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三章5 切切实实持戒
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证果后,于罗阅祇国弘法教化,后来又前往舍卫国度化众生,深得波斯匿王与百官的敬仰。
当时,国内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带领五百位商人出海寻宝,正当船只行驶于一望无际的大海时 ,海神突然现身于众人之前。波利向海神讲授佛法,得到了海神馈赠的一副香璎。
波利回到舍卫国,想到这么稀有珍贵的香璎,绝不是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所适合配戴的,于是前往皇宫将这宝物献给波斯匿王。国王非常欢喜,马上派人去请诸位夫人出来,并且言明将把香璎赏赐给当中最美丽的一位。
消息布达后,宫中的每一位夫人无不极尽全力将自己装扮得美艳动人,希望自己会是得到香璎的幸运者,唯独末利夫人没有来。国王询问侍者,侍者回答:“今天是十五日,夫人正在持守八关斋戒,因为身着素服,没有装扮,所以没有来。”
国王听了很不高兴,派侍者转告末利夫人:“难道你今天持斋受戒,就可违抗国王之命不出来吗?”
就这样传达了三次王命后,末利夫人终于出现于众人之前,质朴的衣着中未添任何装饰,素净的面容上没有一丝脂粉,全身散发耀眼光采,比平常更加庄严。国王见了非常惊讶,心存敬意地问道:“是什么样的修为,让你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
夫人回答:“我想到自己累劫以来少修福德,所以今世得为女人,情深业重,秽垢堆积如山。况且,人命短促,若不精勤修行,稍有不慎,便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至诚发心每月持守斋戒,割舍世间种种贪爱,遵从佛陀教法,希望世世皆能蒙受法益,增长福德。”
国王看到修行使夫人如此美丽,深感佛法的力量深大,决定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夫人拒绝了,并提议将香璎敬献给佛陀。
波斯匿王一行人来到精舍,向佛陀至诚顶礼,诚恳地奉上了香璎。世尊接受了国王的供养,说偈云语:
多作宝华,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斋戒的福德广大长久,能够使人得到好的名声与大众的敬爱。即使有人将遍满天下 十六大国的珍宝,拿来布施修福,所得的福报,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斋戒的功德。与末利夫人的福德相比,须弥山不过如一粒豆子罢了!所以斋戒是福慧双修之法,可以解脱烦恼,证得涅盘,不是世间福报可以比拟。”
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竟然能使须弥山相形见绌,持戒对佛教徒的意义可见一斑。佛经中有一种说法: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戒是如来的法杖,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戒在梵语有两个说法,一是毗尼(净行义),二是木叉(解脱义)。毗尼是因,木叉是果,因为有了净行而有解脱。在因上是极严的约束,是不自由,可是果位是得大自由。
“持戒”二字的意义,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明白了。持戒不一定是为了修行到菩萨或佛的境界,最朴实的目的就是来生再做人。所以,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众生畏惧因果,就是因为大家疏于自律,如犯法入狱的罪犯一样,在最大的自由来临之前追求了不该有的自由,反而使自己身陷困境。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所以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遭受牢狱之灾失去自由的人,基本上都是由于触犯了五戒。譬如:贪污、窃盗、勒索、抢劫,是犯了偷盗戒;杀人、毁容、伤害,是犯了杀生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所以受戒某种程度上说于守法同意,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弘一法师曾无奈地说:“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要倍增于不受戒的人。所以弘一法师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即使受戒也要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显而易见是杀、盗、淫、妄,此外饮酒、吃肉也容易惹人讥嫌。抽烟在律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所以尽量不抽为妙。
要切切实实守戒,也要开遮有方。一般怕受戒的人都是因为怕犯戒,大可不必要。戒中有开缘一说。五戒里面饮酒这一条戒开缘最多,如果是自己嗜好饮酒,属于犯戒。什么状况下饮酒不属于犯戒?最常见的,是生病吃药。中药里面很多药用酒做药引,这不犯戒,这开缘。无论出家在家,七十岁以上的人,身体衰弱,血液循环缓慢,佛准许开戒,在每一餐饭的时候喝一杯酒,这是当药用,帮助血液循环,或者在晚上睡觉之前喝一杯。开缘,是身体有需要。还有做菜时要放酒调味,也是开缘,不是破戒。
要晓得佛制定不饮酒戒,真正用意是防止喝醉了犯杀盗淫妄,所以酒这一条戒叫遮罪,是预防措施,不像杀盗淫妄是性罪,性质不同。要对这些都不懂,就没有办法持戒了。
滴水佛音
1、舍卫国 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是古代印度一个比较富裕的小国,位于中印度。相传舍卫国国王的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成佛后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
2、香璎 香璎即璎珞,古代一种用珠玉穿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俗称佛珠或念珠。
3、菩提树 别名觉悟树、智慧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是印度国树。菩提树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