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800000017

第17章 “千古之绝作”

第十六章“千古之绝作”:《史记》

一部煌煌巨著的诞生,是极其艰难的。司马迁以十多年的时间,风尘仆仆,游历名山大川,

调查古迹遗事,扩充历史知识,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38岁任太史令后,又广览皇宫图书秘

藏,正当他潜心著述历史名著《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从天而降。天汉二年(公元前99)

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不料却触

怒了汉武帝,因之投入监狱,备受折磨,又被处以腐刑。身受“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的奇

耻大辱,司马迁隐忍负重,呕心沥血,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5265万字的不朽巨著《史

记》,而他的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就同他的巨著一起,光耀史册,千古传颂。

《史记》一书,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

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分十二本纪(历代帝王政迹),三十世家(侯国存亡史),七十

列传(人物传记),十表(大事年表),八书(政治经济制度),共一百三十卷。通过这样五种不

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宏伟巨著。

“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

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事”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

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

人物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及儒林、酷吏、游侠、

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史记》中还记载了朝鲜、大宛、乌孙、康居、奄

蔡、大月氏、安息、匈奴的历史,这些记载是研究亚洲这些地区和国家初期历史极其重要的

材料。

《史记》的历史会通精神不仅表现在史马迁对历史材料的驾驭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还表现

于他

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司马迁十分注意从历史内部的因果联系入手

,构建起一个富于历史整体感的史学体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

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史记》的纪传体例为成功地创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基本的保证。首先,《史记》的纪传以

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这样的体例,使它不仅要宏观地叙述历史大事的变迁,也

要微观地描述具体人物的历史活动和个人命运;不仅要注意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显示出

来的规律性,也要注意个人的经历、身份、气质、教养、行为方式对历史事件乃至个人命运

的影响。其次,《史记》又首创人物合传与类传。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级、某一阶层

、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更表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

的共性与个性,已有充分的重视。此外,由于平行的人物,各传在记叙同一事件时,极易交

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常以“事在某传”避免行文的累赘,这就是人所称

道的“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是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分散在数篇中,参差互见,详略不

同,彼此补充。又由于司马迁对历史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理性批判和鲜明的情感倾向,他对于

所记之人、所叙之事,很注重情节、细节乃至人物语言的精心裁剪和巧妙安排,因而《史记

》的文章中心突出、法度井然,又得疏密、繁简、虚实、正侧、断续之妙,一些情节,甚至

颇富于戏剧的冲突。此外,司马迁在遵循求实原则的同时,又并不排斥对某些情节、细节及

人物语言的补充。这些补充的成分对事件或人物来说,大都具有必然性与或然性,故无损于

历史的真实。史学家的实录精神与文学家的艺术想象,史学的科学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在《

史记》之中,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统一。

强烈的抒情性,是《史记》成为文学名著的又一重要因素。出于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对历史

的深刻反思,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论赞体,而且常于叙事之中,锲入自己的主观论断。

此外,司马迁发愤著书,字里行间,寄托有他个人遭遇在内的人生体验,因而《史记》的理

性批判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之时,亦不免移入作者的爱憎好恶。最典型的莫如

《伯夷列传》。《伯夷列传》叙事少而慨叹多,其云“天道”可疑,实言“人道”不公;其

为古人伤怀,实为今人抒愤。因而这样的文章,既是古人的纪传,又是咏史的小品。

《史记》的语言风格,寓多样于统一。时而激扬顿挫,时而委婉曲折。尤其是某些篇章,因

情志所在,或恨或爱,皆极尽描写之能事。当然,司马迁记叙不同时代的史事,也因所据史

料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史家绝唱历史长城

《史记》既是一部纪传史,又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

《史记》的部分篇章已译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记》成为古今中

外一部不朽的杰作。

《史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书中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与诸

侯并列为“世家”,肯定了陈胜起义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朽功绩。《史记》还记载了那些为正

史官书所不收的下层人物,如为以武犯禁的朱家、剧孟、郭解立《游侠列传》,为匹夫犯上

的曹沫、专诸、聂政、荆轲立《刺客列传》,为长安卜者立《日者列传》等。书中还注意到

外国历史和中国的关系,写有匈奴、大宛、乌孙、安息、朝鲜、南越等列传,给后来史书开

创了外国志的先例。全书处处透露出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尔不群的见识。

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史记》和希腊史

学名著相比较,它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

地位的重视。而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的著作,往往只集中到战争上面,或重视政

治军事。即使最著名的希腊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经济生活

的问题。我国正史中多数有《食货志》,政书中的《通典》、《通考》,都以食货部分列为

全书的首部,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史料,这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司马迁创

立的。

自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之后,这种体例被历代史家所沿用,总体不变,只是例目有所增减,

或例目的名称稍有不同而已。这样,纪传体例便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史学体例之一。郑樵在

其《通志》中称赞《史记》的影响时指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史记》的问世和纪传体的创造,强烈地影响着我国古典文学著作的主体——正史的编纂,

并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史记》被今人誉为“历史的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同类推荐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本书讲述了公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
  • 谁“害”了北大学生

    谁“害”了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传统中所弥漫的气息,表现在毕业生身上,却与社会现实存在某种冲突。问题出在哪里?是谁“害”得他们与社会现实不合拍?又是谁“害”得他们饱受种种非议?是北大学生自己?是北大学校?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整体发展效应的结果与悲剧?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极品小太监hold住:美人来自何方

    极品小太监hold住:美人来自何方

    腹黑YD的皇上说:朕可以让你成为大明朝第一宠妃。多变诡异的九千岁说:我可以为你举兵围皇城,将来你就是皇后。俊逸不凡的锦衣卫统领说:什么大明朝江山,生生死死与我无关,统统及不上你的安危。风流倜傥的御剑门堂主说:跟了我,你就是当今的武林盟主……一个倾国倾城的第一美人变身假太监再度倾城倾国,一段前世今生的姻缘轮回,爱恨情仇,恩怨纠葛跨越时空再续前缘……看极品小太监如何将你们hold住吧!
  • 相府嫡女重生记

    相府嫡女重生记

    ,普通的中医院大夫李丽,临时想给男友一个惊喜,却有惊无喜,发现男友劈腿后精神恍惚遭遇车祸,灵魂穿越到了类似于大唐的时空,丞相府已出嫁皇室三王爷的嫡王妃高芙蓉,李丽穿来接收的却是在被陷害因善妒王爷侧妃顾思宁肚里的孩子使之流产,面临的是王爷几次要无情的休离芙蓉,高芙蓉本身胆小怕事,让人冤枉致死,李丽接收了高芙蓉的所有记忆与委屈,作为现代女性真是忍无可忍,既然上天让她代高芙蓉活下去,那她就有仇报,有冤伸冤。精彩生活随之而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销售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销售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郑一群创作的《销售精英是这样炼成的》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销售精英,从培养积极的销售心态、销售中懂得主动出击、坦然面对客户、包容与接纳客户、坚持不懈才能赢得销售、合理使用销售攻心术、巧妙应用销售技巧、与客户快速达成成交、将服务延伸到销售全程等九个方面,以案例加分析的形式对销售过程中怎样把握和驾驭顾客的心理直至让自己成为销售精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从而帮助销售员更深刻地理解销售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一些被无数人证明行之有效的销售技巧和方法,力图帮助销售员在每一次销售过程中都能轻松成交,轻松提升销售业绩,进而步入销售精英的行列。
  • 赵德芳贤王之路

    赵德芳贤王之路

    烛影之下慈爱的父皇离世,母后形同幽禁,王叔贬官软禁,兄长自刎而亡,赵德芳与狄妃如何走过皇权虎视下的腥风血雨?身体的伤痛怎比内心难以弥合的悲哀,本书将带给你最不一样的大宋贤王,这里有最真挚的爱情、难舍的友情、逗趣的典故,也有刻骨的伤痛、悲情的人伦……以宋初三朝历史讲述赵德芳不平凡的一生,这本小说中有大家熟悉的人物:多才哀伤的后主李煜、凄美悲惨的小周后、是非难判的功臣潘美、无惧敌寇的忠将杨延朗、善谏贤能的寇准、勇武直率的呼延赞,他们各自的经历令人悲喜交加,更充满无奈和叹息……
  • 腹黑恶少我投降

    腹黑恶少我投降

    “捕妻令:木水灵,限你三个小时,乖乖回到我的身边!”各个机场屏幕、各国家报纸报道着追妻令,她瞬间成了名人,“该死!你到底想怎样?”他嘴角扬起一个邪恶的微笑,伸手搂过她,在她耳边轻吐,“卖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