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第1节围绕“油气”的角逐 (2)
——从巴库经格鲁吉亚至土耳其埃尔祖鲁姆的输气管道项目,修建这条输气管道的目的是挑战俄—土(耳其)“蓝流”输气管道项目;
——土(库曼斯坦)—土(耳其)输气干线,该线由西方石油公司、俄国家石油公司、哈国家石油公司和阿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组建的跨里海输气管道集团承包;
——达夫列塔巴德(土库曼斯坦)—坎大哈(阿富汗)—瓜达尔港(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
上述绕过俄罗斯和伊朗的油气管线项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第一,在政治上可以削弱俄罗斯、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截断中国西部的能源通道;
第二,可以重新分配西方国家在南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和能源资源,并通过控制该地区的能源资源,确保美国对该地区国家的政治控制;
第三,可以把土耳其和欧盟联系起来,切断伊朗、中亚与俄罗斯的联系,阻止伊朗和中亚国家突破美国的政治包围圈;
第四,可以保证土耳其和以色列使用非阿拉伯和伊朗的石油;
第五,可以使美国既能与欧佩克产油国抗衡,也能与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抗衡。
现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多少剩余的石油产能。虽然里海石油大多运往欧洲,而不是美国,但是一旦里海输油管道受到威胁,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美国自身。为此,美国早在1999年就曾在《里海地区的能源战略》中宣布说,“中亚和里海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地区”。美国认为:未来20年石油供应来源将逐步转向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都存在政治腐败等问题。因此,世界石油供应将受到许多因素的挑战。为了控制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美国必须动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种手段,一方面是要竭尽全力保证巴—杰输油管道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地加紧军事部署。
3.拉拢分化中亚国家,遏制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美国试图利用土耳其向中亚里海国家施加影响,并通过各种手段将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中亚五国和亚美尼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两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俄罗斯南部、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桥头堡,也是向高加索和里海方向扩张的基地,阿塞拜疆的里海大陆架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因此,美国一方面加强与阿的合作,支持格鲁吉亚的亲西方立场;另一方面,以巨大的财力和最先进的采油气技术工艺,积极支持本国和西方石油公司进入里海地区。作为当代世界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推行它的里海战略时,联合西方发达国家,把雄厚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工艺带到了它所能进入的中亚里海国家,以资金、技术为纽带,把中亚里海国家紧紧地拉拢到自己周围。随着美国势力的大举进入,打破了俄罗斯对中亚的独占和垄断,遏制了俄罗斯势力在该地区的扩张和影响。
俄罗斯:从“国家安全”出发占得先机
俄罗斯的安全一直与其独特的地缘现实紧密相连,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俄罗斯与中亚有着漫长的边界,地势北低南高,具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是缺乏南部天然屏障的俄罗斯的边陲堡垒和最具稳定作用的后院。因此一旦失去中亚,不仅俄罗斯的心脏地带会受到威胁,而且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等主要资源地区的联系网管也将暴露无遗。美国通过主导北约东扩顺利取得欧亚大陆西面的绝对优势,东面又有稳固的美日同盟,使俄罗斯受到东西两面的夹击,迫使俄罗斯只能南下拓展其势力范围。中亚地区是俄南下发展的重要门户,通过中亚,俄不仅可以与伊朗、印度等国构筑起油气管道网络,而且还可以获得南方的重要出海口。中亚一旦被美国掌控,俄将面临被包围的局面,国家安全岌岌可危,拓展空间无从谈起。对此,俄把争夺里海石油和天然气控制权的斗争视为重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中亚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国力衰弱,在中亚地区的能源角逐中一度处于守势,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上风。针对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呈现出上升趋势,中亚国家对美、俄采取了灵活务实、左右逢源、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平衡外交策略。俄罗斯要想实现国家复兴,必须重新恢复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使中亚能源服务于其大国振兴战略。但是俄是否可以重新主导中亚,一方面与其经济和综合实力能否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其能否做好中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工作密切相关。
普京担任总统期间,俄罗斯国内形势明显好转、对外影响力不断上升。以此作为底气,普京总统2002年提出了构建“欧亚能源联盟”的设想,拟从资源、管线、市场三个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俄罗斯不断加强在中亚拓展能源外交的力度,强化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借控制油气资源来加强在中亚的战略影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俄控制了中亚国家部分油气资源和能源运输通道,在中亚能源博弈中重新抢得先机。俄以能源为手段,翻开了与中亚国家全面能源合作的新的一页。
1.全力抢夺管道走向制高点
俄罗斯凭借濒临里海这一地缘优势,一直把里海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开发里海能源的国际竞争视为是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头等大事。俄最担心的是随着这场能源争夺战的全面展开,里海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会进一步摆脱俄的影响,特别是里海地区的新建输油管道都有意避开俄境,摆脱俄的控制,无疑都是对俄政治经济利益的挑战。因此俄必须最大限度地恢复它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以实现“重返中亚”的目标。
俄的最新战略目标是:通过联合开发,保证俄的参与和控制,利用俄在地区安全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地缘政治优势,向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施压,确保三国油气经俄外运,以期达到控制油气管线,扩大俄在开采里海能源中的份额和权益的目的。
为此,俄不惜运用外交和强硬手段阻止中亚被纳入美国等西方势力范围。如为了报复土库曼斯坦接受美国希望的绕过俄境的油气管线方案,俄曾关闭经过俄境的土—乌(克兰)天然气管道,使土库曼斯坦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俄罗斯不仅仅将能源视为一种单纯的商品,更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外交和地缘政治手段。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已经将能源因素与地缘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俄罗斯就是要利用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来巩固其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同时借自己在中亚的战略影响使中亚国家的能源服务于俄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
俄在里海沿岸各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利益也是显而易见。普京上台后,俄特别加强了对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捍卫自己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俄就里海的法律地位及其划分问题同哈、阿、土三国积极谈判,先后与哈达成了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议,与阿签署了里海海底相邻地段的划界协议。在这两个协议的基础上,又达成了俄、哈、阿三方划分里海海底的协议。此后,俄、哈、阿、土、伊五方还就《里海法律地位公约草案》进行了协调。至于水域问题,里海沿岸国家都认为应由五国共享。这些协议的签署为成功解决里海地位复杂的法律问题创造了法律基础。
2001年5月,俄与土达成了今后五年内,土每年向俄增加出口天然气100亿~500亿立方米的协议;与乌兹别克斯坦达成了乌每年向俄出口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与哈、阿进行了相应的能源合作谈判。
2003年,俄总统普京向土、哈、乌、阿四个天然气输出国的领导人提出建立“世界天然气输出国组织”的意向。2003年4月15日,普京和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电话讨论了俄、哈经贸合作问题,特别提出要发展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可以说,俄罗斯在中亚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维护这些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重点目标可以概括为:影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架构,努力使中亚成为俄的安全屏障和经济“附庸”;维护和扩大俄能源企业、能源设备和技术专利在中亚的市场份额,解决能源过境问题,捍卫俄罗斯作为独联体能源国际过境中心的地位;与中亚资源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既竞争又协调,努力参与中亚资源国的能源开发。为此,俄首先从中亚—中央管道入手,通过对该管道的改造和扩容,加大中亚油气从该管道的通过能力,以此来加强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影响和控制。
中亚国家油气运输管线主要是苏联时期修建的,该网络以中亚—中央线路为核心,通过支线连接各个产油气国,由南向北逐步汇集到俄罗斯的新罗西斯克,然后运往欧洲消费市场。苏联解体后,原有管线被各国分别控制,由于新管道建设不足,中亚各国在能源外运问题上仍不得不依靠俄罗斯。
在哈萨克斯坦,主要有两条经由俄罗斯的石油输出管道,一条是田吉兹—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线,另一条是乌津—阿特劳—萨马拉输油管线,两条管线的石油出口占哈萨克斯坦原油出口的90%。田吉兹—新罗西斯克原油管道项目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曼政府和一些石油公司组成的财团共同负责修建,目的是将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及其他油田的原油以及俄罗斯原油通过管道运往黑海的深水港口。
天然气输送通道主要依靠“中亚—中央”管线,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天然气经过该管线运往独联体其他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虽然苏联解体后该管线被中亚各国分别控制,但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各国的能源外运仍离不开俄罗斯。据估计,里海沿岸的哈、土、乌、阿四国80%以上油气须经俄罗斯出口。由于中亚里海地区既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也是保护俄欧洲腹地部分免受西方夹击的战略屏障,因此针对西方大国加快介入中亚的咄咄逼人态势,俄通过控制、新建、改造中亚油气出口管道,同有关国家签署长期购买协议,介入并掌握西方国家从里海输送油气管道等方式,大大强化了对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控制,增强了里海石油经俄罗斯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
土库曼斯坦是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石油也有一定的出口能力。目前,土天然气外输主要通过“中亚—中央”管道,年输气能力约500亿立方米。为了加强对土天然气的控制,2003年,俄土签署了为期25年的天然气供销协议。根据规定,俄可支配土开采出的天然气的45%。
乌、哈两国的国内支线管网也与中亚—中央线路连接。2004年6月,俄乌签署了长达35年的布哈拉州油气区产品分成协议;2005年11月,俄哈签署了2006~2010年经哈国境内利用中亚—中央及布哈拉—乌拉尔输气系统运输中亚天然气的中期合同。俄还积极推进“中亚—中央”管道现代化,与乌签署了天然气运输管道现代化协议,计划将“中亚—中央”线路的运能由目前的450亿~500亿立方米提高到700亿~800亿立方米,并铺设年运输能力为300亿立方米的沿里海输气管道,等等。
俄有关专家认为,俄与中亚地区所有产气国之间已经建立了牢固的战略合作法律契约基础,通过参与油气开发和控制管道走向,俄拉住了中亚国家的西倾步伐,在中亚能源竞争主导地位问题上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2.强化军事介入,保障地区主导权
俄罗斯在该地区不仅强化经济介入,也强化军事介入。2003年4月,俄、哈、吉、塔、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把已运作10年的集体安全协议转变为货真价实的地区防御联盟。这一集体安全协议组织按前华沙条约的形式构筑,有统一的总部和武装力量。在中亚地区事关安全的反恐问题上,俄通过与中国合作,反对美国介入。2003年5月底,俄、中、哈、乌、吉、塔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制之后,又建立了北京秘书处和与独联体“反恐中心”紧密合作的比什凯克反恐机构。对于美国在某些中亚里海国家部署军事基地问题,俄同中亚各国签署了新的安全条约,并获准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新的军事基地。该基地离美国空军基地只有56公里。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曾公开要求美国人在两年内撤出该地区。针对美国利用北约在该地区进行军事活动,俄也定期举行军事演习,其规模不亚于苏联时期。
3.对西方打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