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把完成任务的方法,形象地比喻为过河的“桥”或“船”。可见,注意工作方法对完成任务,是极为重要的。领导艺术可说是对各种工作方法“得心应手”、“运斤成风”的巧妙运用。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在不少章、节已有所论及,本章再举些精要的,阐述如下:
一、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本本主义”曾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过极大的危害。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经理在本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力求做到:第一,要客观地分析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绝对不能不顾客观情况而盲目蛮干,也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在发展变化中把握客观实际,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虽然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理应准确、及时掌握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要正确对待过去的经验,不能把过去的经验绝对化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应不断总结新经验,掌握新的工作规律。经理要有远见卓识,不仅要熟知过去和现在,更要严格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做出科学的预见。第三,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全面地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事物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看到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其不利条件。
要做到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必须力戒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唯上”、“唯书”、“唯详”、“一刀切”、“一窝蜂”、“一阵风”、“大呼隆”、摆花架子、吹牛皮说大话,等等毛病。经理作为领导人一定要查实情,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成就。
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在我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利益一致性,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客观基础。领导者是广大被领导者的代表,而被领导者则是领导者服务和依靠的对象。
经理必须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必须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出发。经理贯彻上级的政策、指示过程中,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经理要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集中他们的智慧。经理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精通,在具体业务上往往不如下级。下级人员处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对实际情况要比经理熟悉得多,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具体,经理要避免指挥不当和错误的决策,就必须尊重下级人员的意见。如果职工群众感到经理作风民主,决策出以公心,办事为群众利益着想,他们就会拥护这样的经理,并给以信任、支持,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否则,只有领导者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必将出现少数领导人的空忙现象。
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必须反对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长官意志和尾巴主义。以权谋私的核心是损害群众利益。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多占住房、按插私人、提拔重用亲信和子女等都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是严重脱离群众的腐朽作风,其特点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独断专行,不了解实际,不关心群众。命令主义是用简单生硬、强迫命令的方法去强制群众执行自己的意图,其特点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群众,只依靠自己或少数人,而不依靠广大群众。长官意志则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重要表现。尾巴主义的错误在于:认识落后于实际、落后于群众,在实际工作中,不是带领群众开拓前进,而是拖群众的后腿。
三、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是唯物辩证法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原则在领导工作中的应用。人类的认识,总是由认识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逐步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然后再以这种普遍规律为指导,进一步去认识和研究那些尚未认识或者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对普遍规律的认识。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也就是:领导者首先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又将这一般意见拿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执行、考验,然后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工作。
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主要方法是典型调查。要认识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必须从认识个别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开始。典型调查则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的个性、特殊性的认识达到对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认识的有效方法。
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最主要的方法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和逐步推广的方法,其主要措施必须通过典型试验才能摸索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典型试验,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群众,消除各种思想顾虑或障碍,才能较顺利地实现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在进行典型试验中,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修正、完善初步拟定的方针、政策,进而指导面上的工作。
四、抓重点带动一般
领导者面临要处理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从中找出并抓住重点问题、中心工作,同时又要照顾到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所谓抓工作重心,从理论上讲,就是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所谓主要矛盾,就是所有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解决了,就可以带动或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所以,我们抓工作首先抓主要的中心工作。
工作重心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这项工作是整个工作的重心,在另一种条件下,另一项工作就可能转化为整个工作的重心。因此,随着条件的变化,工作重心必须及时转移。但是,在一定时期,何为重点,何为一般,往往是不容易看清的。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历史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因此,要分清重点和一般,要求领导者要具有邃密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的预见力。
抓重点并不是单打一,还应照顾好一般,要主次配合,协调一致,像“弹钢琴”那样,要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这就叫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弹钢琴不能十个指头一起按,否则就不成个调子。做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就乱无头绪。弹钢琴要有节奏,才能弹得优美动听。抓工作,主次配合得当,协调一致,关键是非重点要服从重点的需要,同时,解决重点问题要有利于非重点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成绩。
五、力求系统优化,提高整体功能
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并从属于另一个大系统的有机整体。企业也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为了说明上述道理,下面介绍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中叙述的一例子。宋代真宗年间,一场雷击引起一场火灾,把皇宫中的昭应宫夷为一片瓦砾。朝廷指派大臣丁渭负责修复皇宫。他把工程筹划为三步:首先,叫施工人员在宫外向汴水方向挖一条深沟,就地取土烧制砖瓦。其次,引汴水入沟,使该沟变为水路,并通过此水路运输砂石、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到工地。最后,等到昭应宫修复后,把修完皇宫残剩的碎石、破砖瓦陆续将沟填平,依然恢复了原来街道的景况。
这项工程体现了丁渭的朴素的系统思想。他把修复皇宫过程的各个部分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各个工序都要服从这个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于是沈括评论道:整个工程“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万亿计”。
经理为了提高企业整体功能,应力求使企业管理系统不断地优化。
第一,系统目标优化。目标优化才能提高管理效能。有人列了如下一个公式:管理效能=目标方向×工作效率。显然,目标方向错了,工作效率越高,管理效能反而越低。要使目标优化,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整体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系统本质和运动的演化规律,确定既不急躁冒进又不保守的目标。有的人提出了“8>29”的命题,这是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8年,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1978年前的29年。8>29的重要原因,是党的路线,方针正确。
第二,正确处理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础,系统依赖于要素;另一方面,系统又是要素存在的根本条件,要素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方能体现它所具有的要素意义,否则,它就不再成其为要素了。
系统与要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使系统产生一种“整体效应”,即由诸要素组成系统整体,呈现出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特征,新功能。企业经理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既要提高企业各要素的基质,又要安排好、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市场上的“商战”中,发挥“1+1>2”的“系统放大”效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建立最佳的系统结构。系统的功能大小,受系统结构的重要影响,甚至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合理程度。据报载,美国曾解剖、检查了一架前苏联“米格—25”飞机,发现飞机上许多零部件从单个看并不是最先进的,但在当时“米格—25”的整体性能却是第一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内部结构是先进的。企业体制改革就是通过调整企业内部责、权、利关系,改进企业内部经济结构,达到提高企业活力的目的。
第四,不断提高系统自身的应变能力。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活动和发展,总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又制约着系统,良好的环境促进系统的发展,恶劣的环境阻碍系统的发展。一个企业作为系统是与外部市场息息相关的。企业为了提高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市场供求情况及发展趋势,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长盛不衰。
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