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17

第17章 大乘正宗分(1)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已经多次说过,即便从语文的角度让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来讲解,第三品也应该是《金刚经》的核心段落,前两品充其量不过是“序分”。南怀瑾先生只是为了让《金刚经》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才在第二品大作文章,南先生如果不是以佛学大师面目出现,大概随便哪一位文化人,也会看出他解第二品的牵强附会。佛学一旦成为宗教活动的内容,不由得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似乎一般的语文知识不能用来解释经文,解释经文只能是某些人的专利,他们可以违背人们的语文常识,把经文反过来倒过去地随意说上一大通。非把所讲的人说得“云山雾罩”,才算心满意足。南老解《金刚经》虽然没有太多的违背常识的东西,比之其他一些人的讲解要好得多,但也存在这方面的毛病。在教内有比此更甚者,一般只能背诵,决不敢讲解,一旦讲解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任何人都可以来制止、斥责你。这种学风,是佛教沦落成今天这个样子的重要原因。佛教严格讲就不是一个宗教,释迦时代有的只是精舍,这些精舍来去自由,主要是释迦讲学的场所,很类似中国古代的书院。从《坛经》的传本看,六祖的曹溪庙也当是一个书院式的精舍。马祖等大禅师的庙中会不会如今日这样早晚礼拜、烧香不止呢?百丈禅师的庙也不过是一个半农半读的书院。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佛学俨然成了一个内部等级森严的宗教的支撑点。正是由于佛学学者逐渐宗教化,所以庙的书院性质逐渐消失,学术空气荡然无存。仅存的《五灯会元》可以令我们想见,当年庙院中浓郁的学术探讨之风,人与人之间是谆谆善诱的教导、劝诲、接引。也不知是为什么,如今《五灯会元》给后代留下的全是一团神秘之气。论述禅宗的人都认为禅宗是反形式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的毛病是明显的,但也没有发展到非出现一种绝对的反逻辑非理性的思维不可。事实上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二者是同时共存的,谁也把他们分不开。而现当代人解禅,几乎全成梦呓,像南老那么明快的很少。但是南老在解《金刚经》第二品时给我们提示的“禅”仍然没有超出心理游戏的水平。为什么人们开悟非得是疑团起而未起那种状态?那种状态哪一刻不是因缘假合的幻相?二者从佛学的角度说实在没有丝毫不同,都是缘起而性空。我以为任何一个稍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不盲目崇拜的人,都会发现南怀瑾先生解第二品时的牵强,都会发现第三品才是《金刚经》的核心。就是南先生本人如果不沾沾自喜于自己挖掘经文中的“禅意”,也会同意我们的说法。

一句话,学风不正已是佛学界的痼疾,神秘释迦,神秘佛经,神秘祖师,神秘大德,神秘开悟,阻碍了一切可以直通真理的大道。

在我们看来,第三品是《金刚经》的金刚眼,也是佛学的金刚眼,也是佛法、佛教的金刚眼。为了使大家明白这一点,我们还是先随着南怀瑾先生的思路走。

第三品中最最重要的概念是“灭度”、“无余涅”两点,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意思。现在我们看一下南老对这个概念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是《金刚经》的关键。

南先生,您在说什么?

南老是大师,佛学水平、儒学水平、道学水平都是大师级的,这几乎是许多人所公认的。其中国语文的水平怕也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反复翻阅了南老关于第三品的上万字解释,始终找不到南老对“灭度”“无余涅”的准确解释,远不如他解释“善护念”这个概念时所下的功夫。我们抄几段:

“清福最难。由此看来,涅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从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是个境界,就是涅经提出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远是不生不灭,就是心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

算了,不往下抄了。关于“常乐我净”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佛学小辞典中查到。

这一段话的语病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但是……”这个复句,前后意思并无关联。虽然对南老出现这样语病,我们表示遗憾,但为了不干扰主要问题的讨论,我们不去纠缠它。

南老关于“灭度”“无余涅”的解释,在上录的文字中有两个含义:

第一,“包括享清福”;

第二,“涅是个境界”,而且是要“你去找”的境界;

让我们先看一下南老对“清福”的解释吧:

一位拜天者感动了天神,天神问他有何求,此君答道:“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得大,财发得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南老,你所谓的“清福”,实在不是什么上界神仙的东西,莫过是最普通最平常的中国农民的人生理想罢了。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小农的田园经济村社文化的中国农民,他们的人生理想都是这样的,事实上不少中国农民是享过这种清福的。如果人们都去追求这种“清福”,社会会永远停止不前,永远是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小农的这种人生理想导致了中国第三期文化发展停滞了千年,也导致了近代中国一直大大落后于西方。南老,作为中国人,你还希望中国近百年的悲剧重演吗?

我们是说的佛学,还是远离一点政治吧!我只想问南老一句,享清福,或者想享清福的人,破了“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吗?能“灭度”一切众生之类吗?

我曾经说过南怀瑾先生的“禅”是儒道互补禅,不过这“道”,这“儒”都是后期变了态的“道”、“儒”,被中国小农的村社文化“异化”了的“儒”、“道”,并不是真正的孔孟“儒”、老庄“道”。南先生把“清福”包括在佛家“涅”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依佛家的观念,清福也好,洪福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皆是缘起性空,不存在谁是符合真理的谁是不符合真理的,以及谁对谁错的区别。“清福”、“洪福”也不是哪一个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因缘所致。

“清福”与佛家的“常乐我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南老引了谭生的一首诗,并说这首诗有禅宗境界,谭诗说:

线作长江扇作天,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这是不是真有“禅宗”味的诗,我们不去探讨,依我看离六祖的开悟偈有十万八千里,不过是一个道家客的自鸣得意而已。即便如此,与南老大分“清福”、“洪福”的观念也是大相径庭的。“清福”在“谭生拄杖前”,“洪福”也在“谭生拄杖前”,何区别之有?为什么洪福就不是“涅”?“清福”就包括在“涅”之中?还是我那句话,南先生尚还没有脱离他的神仙境界,这只能是说道教的神仙思维与佛家思维有类似的地方,但从根本上讲,双方是差异很大的。佛家连罗汉的涅都否定了,哪里还会把神仙境界当一回事呢?

南先生公开说佛家是“唯心主义”, 这种提法在哲学上是个笑话。 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自有自己明确的界定,根本不能套用到东方哲学中来。在中国哲学的幼稚阶段,人们可以作这样的比附,到了如今大半都明白,在东方文化中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是不允许分家的,一旦分家就不再是东方哲学。南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会,主要是错解了“自性”、“心”这些概念,对于佛家“唯说一心”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佛家所说的妙明真心与人的意识不是一,也不是二啊!在理论上,南老可以比我们讲得更好,但是具体用起来,落实到实践中,南老明显是还没有彻底明白,请看:

“无余涅是佛的境界,是非常彻底的。”这话当然是不错的。再看:

“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愿力,学佛不会成就的。”

大错了!你能发愿吗? 南老连“愿力”是个什么东西也没有搞清楚, 他以为“愿力”是自己的意识可以随意生发出来的东西。心本无心,是因缘生心呀,南老!人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意识啊!一个人发愿不发愿不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没有因缘,连人都不是,他发哪门子愿?如果按佛家的话说,是阿弥陀佛发了愿,十方诸佛(实为众生)才不能不发愿。“宇宙─生命”系统本身若没有“愿力”这个内容,你的愿力从哪里来?既然愿力是“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本有的,你发不发又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南老认为“愿力”是意识的事,所以他才会说:

“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要靠自己,不是靠他力,要佛不过将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行才行。”(南原书53页第一行)

我劝南老一定要好好学一点马克思主义,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唯物”的,我们佛学是“唯心”的,二者不搭界。佛学是“无为法”,是宗教;马克思主义是“有为法”,是政治,这都是人为的偏见。

马克思主义者都懂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没有可以完全脱离一定历史时代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这种看法与佛学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完全作比附,但马克思主义明白“意识”是衍生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是历史的整体的实践。

佛学一再告诫我们“意识” 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妄想。 但是我们看到南老解释“愿力”,释迦的“发愿”是意识活动,众生也是用“意识”去理解释迦的愿力,学着他那样发愿,并学习他的修行方法,从而解脱自己。

注意释迦是说的“无为法”,谁如果认为他有法可说就是“谤佛”,南老作为一个佛教徒,你是明目张胆在“谤佛”啊!嘻嘻!南老你“谤”了佛也是不会下地狱的,因为释迦早就令“你”灭度了,他早已是佛了,今日谤谤佛,也莫过是佛与佛之间的“斗嘴”游戏。

南先生,你会得么?

我们不习惯给别人“打禅”,那种故弄玄虚的东西只是一种无聊的游戏(我不是说禅宗是游戏)。

我们提醒南老注意,如果剔除宗教偏见,不把佛学理解为禁欲主义的东西。你是熟悉人类史的,三千年前的人可以和今天人的生活相比吗?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能享受坐飞机、坐汽车的快乐吗?古代的帝王有电话可打、有电视可看吗?

“痛苦和烦恼”古代人与现代人都有,但具体内容一样吗?请注意绝大部分现代人是不懂得南老所说的“释迦教给”我们的克服痛苦与烦恼的办法的,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古代人。古代人连吃喝住行都要发愁的痛苦,大部分现代人没有;起码在今天的人类社会再也没有无处避风雨的痛苦了。

住着别墅、坐着汽车、吃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大喊“苦啊!苦啊!”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

我要再一次提醒南老与人们注意,自释迦“发愿”之后的二千五百年,人类社会的进步是过去三百万年无法比拟的。人们的修行“自力”干了些什么?还是人类的的贪欲和劳动管用。

释迦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既发了愿,但又说是“无为法”,让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拘泥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们,我们实在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说明释迦“无为法”的威力。南老也尽可为“意识”的“自力”大唱赞歌。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释迦作为个体人,他什么愿也发不了。《金刚经》中第三品的“愿力”根本不是他发的,他不过是个传声筒。但是,我们也不认为南老所说的释迦仅仅是个教育师、教育家。

南老是不满朱熹的,但自己与朱熹走了一条路。朱熹把孔子对“宇宙─生命”系统的把握,全变了修行的教条,南老也把《金刚经》变成人们善护己念的教条。东方文化正是在这种大转向中衰败的。这个历史的教训太沉痛了。

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第一,“众生”。这在佛学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谁明白了“众生”这个词谁也就明白了东方文化的真谛。“众生”当然是实指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各类动植物,但也包括整个物质界,“众生”是以一个“生”字来辨析的概念。万事万物在我们的“心”——“宇宙─生命”系统的窗口里“生而灭”、“灭而生”,永不停歇,永无止境,所以谓之“众生”,即释迦所谓的十二类众生。南先生给我们讲十二类众生,把鬼、走火入魔都算上了,这不是什么错解,但也不是正解。南先生太相信他的功夫,无时无刻不想告诉人们他老人家有特异功能,可以见鬼,也可以鉴别走火入魔的修行者,他最感兴趣的是“出神”不“出神”的问题。读者于此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因此便认为具有了这种功夫就是有修有证。我见过不少人,他们学佛学道,不太关心经文本身,就是关心也只是希望在经文中寻找到一种一蹴而就的“法”,令自己成为超人。至于有人给他讲真正的佛学,他总是抱着怀疑态度,因为他们相信“有修有证”的人,他们所谓的“证”。也就是南先生所谓的“证”。实际上就是神通。这些人最喜欢的便是南先生所谓的“出神”不“出神”之类的玩意。这种意识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整个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多年停滞“不前”就是由于有的人因为出不了“神”望而却步,有的人希望出神而白费精神,以至精神分裂。我们告诉大家,对于人来讲,神通也好,非神通也好,日常生活也好,科学研究也好,出鬼也好,出神也好,莫过是你这“窗口”——心生了什么又灭了什么,一个接一个,或千千万万齐生齐灭,莫过是众“生”的生灭相,“生”与“生”相之间无高无下,无神无不神。你坐在窗口边望着窗外,鸟飞,云渡,帆移,柳摇,车行,人奔,一幕幕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所谓神通也莫过是窗口改电视。电视中的影相,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也谓之“众生”。电视与窗口何异之有?用佛学的观念说一个“窗口”一个“荧屏”就是一个佛世界,并无神秘,并无差别。

现代人不太容易追踪先民的思路,这是由于二者的思维习惯不太一样,我们不要以当代人主客分家、精神物质分家的思维习惯去理解古人的思路,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创始人的思路。不过,错了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要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而认为古人真的热衷于什么神通,真的以为“出神”不“出神”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的认为有什么彼岸天堂。东方文化的三家创始人,对这些东西与我们现代正常人的观点差不了太多。他们与我们的差异是,不去断然否定这些东西,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即便存在,也莫过是心——“窗口”显示出的一种较为奇特的生生灭灭的幻相,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出神”与“出恭”没有什么不同。宏扬东方文化决不能宏扬这一类近似巫术迷信的东西,把人们引入迷途。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梦中的人偶师

    梦中的人偶师

    《萌爱季:梦中的人偶师》由蓝鸢尾所著,众神之巅最强女神战死,为了将她复活,天才人偶师制作了完美的“神之容器”,却同时创造出人偶师今生挚爱的人偶少女。不知自己是人偶身份的少女,误打误撞中认识了闻名学院的怪盗ZERO和自称怪盗的美少年水苍言,并在梦中结识了自称水苍的人偶师,令人心跳加快的浪漫恋情由此展开。看似平静的贵族学院,神秘事件频频发生。
  • 像老板一样思考

    像老板一样思考

    像老板一样思考,你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你的老板,了解老板的内心世界,了解老板的做事风格。这样做有利于处理你老板的关系,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最为重要的是,像老板一样思考,让你站在老板的高度去思考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会大大地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的能力。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莲花祭

    莲花祭

    挽红楼系列红楼新文出炉:《挽红楼之玉亦狂》地址:“我想让你活着,想让你还像在那个冰冷的早晨一样,仇恨地看着我,说你必定会与我为敌,我宁愿你带着这种恨意报复我,哪怕最后我会败得伤痕累累,我也心甘情愿。”“…五年,十年,二十年,很多年之后,当你再想起我今天的话,你会为它的真实性而感到惊讶,你会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言而有信的君主。”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故事,一段莲花开落的苦涩童话,一本虐心的《莲花祭》,为您展现一个传奇女子的传奇经历,敬请众亲品读。不一样的言情,不一样的感动,为您诠释一个花开花落的故事。为《莲花祭》做了一个视频(必看!^-^):?pstyle=1..........................................落花QQ:904027126折翅天使给建了一个群,71214538预备好果品茶点,欢迎前来敲门。.................为自己的新作品打打广告噻.....................《挽红楼之黛玉绝爱》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只为三生石畔甘露恩,造历幻缘,续前缘。从此无限愁怨痴苦,魂断天涯。待红尘已成过往,方得识,灵水河畔,那一双执着而痴怨的晶眸,原来,曾有这样一个小仙童。采珠玑,窃仙魄,坠入凡尘,只为她。只知已泪尽报恩,岂知竟未了另一段风流公案。谁才是她此生,真正的冤家?情若飘渺,何苦自扰,爱既无根,何不绝爱?同样的黛玉,却是另一种人生,不再为金玉良缘耿耿于怀,不再为木石姻缘愁肠百结,重返人世,只为全新的生活。只为寻找真正的缘分。绝爱,断绝的是与纨绔宝玉间的缠绵纠葛,却是真正幸福的开始。.............................................推荐好友的文文,潇湘冬儿的新文《暴君,我来自军情9处》....................成为VIP会员的支付方式1.网银在线支付2.神州行充值卡支付3.前往银行柜台汇款或在柜员机上直接转帐4.固定电话、小灵通开通5.手机短信开通6.国外的朋友可以采取‘西联国际汇款支付’以上方式有兴趣者,可以加网站管理员的进行咨询。QQ:366020904注册成普通会员:http/m.pgsk.com/m.pgsk.com
  • 统治游戏

    统治游戏

    一位普通高中生李月月在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遇上一位魔法师,于是兴奋的加入了期待已久的魔法世界的纠纷……
  • 智慧熊猫

    智慧熊猫

    超凡入圣的智慧熊猫找到快乐的真谛,从而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不但让大熊猫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就连竞争对手米老鼠也与他握手言欢。天下英雄以智慧熊猫为榜样,齐聚“智慧熊猫乐园”,尽享和平盛世,共筑美好家园!
  • 热血狂神

    热血狂神

    平凡的小人物,举手接引九天神雷,无极天火中沐浴洗澡,肉身金刚不灭,战天下万族唯我独尊,屠九黎妖邪斩尽杀绝,灭八荒寰宇诸天神魔,只在弹指一挥间。
  • 普吕多姆诗选·卡尔杜齐诗选·吉檀迦利

    普吕多姆诗选·卡尔杜齐诗选·吉檀迦利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这套丛书所承载的,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
  • 我是我的神(下)

    我是我的神(下)

    《我是我的神(套装上下册)》是一部读后让人觉得异常沉重的小说,全书弥漫英雄之气和悲悯情怀,讲述了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下乌力图古拉一家两代人的坎坷人生。小说用动人的笔调阐释了生命与情感、罪恶与救赎、战争与和平、存在与死亡的关联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