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4500000008

第8章 放下执着心,得轻松之福报(3)

南泉禅师答曰:“得。”

陆亘又问:“莫不得不?”

南泉答曰:“不得。”

贪欲是一种毒药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僧人问道:“小和尚,你为何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两位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惊奇地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了再运回去。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将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有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菜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久后,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然后,留守的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忽然想起僧人讲的话:黄金会吃人,可惜后悔已经晚了。

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

古人说:“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欲望过多时,如不加以制止,便成了贪婪,贪婪在没有满足时,很想满足,一旦满足后,胃口就越大,过分贪心的人可能每日都生活在费尽心机算计别人,有好多的人甚至会不择手段走向极端。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人贪婪的形象: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低;

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

感悟

佛说,贪婪常常会使人葬送自己。贪婪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想要拥有,而贪婪的人最终也将会一无所获。“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人入“贪”,就会被其毒害。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要过分贪婪。

佛陀格言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有一位施主给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一块面包。当那个孩子要离开的时候,被一个同样衣衫褴褛的孩子推倒在地上。两个人厮打起来,后一个孩子把头一个孩子的耳朵咬住,而且还把咬下的一小块血淋淋的东西吐在地上。前一个孩子当然也不甘示弱,死死地揪着对手的头发。分开后,俩人还是把目光放在面包上,就这样,面包在两个孩子的衣兜里进进出出,体积也越来越小了。当头破血流的双方终于筋疲力尽,无力继续厮打下去而罢手的时候,那片面包——俩人为之而战的面包,已经散落成碎末。

我们也许不忍想象两个孩子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抢夺面包的情景。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咬住另一个孩子的耳朵,并把咬下的一小块肉吐在地上时,那残忍又恶心的场面。而令我们更不敢相信的是,这两孩子竟然是亲兄弟。

为什么兄弟两人谁也不愿意把面包分一半给对方?是因为自私,因为自私占据了两个孩子的心。也因为自私,最后两个孩子谁也没有得到面包,而且还被彼此打得一身伤,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如果两个孩子愿意分享那一块面包,那面包就不会散落成碎末,化为尘土。如果他们不自私,两人也不会打起来,而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他们不自私,那么一定会是另一种结局……

自私往往会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自私呢?自私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首先表现在不讲公德,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紧,看得重,不管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其次,就是嫉妒心理,当周围人的本事比自己强时,或取得了好成绩时,他都会感到难受而老想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他强的人;另外,心中狭隘、斤斤计较、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也是自私的表现。

心理学的专家们对战胜自私的心理,提出了如下方法:

1.内省法

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现象,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和问题,从而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为

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自己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一旦产生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即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感悟

自私是一把剑,一把锋利的剑,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你自己。人与人之间不能好好的相处,往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隔着自私,使人们的心中产生了距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自己多一份慷慨,多一点分享,多一点分担,这样才能少一点自私,少一份痛苦。

佛家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的原本只有一种,但分量很大。印度人计算篇幅的大小,是以偈颂为单位,说一偈或一颂是同样的意思,都以四句为一单位。不论是偈颂、长行或秘咒,也以四句为一单位;一单位里,字数并不相等。《华严经》总共有十万颂,也就是四十万句,可见其分量之大。分量多就容易散失,所以《华严经》传入中国时,就是一个残缺本。

首次传入是在晋朝,只有三万六千颂,是十万颂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都遗失了。将三万六千颂翻译成华文,总共有六十卷,称为《晋经》,也称为《六十华严》。现在还有流通,但是读的人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证圣年间(695年),即武则天执政时,由实叉难陀大师从西域带来,比上次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共翻译出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

第三次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印度有个小国,对中国进贡。礼品里有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经文完整无缺,非常珍贵。由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译成华文,总共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惟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完整的。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竟把手只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无论鞋多么昂贵,剩下的一只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拣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不由得令人顿生敬意,也发人深思。

拥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应该学会习惯于失去,并善于从失去中有所得。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不起,放不下,叫负担。

然而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喜欢得,不喜欢失,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的你此时或许失去了一份绚丽的爱情,或许失去了一次升职的机会,或许丢失了一份钱财,或许搞砸了一份生意,或许……但再伤心、再难过,都是毫无意义的。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可见,只要正视人生必要的丧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呢?

对待得失,我们的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你得到了你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你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你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会被你发现罢了。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坦然地面对得失,就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当你得到的时候,请加倍珍惜;当你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懊恼。其实,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相反,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就看你用什么心态面对了。

从前有一个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阴天下雨,她就发愁,“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动了!”然而等到晴天出太阳,她又发愁:“太糟了!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

于是,她愁眉不展,担惊受怕,每天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也受到了影响,心情很不好,生意自然就更不好。

有一天,一位智者对她说:“你不如换个心境想问题。下雨时,就想,‘太好了,我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里就想,‘太好了,我大儿子的盐就可以卖出去了!’”她听后,真得按照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变好了。无论天气如何,她都很高兴,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

虽然每个儿子生意并没有变,天气还是老样子,雨还会下,天照样晴,但她的心情变了,世界就大不一样。

面对得失,我们也需要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一种心态来积极乐观地面对,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

感悟

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有得必有失。因此,我们需要放下得失之心,在失去的时候,不必怨恨绝望;在得到的时候,也无须得意忘形。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得失,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佛陀格言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同类推荐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你遇到挫折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重新振作起来?
  • 傲娇农女训夫日常

    傲娇农女训夫日常

    卧病再床的娘亲!瘦骨如柴的小弟!极品家人!这都是不事儿。无缘无故多了一个是高是矮、是圆是扁、是丑是美都不知道的夫君。这事儿就大了。不嫁吧!就只有等死。嫁吧!心里又有些不爽,她一个堂堂现代人一朝穿越了居然被人安排婚姻,这事怎么想心里都不爽。不过,换个思维想想自己其实也算是赚到了。不仅一朝成了高手中的高手,还有良田空间,嚣张灵宠作伴。咳咳!最最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未来夫君居然正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____
  • 冷血雷神

    冷血雷神

    2012,世界真的会毁灭吗?是毁灭还是侵略?如果地球毁灭,人类能否幸存?如果人类幸存,如何生存下去?申磊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孤身行走于异世,仗剑傲立于苍穹。上古五大神器,人间三大法宝,为了复仇,我要定了。灭世星魔,绝世战神,为了复仇,我灭定了。杀人便可升级,无视瓶颈。我,就是雷神,冷血雷神,逆天雷神……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昆虫记(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昆虫记(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本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自然与生命的宏伟诗篇。因此,《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 死亡三叹

    死亡三叹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吴越争锋

    吴越争锋

    公元前497年,越国老王允常驾薨,勾践登基。次年阖闾南征伐越,范蠡用“敢死队”以少胜多,打败吴军。阖闾在败退路上死于脚伤,遂其长孙夫差登基。夫差为报国仇,于三年后重燃战火。伍子胥和孙武用五行八卦阵法杀死越国大将,将越王君臣逼上会稽山。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伍子胥的次子伍辛被自己的胞兄杀死……
  •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他是莫氏集团继承人,奉行不婚只爱潇洒一生。她是人见人爱、撒谎不眨眼的谎话精。当她误闯了男厕,遇上了他。他不想结婚,她更不想结婚。他遇上了怎样的奇葩?当不婚主义者,化身结婚狂,她和她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洪常青、阿庆嫂、李侠、严伟才、高老忠、赵虎、张嘎等等著名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早已为人所熟知。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创造的。那么,这些英雄人物的原型又是谁呢?他们当年是怎样战斗的?至今尚存的原型人物(也是英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是为大家所关心的。《寻找英雄》作者,经过长期。深入的采访,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极大的热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还附有实地拍摄的原型照片,让读者一睹英雄的风采,从中获得裨益和启迪。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