐吉去世。他留给子女的是一家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欣欣向荣的棉纺厂。在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的子女们应该从此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但是这种设想被丰田喜一郎打破了。他没有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靠吃祖业,过无忧虑的生活,而是创建了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佐吉去世以后,公司总裁的职位由丰田喜一郎的妹夫丰田利三郎担任。当时他与丰田利三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后因丰田喜一郎的一再坚持终于获准设立汽车部,丰田利三郎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的地点。丰田喜一郎以此为基地,于1933年4月购回一台美国“雪佛莱”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5个月后,丰田喜一郎着手试制汽车发动机,拉开了汽车生产的序幕。1934年,他托人从国外购回一辆德国产的DKW前轮驱动汽车,经过连续2年的研究,于1935年8月造出了第一辆“丰田GI”牌汽车——也是日本第一辆国产汽车。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辆样车采用了流线型车身和脊梁式车架结构,配以四轮独立悬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车体机制,最高时速达到87公里。
为了他的“汽车大王”之梦,丰田喜一郎还远赴美国学习亨利·福特的生产系统。归国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福特的传送带思想,并下定决心在日本的小规模汽车生产中加以改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