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0700000007

第7章 生死关头的抉择——汉武帝遗嘱(2)

这事件发生在征和二年(前91年)。这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也是汉武帝家庭中一场自相残杀的悲剧。汉武帝在这场悲剧中落得家破人亡,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虽然,在后来,他反省自己,并为太子平反。但是,准皇帝已经没有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没有储君的道路,对于晚年的他来讲,这简直比匈奴卷土重来还要严重。

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改错过程,这一年,离他死还有四年。

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做出丰功伟绩并不难,难的是在晚年不犯错,在晚年犯错也并不希奇,可贵的是能改正。而汉武帝就是这样的一个难能可贵的人。

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汉武帝的改错过程应该从征和四年(前89年),也就是太子被杀的第三年。在这一年春天,汉武帝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第一,他到了当时汉帝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山东。在山东,他以六十八岁的高龄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亲自下地去耕田。这很显然是一场做秀,但皇帝不会无缘无故的做秀,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告诉百姓,自己当年对农业的不重视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他要重视农业了。第二件事就是,他对随行的大臣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朕继位以来就没有做过让百姓享福的事,百姓们摊上了我这样一个皇帝真是倒霉,不过,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曾经做过的对百姓不利的事从今后一件也不会做。

略有头脑的大臣就能看出来,皇帝要改变执行大半辈子的既定国策了。这个事情出现以后,等于说是汉武帝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改变执行几十年的既定国策了。许多大臣知道这个信号后,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位丞相田千秋有了动作。

他给汉武帝上疏,大意是说,皇帝既然想要抛弃掉从前的一切,那最先应该抛弃的就是神仙之说。如今,京城里还聚集了许多方士,您也是被他们几次三番骗过的人,如今,想要大家都相信您的决心,就必须把这些人做个了结。

汉武帝立即采纳,把方士全部遣散。并且做了一次自我批评,他说,我这个人很不好,总被方士欺骗,却还总信任他们。结果他们骗了人民的血汗钱,而与我与百姓什么好处都没有。这是征和四年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情就是轮台罪己诏。提到轮台罪己诏,就必须要提到桑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之家,少年时就很善于心算,十三岁那年进宫担任汉武帝的侍从。汉武帝即位之后,一方面改革制度,强化中央集权,一放方面连续对匈奴、越、西南夷发动战争,国力消耗很大,加之政府安置流民及武帝的浪费,致使西汉初期文景之治时积累的国力大衰,财政危机严重。桑弘羊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不但是当时政策的决策者,还是具体负责实施的大臣。在汉武帝统治前期,他很受武帝信任,为增加国家收入尽心尽力。在桑弘羊的领导之下,西汉政府将盐、铁、酒全部实行官营,同时,均输令、平准令,以及算缗和告缗令,统一铸币等政策也逐步实施。

但是,就在征和四年,他以为自己为汉武帝敛财的手法还很时兴,就给汉武帝上了奏章,要求在新疆的轮台就是今天新疆的轮台县,驻守军队、屯垦。也就是一面驻兵,一面来守卫边疆。汉武帝看到这个以后首先就否决了屯垦的上疏,这也就是桑弘羊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辅臣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此时,汉武帝已经准备改弦更张,而桑弘羊的思想还停留在武帝前期的阶段之上,未通时局之变,不和时宜之论,显然不能被汉武帝认可。

在这一点上,汉武帝无疑是高明的。因为就在他死后,桑弘羊仍然认为汉武帝的一切所为都是正确的,尽善尽美的。凡是汉武帝定下的规矩一概不能变,凡是汉武帝施行的方针统统要照旧,所以,匈奴要继续打,盐铁官营要继续搞,严刑峻法要继续用,而汉武帝的贡献则要无保留地歌颂。至于社会上出几个盗贼,读书人有几分牢骚,全然属于作奸犯科,必须严厉镇压,以儆效尤。切忌姑息之政,无需仁义德化,只要手中有枪杆子,看谁敢站出来捣乱!

不过,他给汉武帝王所上的奏章倒是提醒了汉武帝,这位帝王对以前的所为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叫罪己诏。因为这是为轮台垦疏来写的,所以历史就称它为轮台罪己诏。在这封诏书里,汉武帝主要谈到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否定了桑弘羊在轮台驻兵的提议。第二,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检讨,决定要对百姓温柔。最后一点,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

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头,而且还是一个帝国的首脑,居然向全天下百姓道歉,其勇气可嘉,其清醒的认识更让古代许多帝王不可企及。《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评论汉武帝下罪己诏时这样说道: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比并没有区别,汉武帝和秦始皇是一个样,都建立了大功勋,同时在后期也把帝国折腾得奄奄一息。但是汉武帝有亡秦之过,而没有亡秦之失。就是因为他虽然有秦始皇的过错,但是没有造成秦始皇亡国的结果。原因很简单:秦始皇至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有过错,而汉武帝却在晚年知道悔改,一个平常人做到这点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主宰天下的君王呢!

虽然,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悬涯勒马已经晚了。但他只需要开这样一个好头就足够了,在他死后,汉朝天下之所以没有像秦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就是因为他晚年对重大政策的调整。在他还有两年的时间里,他结束了一切对外战争,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如果说,汉朝统治又延续许多年是昭宣二帝励精图治的话,那么,让这两位皇帝和两朝臣子同心协力创下“昭宣之治”的起始点就是汉武帝晚年的改弦易辙。

而让这起始点并没有停下的就是汉武帝所选的辅政大臣霍光。

前面我们谈到,霍光此人为人塌实,办事稳重。这样的人办事能力绝不会高超,但绝不会走歪路。事实也正是如此。

霍光辅政后,一方面,动用权力资源,对汉武帝的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如在对匈奴和战问题上,根据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实际后果,结合西汉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在屯军戍边,对匈奴小规模人侵进行必要还击的同时,稳妥持重,不再主动出击;在经济政策方面,改革盐铁官营的某些弊端,废除酒榷,化解舒缓来自社会的怨懑和压力。另一方面,又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矫枉过正,旗帜鲜明地从总体上肯定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坚持贯彻盐铁官营等基本政策,做到“霸王道杂用之”,确保汉朝统治的国本不致于被动摇,从而在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巧妙度过汉武帝身后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

大汉王朝的前途被汉武帝暂时赌对了,但是,按照帝国的制度,仅仅有辅臣是不够的。江山永远属于刘姓,这是刘邦规定的,更是帝国制度规定的。所以,要寻找一个自己的子孙,来作为皇帝。

5、接班人在哪里

重大国策的调整,并不能挽救汉帝国的延续问题,一个帝国的延续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帝王和一班臣子,即使前一个帝王无论在建设上有多么重大的成果,都是枉费心机。

如果不是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必将是汉帝国的下一位皇帝。第一,汉武帝在渐渐地意识到像他那样东征西讨的帝王作风已经不适合帝国的前途,所以,汉武帝认定的接班人就应该是刘据这样的“仁恕温谨”之人。第二,刘据没有犯过原则性的大问题,在汉朝以嫡长子继统的建储制要求下,他不可能随便就把刘据拿下。第三,“巫惑之祸”发生时,汉武帝身体已每况俞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不可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再大动手术。

但是,“巫蛊之祸”发生了,汉武帝不得不再重新寻找接班人。这个时候的汉武帝首先要考虑的是维护汉家统治的大局,着眼于现时政治需要,所以,他才希望后来者能反己所为,做一个安顿天下的“守成之主”。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不是痛定思痛,但绝对是汉帝国当时客观环境的要求,就像当初刘邦四处征伐而留下的烂摊子希望后继者能实现无为之道一样。

摆在他面前的人选有四个,都是他的亲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骨+傅去单人)、少子刘弗陵。

刘旦与刘胥的母亲是李姬,元狩六年(前119年),两人同时受封为王。李姬始终就没有受到过汉武帝的宠爱,在“子以母贵”的帝制时代,两人根本就不被汉武帝所重视。正是由于没有想要当皇帝的理想,所以两人在分封国时就骄纵不法,很不得人心。两人的性格象极了年轻时的汉武帝,在汉武帝心中,两人都不是“守成之主”。

刘据刚死,刘旦就上疏汉武帝,要求到他身边帮助他,以太子的身份入宫宿卫,汉武帝大为恼火,更对此人疏远不顾。至于刘胥,总喜欢在武力上下功夫,根本不具备汉武帝所要求的政治素质,所以,两人被汉武帝清除。

同类推荐
  • 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武家栋梁

    武家栋梁

    武家起于微末,栋梁崩于战国,当荒谬的武士道大行其道,谁还记得当初源氏的誓言。当羽柴秀吉还在为找干爹而苦恼,德川家康开始自称河内源氏的时候,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才是武家栋梁。八幡宫前深深荒草中,隐藏着武家数百年的荣耀,吉良家的少年,却被迫踏上追赶时代的步伐,走上一条与历史截然不同的道路。下克上、背叛者的下场只有灭亡,一切幻想将在滚滚铁骑下化为灰烬,源氏栋梁家将在白旗下浴火重生。(主角不是萝莉控)
  • 远东审判

    远东审判

    本书以前后长达三年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为主线,以32个分镜头,全面再现了远东审判的全过程,充分展现出这是人民的胜利,这是正义的胜利这一主题。但是,如同阳光总会有阴影相伴,远东审判在澄清战争事实、宣判战犯罪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时行将登场的冷战的影响,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731部队头子居然不是战犯,等等,“正义的遗憾”不一而足;当读到由于中国内战阴云渐浓,国民政府不惜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打赢内战增加筹码时,不禁令人扼腕……今天,当人们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死恢复燃的危险时,尤其值得回顾这段历史。
  • 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

    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

    张鸣老师有关民国历史的文化随笔,以另类的视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民国时期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本书是别样的辛亥与五四、军阀那些事儿、民主与选举的变奏,引领读者反思中国封建文化、西方文化给中国历史、给国人,乃至当下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热门推荐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不周千风

    不周千风

    不周风起,万物凋敝,盛世华年。转眼已是枯骨围城,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不合,名曰不周;
  • 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精选了世界上最经典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趣味故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断案推理故事、培养洞察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斗智斗谋故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趣味思考故事、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提升语言文字基础的中华谜语故事、陶冶艺术情操的诗词歌赋故事、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等,内容丰富、精彩。这是一本孩子和父母一起阅读的儿童经典文学书籍,注重了童真趣味和文学经典的双重体现,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
  • 三国之藩王天下

    三国之藩王天下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爱恨忠奸,是非不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 你是第八个(希区柯克精选集)

    你是第八个(希区柯克精选集)

    《希区柯克精选集》中所选的故事,都深得希区柯克的精髓。书里的每一个小故事,其实都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通过希区柯克的别样演绎,它们又变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正是这些东西,让你一口气读到最后,也让你体验到那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仿佛一下从黑暗中跃入到碧海蓝天之中,让你想放声尖叫。
  •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选取的《窄门》、《田园交响曲》和《背德者》都是纪德的代表作,合称“纪德三部曲”。作品都带有悲剧色彩,蕴含着作者对于人性与世俗冲突的思考。其中《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作者最富自传性的作品。 纪德的作品非常早就传入了中国,引起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读者注意。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价值不仅没有被时间埋没,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归根结底是他用自己的笔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是“时光文库”系列之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道德修养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真正达到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精心策划了本丛书!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道德故事,展现出形形色色可歌可泣的美德和令人憎恶的丑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