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乘悲愿力[4],示现阎浮[5],为大地众生作眼目者,寄迹宦途,栖心禅理,深造其源,脚踏实地,山僧服膺久矣。忽地经此利害之场,正得以照察玄微,不识于利害,两种关头果得一如否?果无触扰否?拂意之事卒然至时,果得如幻如化否?果然主人公不乱方寸否?透得目前这一着关捩子[6]过,虽百千万亿着亦只如此,又云昔年望侍郎不得,今侍郎望昔年同在荒山又不可得也,观此说话,欣厌未忘,分作两重公案看了。若得会,万法唯心,动静一如。历仕居乡皆无不可,故孔子一契斯旨,便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因洞彻本源,便开口说大话瞒人,亦未有甚奇特处也,秪在剿绝内贼,毋使外驰而己。
近时学者病坐驰求,出语尖新,落笔轻捷,处处疏通,字字花美,卒尔些微拂意,便即手足无措,方寸早已乱了,一毫皆不得力,何故?盖自己未能彻证源头,脚跟不曾点地,一向只与人作个传话汉耳。
小修公久息音问,不审迩来掺履何如?谅渠与居士个中人。凡有新出商量,望以示我。近得商令潘公拳拳以佛法见教,不至寂寞。其人侠骨刚肠,英才豪气,真不可及。倘得附洪炉冶铸[7],法门梁栋,定无疑矣。
注释
[1]年来狂丑犯顺:这是禅师在谈时事,当时明朝边疆被侵。流年不顺叫犯顺。
[2]外寇既除,内贼随剿:禅语。意思是通过学佛身心安顿,内外和谐。外寇指外部干扰,内贼指内心不安。
[3]念兹在兹:儒家祭神术语,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本处借指信佛无杂念。
[4]悲愿力:即慈悲愿力,慈悲有大愿力。
[5]阎浮:阎浮世界的省语。阎浮亦称“阎浮提”、“南阎浮提”,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即位于南方的南赡部洲,上面生长许多南赡部树。“阎浮”即“赡部”,树名。后泛指人间世界。
[6]关捩子:俗语,关口。
[7]洪炉冶铸:道家语,本指修炼金丹,借指学佛之人磨炼心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万法唯心,动静一如。”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法千万,都讲的是一个阐发心性。心里面有佛,佛里面没心。进入空明境界,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即“动静一如”,动静都一样。什么叫“心里面有佛”?意思是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善道种子),众生都有佛性,有的禅师说的好:“狗子也有佛性”。无论被人瞧不起,还是被人抬举,众生平等,因为都有佛性。什么叫“佛里面没心”?指佛菩萨并没有常人所谓的心,人不能用自己的心去对应佛菩萨,对应一万年也不会有感应。所谓菩萨心肠,是人自以为是的假想。佛菩萨的慈悲不会搞廉价批发,也不会如人所愿,如人所想,一切都得照“报应”二字来。因此,躁动不安也无用,一味死静也无用,只要守住了一颗佛心,自然会发出果愿,就会有感应,无论在哪里都收得到,不论白无黑夜,坐卧行走。禅师说“万法唯心”,是万法归心的意思。说“动静一如”,是动静一体的意思。体不离相(实体不离外相),是内外兼修的法子。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动则生事,静则生闷。修行人既不生事,也不生闷,而是在动静之间取一个中,凡事出自内心的佛性,那么挥洒有佛光,言语有莲花。
复梅司马长公
来谕中,谓一切看破,已得大自在法[1]。既看得破,火喷喷的[2],战兢兢的[3],无非幻妄,又有何静可守?何闹可厌?若有静闹可分,终是大梦未醒。又云醉人不怕虎,正得无知之力。既有无知之力,可得毕竟还属寐语,只有筋骨痛时,甚不好戏处,勉强做去,日久月深,习惯机忘,豁然贯通,随处逍遥[4],到此地位,便好游戏三界,借幻躯作幻戏。单栖不觉寂,群聚不觉扰。说话忘口,下笔忘手,便是无心,三昧造化属我矣。这段事人人有分,只因执贤愚巧拙,分为限量,造为己有,认着形器,要常住世,所以我是他非,岂不谬哉!此处醒悔,得孔氏耳顺[5],即我碍膺之物化矣。
注释
[1]大自在法:佛教语。谓进退无碍,心离烦恼。《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后多用指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超凡脱俗。
[2]火喷喷的:形容人欲念升腾。
[3]战兢兢的:形容人处世心生恐惧。
[4]逍遥:道家术语,原指肉身成仙,经蜕变,进入比现有生命形态更高一级的生命形态。本处借指得自在法门。
[5]孔氏耳顺: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本处借指得圆融法门,与人和谐相处。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有静闹可分,终是大梦未醒。”黄檗无念禅师再次说动与静,说梦与醒,足见是修行人的一个大问题。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不能强分动静,心如明月,月出要自然。如果强行分别动静、是非、善恶,往往适得其反,闹个不休,反而是痴人说梦,看似醒转,其实陷入了更大梦魇。白天与黑夜不是瞬间分开,蹭有个黄昏黎明。生死阴阳界线有时是平行线,不用跨越,已经格到一边。闹中取静是良策,静中有动是聪明。以动为静是高手,以静为动是圣人。有动有静是战士,无动无静是无生无灭的佛真身。
禅师开示:大梦未醒时,抽掉他的床板看看如何!丧失了做梦的依托,什么梦都会醒来。
又
来云,日在戈戟场中,横冲直撞,见客如牛头马面,请酒如下油锅,不胜热恼。忆昔有言,醉人不怕虎,自得无知之力。此句说话真可为击烦恼山之钳锤。今观此说,则首尾天渊,前后不相照应矣。若是亲达无知之境[1],了无彼此之相,不属意识[2],不蓄是非,那讨苦乐二边,但循世缘,随机应物而已,又有谁受苦乐,谁耽忻厌耶?大都只作譬喻,说过去了,总未真达无知之旨耳。
僧数十年前闻说有个佛可成,便谓成佛后独超物外,另有神通变化,如意乐事,所以愤鼓妄想,沸起驰求,磨裈擦裤,遍历艰险,忽被几度掀天扑地的恶煞逆境照破,顿使空劫积习,人我高山,是非棘林,无明恶觉,欻然荡尽,始亲见得众生是佛之功德母,佛是众生之慈悲父,了无弃取,方得四楞蹋地[3]倒向众生队里掺炼己躬,未尽之阴气[4],年来才得一星之力欲,共一二铜头铁额汉,鼓扬法化,用了私心,柰何不堪共行,终泯残喘于冰崖而已。
门下英俊不群,惟不忘本,誓趁此大明之下,拔得三两灵裔出来,续远佛灯,感荷感荷。
注释
[1]无知之境:道家术语,原指俗见一空,不被礼法约束。本处借指打掉了知见障,依佛性为人。
[2]不属意识:五蕴空了之后进入离相的真空状态,没有意识,但是本体感加强。
[3]四楞蹋地:四方蹋地。禅语,比喻放下我执。
[4]阴气:即阴魔气。佛性种子被外气包围,沾阴魔为阴气,得佛缘为祥瑞之气。
解读
禅师语录云:“众生是佛之功德母,佛是众生之慈悲父。”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众生与佛是一个互相供养、互相成就的关系,相互储存,不离不弃。打个比方,众生里面生出佛(佛陀曾为人),对于佛来说,众生是母体,是有生养关系的无上功德。同样地,对于众生来说,成佛是其使命,是其最终前途,不成佛的众生将走向不可知的黑暗境地,成佛是唯一前途,佛法广大,佛力无边,佛光普照,佛心慈悲,专门为普度众生而来,好比严父,因此可以说是众生的慈悲父。如果有人要问到底,到底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金刚经》有答案,一切众生的产生方式众多,“卵生”是其一。万物自化,卵中生育众生,包括鸡。答案是蛋生鸡。鸡仿照生命由来,借以延续生命,鸡又生出蛋,进入生生不息的循环。那么空间是众生生出佛,还是佛生出众生?《无量寿经》有答案,一切佛都是众生中产生的,是众生生出佛。这个答案令我们更加自信,明白了佛也是人做的,我们应当奋力修持,自性不失,善地更积善,功德之上更进一功,也必然效法往圣,有自我成就的一天。
禅师开示:佛慈悲,是因为众生本来就有慈悲性。慈悲不是爱,所以能生出爱。慈悲不是怜悯,所有满有怜悯。太阳只是一团能量,逃逸而出的叫做光。他不动不摇,不生不灭,无百万无喜,世上一切都看在他眼中,因他天性回报纯益本,故有慈航普度,牵挂一切众生,给予祝福。
又
来去人命在呼吸间,此语真切,世人都只把做说话,忽略过去了。不是自家经历,几番利害,世情怎么冰冷得来[1]。所云昨日的今朝不见了,早辰的下昼不见了,不是梦醒,焉得亲切。朽[2]谓随说随了,又有谁说谁记?若有可说可记,是分外的事。回头猛醒,赤条条[3]地又有何事?只因今人要明心见性,要识西来大意[4],这总是事[5]。若真无事者,饥来吃饭,困来打眠,应用随缘,不留朕迹,这才是本色道流。又云梦白昔在山中望侍郎不得,到今日侍郎望山中又如何得到,尽行说透了,只恐到己分上又轻放过。前长孺居辽阳,寄我书云,这番归来,幸虚我一榻,以了余年。及至抵家,整日应酬人事,那得闲工夫,干办自己事。来如张江陵视天下为一己,不复思有身家,才得洪流远大,名垂不朽。
今人之用志在恩子荣名,总之私欲心在防患过甚,故两失其全也。今观此老,世所罕有,不审于己躬下安身立命,以居士慧眼观来,可有下落否?又李长者英敏过人,下笔无渗漏,识浪滔天,凡读其书者无不受益,总是依通侠气,不化此真侠骨,见解者所使的样子也。延伯一生,妓妾满室,从朝至暮,无片刻宁静,及至死苦临头,一毫受用不着。这是积凡财欲,被财欲所使的样子也。当急看破,惟不能看破,所以积凡财欲的被财欲所使,抱识见的被识见播弄,不知无事是究竟法。
居士云,先帝甫一月而疏通数十年,废滞又去之太速,他能以一月之间,了数十年弊病。又以一日之间,了人生百岁缠缚大了,当人生灭之场肯久恋耶?这段葛藤,望居士一刀截断,免绊后人。
注释
[1]冰冷得来:醒悟得来。由热闹转清静,因此叫冰冷。
[2]朽:即老朽,禅师谦称。
[3]赤条条:禅语。意思是不染色,不着相。
[4]西来大意:即佛祖本义。佛祖本义是觉悟众生。历代禅宗公案屡见不鲜。
“问何为祖师西来意?”沩山禅师答:“与我将床子来。”赵州禅师答:“庭前柏树子。”看是言不对题,其实都揭示了禅宗“不可说”的宗旨。
[5]这总是事:过分追求反而成问题了。
解读
禅师语录云:“妓妾满室,从朝至暮无片刻宁静,及至死苦临头,一毫享用不着。”黄檗无念禅师打了一个比,开示说:人心不能被欲望牵走,好比好色之人,一屋子都是女人,到临死之际,一个都带不走。好色之人当痛彻地想:她不同我生,她不同我死,只是中间偶尔肉体相接,有何情在?有何缘在?有何恩在?有何义在?别说妓妾,父母命定、明媒正娶的夫妻也是大难来临各自飞,想管也管不了。当初佛陀为太子,如果舍不得他的王妃,就不会有后来的圆满成就。这个比方好,禅师开示:色因缘是苦因缘,吃盐不可能解渴,吞吐铁不可能解饥,满眼是色不可能解馋。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之心让人自己把自己毒死。想,又得不到;到手,又嫌多,又不能消化;唯有毁掉一切然后自毁。欲望是毒药。修行人不是服毒人,是解毒人。最好的解毒办法是不去碰。已经碰了再去解,越解越深。修行人自危其行,不敢放纵自己,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男人忘了自己是男人,女人忘了自己是女人,世上才有真男人,真女人。无欲得足,无色得全。佛性要自坚,不要自毁。
又
得失成败,物之性也。众生不能洞达,一向迷己逐物,不免被五行管定[1]。然而顺则生,逆则杀,生杀循环,何有穷极。大丈夫汉须与世别,若依然逢顺则喜,遇逆便忧,又何与于造次颠沛之旨乎?
如秀才不经岁考,莫辨优劣。官吏不经考察,莫别贤愚。学道人若不经几番拂逆事[2],安能识其的当此正利害卒,尔面前宜着精彩看,果到尽致之地否?还被境物夺得否?且世之稍有识见者,便知得为失本,成是败因,况生平以大事为己任者,岂随得失成败流动乎?
居士昔云,昨日的今朝不见了,早起的晚上不见了,此语透骨彻髓,非亲证一番不能有是妙论,然此火灾非无因突出,既当垒卵之世,居士乃社稷生民所系,上帝[3]以是试刚健。也未须具只眼,莫作等闲忽略过去了,经世出世只在一星间耳。
今日三十,明朝新正,事物循环,无乃首尾相换而已。于一真灵明[4]有何增损?快快抖擞精神,裂开见网,割断情根,放出无碍大光明藏,照破五蕴山头,元来是个淡蒲齑[5]。多买爆竹,广办珍馐[6],过个奇胜新年,岂不美哉。
注释
[1]五行管定:被现世约束。
[2]拂逆事:不如意事;身处逆境。
[3]上帝:上天。汉译佛教讲的上帝是借用汉人本来的词,汉人有上帝概念,佛教没有上帝概念,没有最高神。
[4]真灵明:真实本性。真灵明即真灵,道医术语。即真灵之气。古人谓此存在于广袤的宇宙之中,是具有原始生命机能,能化生万物的精微物质,为万物之本源。《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布气真灵,揔统神元。”
[5]淡蒲齑:禅语。淡味的调料,比喻平常人生。蒲与齑都是调料。
[6]多买爆竹,广办珍馐:禅语。意思是随喜大众。
解读
禅师语录云:“得为失本,成是败因。”黄檗无念禅师开示:得到是推动的根本原因,成功是失败的直接关系。此即“因得成失、因成生败”之意。为什么会“因得成失”?没有得到就没有推动,今天的得到意味着明天的推动。出现是消失的预兆,生命是死亡的预表。修行人看到这种现象耸然一惧,决心寻找生命之解脱,因他跳出轮回,又可称不死之生命,是真生,不是幻生。佛陀为太子时,日日见生老病死上演,触目惊心,因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佛陀是不幸的,众生灭后我才生。佛陀又是幸运的,我生之后众得一成佛。不再有生老病死,不为得到什么而生,也就不为失去什么而死。不再追求眼前的成功,也就不会有身后的失败。在环环相扣的报应中,忽然源头撒手,那条崩得梆紧的链条就自己松下来了。解脱不是挣扎,而是从源头解套。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用绳子把绳子捆起来,用锁把锁锁起来。让一切作茧自缚者绕圈圈,解脱者不再看一地鸡毛,当奋勇前行。
复王司空墨池
昨从梅开府处,闻尊台清净无为,不被五欲八风[1]所吹,乃是灵山付嘱[2],愿力下生。现宰官身,寡欲自居五浊世[3]中,万无一矣。再有何法可说,又有何可印证?
众生迷己逐物,背觉合尘,分外贪求,更设王法。以平等心[4]不许分外。各得安乐,故名正法。只因日久成弊,不知寡欲,是道各逞私心,以公取私,以强欺弱,便生多事。四海九边,原自清净,无辜欺取私财,惹起干戈,伤害天理。风雨不时,黎民困苦。我佛又设缁衣,弃欲割爱,隐处岩穴,作人标榜。不料日久狂澜炽起,一伙瞎秃[5]捏目生花,拈捶竖拂,拟古代颂,名之曰禅曰道,良可太息。
古云,因禅至病者多有,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侧耳、点头、为禅;病在口舌者,以颠言、倒语、胡喝、乱喝为禅;病在手足者,以进前、退后、指东、划西为禅;病在心腹者,以穷玄、究妙、超情、离见为禅;据是而论,无非是病。惟本色宗匠,明察几微,目击而知其会不会,入门而辨其到不到,然后用一锥一拶,脱其廉纤,攻其搭滞,验其真假,定其虚实,而不守一。方便昧乎变通,俾终蹈于安乐,无事之境既到,此境又何印证[6]之有?若谓实有印证,失却本来清净矣。
幸者,居十门中间出英豪,乘夙愿力,赤沥无染,借王道而兴佛道,则吾宗量不息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