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洞悉共性:大众都有怎样的普遍心理 (2)
我们发现,恐怖电影中所运用的“道具”离不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潜意识里充满排斥和尽量避免的刺激性事物。其实,我们所面对的恐惧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产物。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或者环境有不可预料和不可确定的因素,从而让自己感到无所适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那么,我们可以任由恐惧心理肆意“逃窜”吗?当然不能。因为如果只是对某事物担忧和害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这种恐惧形成了“逃避”,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我们会因为任务难度高而感到恐惧和压力,所以,我们就让自己去适应庸庸碌碌的生活而不思进取,因为恐惧,我们一味地提醒自己:我能做到现在的样子已经很好了,那项任务太艰巨,我完成不了。于是,我们开始封闭自己,满足于现状。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自己的恐惧而对力所能及的事情望而却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恐惧,战胜自己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客观的认识。不要高估自己,同时更不能低估自己,当我们面对自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时,我们的能力可能暂时不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而在潜力上,我们更要学会培养自己和挖掘自己,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但是我们要学会去“进入”和适应,连看都没看过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自己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呢?
其次,我们还要多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决心。我们不能骄傲自满,但是我们也要试着发现自己的长处,畏惧心人人都会有,关键是我们怎样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发现和创造自身的优势,同时激发自身的潜能。
生活中,我们总有数不清的畏惧,如果我们选择了逃避,那么我们最终会离人生的正确道路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战士,一个战胜恐惧和自我的战士,这才是生而为人的王道!
为什么有人能在战俘营中打7年高尔夫
我们能够想象一个人运用“想象”生活7年?也正是“想象”挽救了他的性命。这个在战俘营中惬意地打着高尔夫球的人就是詹姆斯?纳斯美瑟少校,那么,这又是怎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呢?
詹姆斯?纳斯美瑟少校平日很喜爱打高尔夫,他也梦想自己球技突飞猛进。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战争中被关进了战俘营。
在被关进战俘营的7年中,他并没有机会碰高尔夫球杆,但是在自由后第一次踏上高尔夫球场时,他就打出了让人惊讶的74杆!不只如此,他的身体状况也比7年前好。
纳斯美瑟少校的秘密何在?
原来,7年间,他被关在一个只有4尺半高、5尺长的笼子里。7年中,他绝大部分的时间看不到任何人,没有机会说话,也没有任何体能活动。刚开始的几个月他灰心至极,只祈求赶快脱身。后来他觉得必须发现某种方式,使之占据心灵,不至于发疯,于是他开始进入了想象的空间。
他选择了最喜欢的高尔夫球,并在想象中开始打高尔夫球。每天,他想象着球台、绿草、碧树、啼叫的鸟、跳来跳去的松鼠、球场的地形……他感觉自己手握着球杆,练习各种推杆与挥杆的技巧。他看到球落在修整过的草坪上,滚到他所选择的特定点上,一切在他的想象中都很美好。
在现实的世界中,他无处可去。所以他步步向着他心中的小白球走,好像他的身体真的在打高尔夫球一样。在他心中打完18洞的时间和现实中一样。他追求细节的完美一次也没有错过挥杆左曲球、右曲球和推杆的机会。
一周7天,一天24个小时,18个洞,7年中,看起来他什么都没有做,但在脑海中,他却打了7年的高尔夫球,这使他获得自由后打出74杆的好成绩。
原来,秘密就是想象。那么想象又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想象是指在现实刺激影响下,在头脑里对旧形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克认为,想象的作用有五个方面:欣赏和游戏;表演和使用;活动的指导——预想和计划;建设性或创造性思维——从幻想到解决问题的需要;激起回忆,有利于问题解决。
想象的这些作用体现在它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上。想象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甚至感知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想象与记忆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想象所补充,与想象相结合,就像纳斯美瑟少校之前的高尔夫球经历成为他的想象素材。而任何一种思维过程尤其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人的情感生活中也有重要作用,想象过程总是能够激起情感体验,同时情感体验也是想象的内容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读小说时会流泪,因为在读的过程中读者已将自己想象成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当然喜怒哀乐也随情节发展而生。想象不仅可以引起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也可能成为深刻而牢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总之,想象在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创造活动、精神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牢骚族”的诉苦是理所当然的吗
现实生活中,“牢骚族”的成员并不少。他们每天轮流把“枪口”指向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埋怨这个、批评那个,而且很少有人能幸免。他们眼中处处都是毛病,因而处处都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批评、发怒或生气。
本来他们可能只是想发泄一下,但后来一发而不可收。他们理直气壮地数落别人,抱怨自己如何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等,牢骚越讲越多,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完全是遭受别人践踏的牺牲品。但事实上,牢骚族的抱怨只会妨碍和扰乱自己的阵脚,终究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一个常发牢骚的人,是因为他对自身过高的价值评估与别人对他价值判断之间的矛盾。即“我”认为自己很有价值、有才华、有能力,一定能够得到重用,而“你”却认为“我”的价值还没有达到某一水平。于是,这种自我的高期待和别人的低评价就产生了落差,从而带来自己的不满。主要原因是“我”没有形成一个主动的自我建设性的自我概念的过程,所以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自我都从他人那里获得,而不是自己客观选择性地塑造。
事实上,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成功人士会经常大发牢骚、抱怨不停,因为成功人士往往明白这样的道理:抱怨如同诅咒,越抱怨越退步。
于强原本是公司的生产工人。那时,公司的规模不大,只有三十多人,有许多市场等待开发,而公司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每个市场只能派去一个人,于强被派往西部的一个市场。
于强在那个城市里举目无亲,吃住都成问题。没有钱坐车,他就步行去拜访客户,向客户介绍公司的电器产品。为了等待约好见面的客户,他常常顾不上吃饭。他租了一间破旧的地下室居住,晚上只要电灯一关,屋子里就有老鼠在那里“载歌载舞”。
那个城市的气候不好,春天沙尘暴频繁,夏天时常暴雨,冬天天气寒冷,这对于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公司提供的条件太差,远不如于强想象的那样。有一段时间,公司连产品宣传资料都供应不上,好在于强写得一手好字,自己花钱买来复印纸,手写宣传资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抱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每次抱怨时,于强都会对自己说:“开拓市场是我的责任,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下来。
一年后,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都回到公司,其中有很多人早已不堪忍受工作的艰辛而离职了。后来,于强凭着自己过硬的业绩当上了公司的市场总监。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于强也没有抱怨,对自己工作的坚持使他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除了起初适当的宣泄外,都不应该把抱怨持续太久,毕竟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身边有一个唠叨不断的怨妇或者怨夫。我们把不抱怨的态度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们是否能够让自己在人生中不断进步,完全取决于自己。如果我们永远对现状不满,以抱怨的态度去做事,那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可能很难再上一层,也不可能做出重要的成绩。
所以,我们应该学着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发牢骚上。将主动独立完成要做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将诉苦和抱怨抛开。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做事不尽心尽力,只是敷衍了事,那么他就是在自毁前程。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取得进步,那么首先从不抱怨开始吧。
别让“冷漠”掩盖了活**
当“**”开始成为一个遥远的名字,当我们信誓旦旦地提出“为别人牺牲”的想法却被众人不屑甚至鄙夷时,我们是否该沉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呢?
一位大妈去市场买菜,路上看到一大群人围在一起,便好奇地走了过去,看到一个80来岁的老翁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虽然有很多人围观,却不见一个人出手帮忙。大妈觉得很奇怪:大家为什么都这么冷漠呢?看到倒在地上满头白发的老者,她向前迈了几步,快走到老者跟前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她一只手拎着菜篮子,一只手挠了挠头发,看了看周围的人。这时,大妈发现别人也在看自己周围的人。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上前把老者扶起来。
买菜回家后,这位大妈无心做饭,坐在沙发上左思右想。她以前也是个热心肠的人,邻居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会帮个忙,大家都说大妈是个活**,可现在为什么不帮那个倒在地上的老人呢?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冷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