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4节一边低头挺住,一边动手准备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含义,会误以为张良对汉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其实不然,张良所运之筹,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皇帝之师。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论及: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藉(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忍耐的功夫见于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约会面的故事。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拾自己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看在他是个老人家,拾起鞋子,压住火气甚至跪下身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地称“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相见,五日后又再次以张良迟到为由改期相试,第三次见面终于授其太公兵法。
这个由忍得到的奇缘,使张良终身不忘,以忍字教人律己。不过,张良的忍功不是消极的,他是在等待良机再现。刘邦在和项羽相约分兵入关时,刘邦原要以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说:“秦兵尚强,不可轻。”让刘邦暂时忍耐,不要硬拼。等到以重金打动秦将叛变,再乘士卒心向不定,趁懈进兵夺关。
刘邦听取了张良的提议,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张良的这种“忍”是和“狠”功相辅相成的,起手要忍,接下去要狠,因机乘势。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当你还没有充分的实力时,忍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光是被动地忍耐还不够,还必须为日后的行动做好积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