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02

第2章 不废江河万古流——兼论东方文化的大思维(2)

一、世界及我为常耶?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后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异神异耶?

释迦答:“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譬如人问?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孔子则回答得更干脆:“不知生焉知死。”

“东方文化”堵死了一切玄学之门,也堵死了一切宗教神秘之门,也否定了超自然的造物主。

我们十分欣赏南老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对宗教神秘主义的否定。

翻开一部《楞严经》,七次征心,八还辨见,实是把一个“知”字说透了。 西方古典文论绝无此精美的篇章。

孔子的表达简短得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是知,承认“不知”,也是一种“知”。任何“知”不仅以“不知”为前提,而且其中都包含无量的“不知”。任何“不知”,首先是由于有“知”, 绝然无知,不可说“知”,也无法说“不知”。“知”与“不知”高度统一的“知”,才是真知。

大德至善的“宇宙—生命”系统,时而涟漪荡荡,时而浪花四起。这里浊浪排空,那里莺歌燕舞,美、丑、善、恶、真、假、祸、福……到底是什么?左浪推右浪,前浪阻后浪,从来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平行四边形合力结构,一个组合接一个组合。

佛家将他称之为“帝网珠”。运动着、变化着、普遍联系的“帝网珠”。

在这样的文化中,想为宗教神秘主义找到一个立脚之地,实在太难了。

《道德经》几乎是竭尽全力描写这个“帝网珠”活剧的千姿百态。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未必没有道理,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力与力交接的永不停息的活剧。

这便是东方文化的大思维。

这个大思维永不拒绝一切现代,因为现代是你拒绝不了的。

这个大思维,永不迷恋一切过去,因为过去你也迷恋不了。

这个大思维,永远乐观瞻视未来,因为“宇宙—生命”系统失不去什么。

这个大思维,不给造物主以地位。

这个大思维,不给垄断者以地位。

这个大思维只崇拜“宇宙—生命”系统本体自身的“本愿”。“本愿”也无愿,只是历史的“矢星”。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大思维与什么文化有抵触,容纳不了什么。

东方文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是不是我们自己走入了“误区”?

我也奉劝一切唯物主义者,东方文化不是你的异类,可能比你更彻底。

东方文化永远给“不知”留有地位。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非是相信鬼神的实有性,而是给“不知”留了一个地位,对于“不知”冠一个“鬼神”的名字,有何不可?“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说明了孔子忠于自己的学说。“怪力乱神”这些词既然传之甚远,不必贸然否定,但他是“未知”,更不可肯定,暂且存疑也没有什么坏处。

如果多读几遍《道德经》、《庄子》,你会发现“鬼”“神”之类的概念的人间意义。

佛学就复杂得多了。

早在佛学产生之前,中国文化已经从原始神秘的巫术宗教文化中走了出来。中国人用“仁”、“义”、“礼”这些人间概念来论天说地,就是一个明证。孔子的“仁”作为一个范畴,是直指“宇宙—生命”大系统本体的,当然也包含人本身的道德。在孔子那里,“宇宙—生命”系统与个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不可分的,不过是在表述时有时偏于本体,有时偏于个体。读《论语》等作品时,要细细辨认。朱熹把二者绝对同一,把“仁”“义”之类作为人必须遵循的道德,是孔子学说的庸俗化。若人真有什么需要永恒遵守的东西,天就不是“仁”,而是“不仁”了。 孔子绝不犯这种诬天的错误。

释迦诞生的时代,印度婆罗门教达到了鼎盛期,当时的印度没有其他文化,也没有其他文化符号。释迦牟尼不能不完全利用当时现行的文化符号,包括表述方法。今人读佛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是会出现误会的。

也和孔子一样,释迦也给“不知”留下了更广阔的地位。

在释迦那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太宽泛了,根本不单指人、动植物、鬼、神、佛、菩萨……可以说一切存在方式,在释迦牟尼那里都是生命存在方式。 《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实是包括了一切宇宙的存在方式,这一切方式是宇宙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孔子、老子大致一样, “宇宙”、“生命”这两个概念在东方文化中是不能分家的,说宇宙时,便是在说生命;说生命时就是在说宇宙。南老在解释这一段文字时,把小乘佛教练功夫的“四禅八定”引进去了,在南老的眼中,释迦这段文字,无处不是指的“功夫”境界而言,这便差之千里了。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非人也非神,准确地说只是体之用。佛经中的大量佛、菩萨、天人……大半是“体”之用。如果是中国古人写佛经,用当时中国文化的概念,当是“仁”、“义”、“礼”、“智”、“信”之类。在佛经中,说是某某来会,有的说的是真人,有的则是用名号提示该经内涵外延的意义的。

举一个较易说明的例子,佛教有“七古佛”之说,丁福保指责禅宗的七古佛名号、偈语是伪造的,他也列了七位古佛,似乎他列的是实有之佛。其实,禅宗的发挥是正确的。七古佛的名号及偈语实指的是在释迦成就之前,即建立佛学前,“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必有七步发展过程,不然“宇宙—生命”系统不会发展到产生释迦这样的人物。至于七位古佛是文明的进步层次,还是实有其人修炼成了佛?这在佛学中没有重要差别。

也许是由于古典作家给“不知”留下了地位,后世的儒、道、释三家一直没有能彻底与宗教神秘主义一刀两断,有的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是人所共知的。禅宗中许多大佬一直企图令佛教从神秘主义中走出来,但从今天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奇怪的是儒家,晚期也出现了“儒教”的提法,这怕是大儒们太羡慕和尚道士在民间的地位了。民国以来,“儒教”的呼声日高,怕是想以孔子为旗帜组成一个政治派别吧!

目前,儒、道、释三家的现实状态,不是笔者议论的重点,但凡是一个明眼人是会作出清楚的判断的。

如果想概括一下,我以为可利用“三神化”这个概念,说明“东方文化”的现状。

一曰:宗教神学化。这在儒家的早期,董仲舒是个典型,他把孔子的“天命说”完全神化了。正如上文所说,孔子为了给“不知”以地位,对鬼神存疑,而董仲舒又借天人感应说,把神鬼偷运进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天人感应”说如果是从“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的因缘运动入手,说明人心对本体的感应作用,正好破除神秘主义,对于刚从原始宗教神秘中走出来的人类,应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但董仲舒把“天”说成了完全决定的东西,人莫过是刍狗,这就大谬不然了。“天人感应说”实在是割裂了天人一体关系的神学目的论。

类似这样的,将“东方文化”神学化的东西还很多,利用《易》作文章的最多。宋儒的世界模式图,也迹近神学目的论。

在佛教中这个问题便更严重了。

“净土”学说是佛学区别于儒、道的重要学说,也可以说是佛学中最深刻的东西,可到近现代又成了什么呢?

当代一些人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句,是这么说的:“过十万亿佛土”即“飞过十万亿个银河系,那里有一个世界( 星球或其他的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一个佛,叫‘阿弥陀’,现正在说法。 "只要人们每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

这与基督教的“天堂”说何异?多的只是借用“银河系”这样的现代科学名词装潢了一下门面。

南老当然不同意这样的提法,他老人家对所谓“持名念佛”有新解,说是要引入“止住”概念,从而使念佛进入“定境”。南老是大家,修行上有成就,我辈不敢妄加议论。但用“止住”,念到“一心不乱”,忘了自己、忘了身体、忘了一切境况……与佛学的“净土”学说真是相应吗?不管如何说,南老的说法比上述我们引的一些大法师的观点是要强得多,起码南老不太同意把阿弥陀佛理解为彼岸之佛,这对破除神秘主义是有好处的。南老大半是想把净土说引出神学化的迷宫。

“过十万亿佛土”的本解应是“超越无量众生心”,佛土者,众生心也。“十万亿”表无量。“过”者,“超越”。即是说在一切众生思虑不到的“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事实上是“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未来发展的理想境界。“西方”者终极之义也,并非真是说地球以西。早在唐代,慧能大师就破过这个疑。“净土说”还是佛学的“就地还家”说,还是从属于佛家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理论的。如果真如那些大师们解释的“净土观”,那我们上边提到的释迦本人确立的“十四不正问”原则就不对了。人死后,肉体留在了地球,那是什么东西到了西方?是灵魂吗?佛家断然否定灵魂说,释迦拒绝回答死后为何的问题。既然不承认灵魂实有,那阿弥陀佛接走了我们什么?这个东西的重量、质量如何?阿弥陀佛怎样飞越十万亿银河系?

佛学的正确观念在这里成了神话了。

本文不可能详解“净土说”,但佛学不会编造如此神话。东方文化与神秘主义无缘。

二曰:神圣道德化。最典型的是朱熹的“理学”。

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孔子学说的庸俗化。正如前文所说,孔子的主要出发点是“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即孔子所说的“天”的本性是“仁”是至德。至德之用,则为“义”、“智”、“礼”。后人多加了一个“信”。上天的“仁”中包含了“义、智、礼”诸用,对于受益者来说,应该尽可能接近这种“天德”,但不可能完全达到,也不用强制达到。因为“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求“和”不是求“同”。“礼”在形而上层次上说就是和谐、合和、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克”的本义包含朱熹所说的“克制”义,但主要不是“克制”,而是“完成”、“完善”义。“复礼”者,即与社会归复于“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充分完成自我,又与社会保持和谐。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也承认别人实现自我的权利,这一切对于“天”来说,就是“天”的至德——“仁”。天的“仁”,正是承认一切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但不是消极的,“君子”——明了道的人,知天命的人,要积极向天之至德靠拢。我们以为这应是孔子的本意。这个本意与“道”、“佛”两家是基本相通的,构成东方文化的根本骨架。我们称东方文化为大思维,就在于东方文化三家的基本学说,都是从“天”、“道”、“佛”的法身本体来说话的。

后人不明白这一点,希望把本属于法身本体即“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德行强加给个体生命的人,这样就把一切都颠倒了。理学的根本失误就在这里。“宇宙—生命”本有的至德, 都被朱熹们曲解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律令。 这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荒唐论调。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热门推荐
  • 残王的冷妃

    残王的冷妃

    无情的人一旦有情,那情会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复方穿心莲

    复方穿心莲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腹黑少爷卖萌控

    腹黑少爷卖萌控

    顾晨曦被人不小心推入水中,碰巧“见义勇为”救了溺水的“洛氏集团”大少爷洛司辰。从此这位大少爷开始装疯卖傻死赖在她家,并且没有下限得卖萌倒贴吃豆腐。当一位有钱少爷无耻得赖在你的身边,钱包里大把的钞票任你花,不仅豆腐任你吃,还花钱被你吃豆腐时你会不会得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妃

    佛妃

    大齐历宣武三年他位及至尊,稳坐龙椅,手掌生死大权;她净身出户,独坐庙宇,常伴青灯古佛。他是九五至尊,她是佛家子弟……他们本是夫妻,却相煎何急。当仰望他身边众美云集之时,她唯有轻叹一句偈语,蓦然转身,依旧一身素衣行乞。片段一:“本王未曾休你!你竟敢再嫁!”他一双眼眸喷出怒火。“王爷莫要赖账才是……”她一脸沉静,低头抿唇,躲过那一抹心虚。“你今日嫁谁,本王就杀了谁!”他几乎气绝,只是放她回家,哪里会想到她居然大胆地再嫁!“下堂之妇,何劳王爷如此动怒……”她有些急切,不能因她连累无辜,更何况,他是秘密入京,怎可暴露身份……却不料,一张樱唇尽数落入他的口中,他似泄愤一般,咬破了她的唇……“本王看你如何出嫁!”他得意,她无奈……片段二:她跪在大殿中央,他端坐龙椅之上。她仰头而望,嘴角淡然地笑意透满着凄凉,而他却始终注视着右手边的女子,那么温柔。她叹息了一声,曾经那如火般能融化世间的目光是属于她的,只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罢了。“既然薛妃娘娘去意已决,那本宫也不便强留……皇上的意思呢?”端坐凤位的女子眉宇轻蹙,显得有些不安。楚奕譞只是淡扫了一眼跪着的薛如意,冷声道:“随她吧。”薛如意匍匐了整个身子,强压着话语中的颤音:“谢主隆恩……”于是,一头青丝齐肩而断,三千烦恼随缘不归,佛衣加身,她头也不回地离开大殿,没有再看到身后龙椅上的男人突然攥紧胸口的衣衫痉挛的模样……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受伤女孩成长的故事~其实最残忍的报复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漠不关心……挂链接啦~~友情支持!无色血:《一等鸨母》
  • 地软

    地软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龙武华夏

    龙武华夏

    话说明世宗嘉靖皇帝统治期间,日寇席卷中原,使得中土之地生灵涂炭,而嘉靖皇帝却始终沉溺在温室之中,而在边关的戚继光却率领着自己的戚家军与日寇血战,成为了当时史上抗倭第一大英雄。然而日寇席卷中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戚继光还很小的时候,中原大地上的江湖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是在一个让人感到飘飘欲仙的地方,这里被人们称之为世外桃源。
  • 学霸,不要逃

    学霸,不要逃

    你是大神,你冷酷,我化身为小太阳.总有一天扑倒你.大家都知道刘悠悠一直迷恋化学系大神沈涛,很多人都知道.当然姜以温也知道。
  • 今天是星期日

    今天是星期日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伤感的散文精选(散文书系)

    伤感的散文精选(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