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中亚:零和博弈没有出路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而大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和伊朗。
中亚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未曾开发的油气资源,其特点是储量巨大、分布广、品位高、杂质少。中亚含油气地区大体包括土、乌、哈、塔、吉以及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家。
由于中亚拥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吸引了各大战略力量纷纷进入这一地区,竞相追逐自己的战略利益。在目前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在中亚里海地区最主要、最积极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当属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欧盟。它们最有能力、有意志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该地区现有的能源地缘状况并获取国家利益。在里海能源争夺战中,由于这些国家的战略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美、俄作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看,里海能源对其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参与里海能源角逐更多是从自身的地缘政治全局考虑,争夺里海能源并非目的,而是参与中亚地缘政治角逐的切入点和手段之一。
美国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要占有里海的油气等各种资源;二是要像波斯湾一样,把里海变成美国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基地,而在力争控制里海能源的过程当中,实现北遏俄罗斯,南遏伊朗,使中亚战略成为联系其北约东扩战略和中东战略并最终完成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部署的关键一步。
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除了要获得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通行证——油气之外,还要在受到北约东扩、日美联盟两方面钳制的情况下,力图保持自己在中亚的影响,改善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希望更多地利用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来解决自己国内的能源问题,并通过能源合作来促进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繁荣与发展,继而使中国西部边疆成为稳定的大后方。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关注的是能源利益。这些国家把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作为本国发展的重点并确立了油气立国战略。
土耳其、伊朗属于地区强国,它们积极参与里海能源的争夺,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油气并不是唯一目的。伊朗是要打破美国的封锁和制裁,扩大在中亚穆斯林国家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土耳其则希望扩大自己在中亚突厥语系国家的影响,成为“突厥语国家联盟的盟主”。
欧洲国家、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韩国、阿富汗等也希望参与中亚里海能源的开发,以获得经济利益,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
主要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亚的博弈极大地影响着中亚各国的对外政策,并对中亚安全以及对外能源合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1节围绕“油气”的角逐 (1)
油气与地缘政治相结合便形成了“油气地缘政治”。冷战结束后,各大国的战略思想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上的竞争左右和支配着未来的国际关系,使得那些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储量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凸显,谁控制了世界主要地区的油气,谁就将在世界上称霸。中亚里海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务院的乐观估计,中亚里海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100年;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居世界第三,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的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该地区油气资源储量的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它的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油气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必然具有浓厚的“油气地缘政治”含义。
美国的“大棋局”
美国中亚能源战略的出发点是扩大并且最大限度地控制中亚能源供应基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支持美国石油公司在该地区进行能源开发,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优势,阻止中国进入该地区的能源领域。
美国把里海地区作为继中东之后需要监控的世界主要能源供应地之一。从1997年起,美国就宣布里海地区是与美国国家利益相关的地区。对美国来说,控制里海地区对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分化当地国家、反恐、打击伊拉克、防止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反美,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2001年1月,美国代表在达沃斯世界经济峰会上指出:“里海与波斯湾地区一样,是美国另一个石油来源地。”布什的代表多次表示:里海及其邻近地区关系到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不能置身于该地区之外,要不惜动用大量财力和武力,坚决捍卫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提出,分化当地国家,支持那里现已出现的“地缘政治多元化”趋势,“反恐”和防止俄罗斯变成欧亚强国是美国在里海地区长期政策的主旋律。他在概括美国里海地区的战略核心时指出:“在变幻无常的欧亚地区,首要任务是创造条件使任何国家都不能替代美国,不能降低美国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美国要对该地区其他强国可能使用的手段进行控制,其目的是要使华盛顿在全世界的主导作用不受到威胁。
美国把里海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地区要实现的主要战略目标包括:
——保证外高加索—里海地区国家脱离俄罗斯,并依靠美国实现独立;
——扩大世界能源资源的来源,实现其能源来源多元化,并最大限度地管理和控制这些能源来源;
——保证里海地区国家在脱离俄罗斯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
——支持美国石油公司在该地区进行资源开发;
——对伊朗施压,以改变其现行政策。
美国的石油需求大都依靠国外进口,到2010年这一比例预计在70%以上。目前美国的能源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海湾国家。考虑到海湾局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确保能源的供应安全,美国急需找到更多的、可替代的海外能源新基地。在此条件下,里海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未来可替代海湾能源供应的新基地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一方面通过向该地区输出资本,支持新独立国家对俄的独立倾向,限制伊朗扩展影响,保护本国石油财团利益;另一方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运用经济政治手段积极介入里海能源的勘探、分配、开采、输出等一切有关事务,力争在里海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在这场能源开发大竞争中,政治战略意图显然要超过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一点从美国要在该地区完成的主要战略任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里海地区的优势,阻止中国的扩张,削弱该地区国家对俄的依赖,促使该地区国家摆脱俄的控制。美国把俄罗斯和伊朗当做美国在该地区利益的主要威胁,把中国视为21世纪美国在该地区的可能竞争对手。为此,美国积极研究对付主要威胁者和可能对手的战略和策略,同时发展市场经济,增强该地区国家的国力和独立性,在新独立的国家之间,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
——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优势。
——控制里海油气资源,控制该地区油气管道输送系统,把该地区作为油气战略储备基地,以便在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取得成果后大规模地开发里海油气田。
为了实现在里海地区的既定目标,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方面强硬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以迫使该地区国家无条件地接受美国的战略要求。
1.借能源合作之名加大对里海地区的全面介入
“9?11”以后,美国和西欧国家调整了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对进口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油气越来越重视。2002年4月15日,“俄罗斯中亚石油问题”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俄油气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前景、法律基础和财务状况,以及中亚等国油气工业的发展和从俄罗斯向有关国家铺设输油气管道项目的实施等问题。同年6月3~4日,“在能源宪章内的里海石油”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敦召开。会议讨论了里海油气资源和向西方市场的出口、外国投资保护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美国战略研究所和美洲、谢夫隆、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和银行的代表都参加了会议。美国谢夫隆—得克萨斯财团总裁在与哈萨克斯坦总理会见时提出,该财团打算近3年内增加15亿美元投资,以开发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油田。
美国政要认为,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地缘空间具有特殊意义。为了在里海地区弱化俄罗斯的优势、获取新的能源来源、弱化中国及伊朗的影响,美国首先加大了对该地区的军事介入力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在欧亚腹地积极构筑巴尔干—高加索—中亚防线,并在从中东到高加索山区和伏尔加河河口地带逐步扩大影响;
——在外高加索驻扎军队,在中亚一些国家建立稳固的基地,密切关注卡拉巴赫、阿布哈兹、阿富汗和车臣等里海周边地区的冲突;
——为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国家配备军事基础设施,用北约标准改编这些国家的军队;
——在阿富汗反恐行动框架内,增加西方国家在中亚基地的军事人员;
——继续向伊朗施压;
——积极促进亚美尼亚—土耳其关系的正常化,努力推动阿布哈兹的和平进程,不断加强自身在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俄罗斯“战略同盟者国家”中的地位;
——利用反恐之机,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该地区的军事介入。
美国采取上述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俄罗斯经济衰退、内部政治矛盾、军队中的干部问题、车臣问题和对里海地区控制力减弱的机会,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介入;二是要充分利用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希望得到强国支持,以减少对俄依赖的机会,为美国获取新的能源来源;三是遏制中亚里海的独联体国家与中国建立联系,竭力封锁、阻挠中国石油公司进入中亚里海地区。在这一战略框架内,美国石油公司开进了哈萨克斯坦,并向其他里海沿岸国家逐步扩展。
2.争夺里海油气外输通道是美国里海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目标就是要“领导世界”。这一政治目标的必然逻辑就是要控制欧亚大陆。控制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准了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尤其被其巨大的油气蕴藏量和未来的开发利用前景所吸引,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个方面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占据有利地位。为了将触角全面伸向该地区,美国在多年前便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新中亚高加索战略”。美国原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和国务卿助理赛斯坦诺维奇对此所作的阐述是:政治上推动中亚高加索国家走“西化”道路,按照“多元民主、保障人权、市场经济”模式建立现代化国家体制;经济上加强与中亚高加索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发里海能源,建设石油天然气外运管道,支持“欧亚运输走廊”计划的实施;在安全与外交方面,积极调解地区内部的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在有摩擦的国家之间采取某种均衡的立场,把解决地区冲突看做是顺利开发油气资源的前提和保证。可见,美国已经把该地区纳入其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外高加索各国独立伊始,当里海盆地的丰富油气储量被证实后,美国的谢夫隆集团、阿莫科国际石油公司以及美孚等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相继进入里海地区,数以百计的石油大亨飞往巴库。由于美国预计到2020年的石油进口将达到美国石油消费的66%,美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定,海湾产油大国伊拉克和伊朗同美国的交恶情绪与日俱增,美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石油进口渠道。美国原国务卿贝克断言,对欧美国家来说,不久里海地区的石油将会同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重要。1997年8月,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访美期间,阿美签署了4项近百亿美元的联合开采里海石油合同,并破例在白宫举行首次石油合同签订仪式。这样,美国首先抢到了阿塞拜疆里海水域的第一个石油开发大项目。美国公司在联合开发公司中所占的股份高达44%,在已签署的阿塞拜疆里海石油开发合同中,美国投资雄居首位。
在哈萨克斯坦,美国凭借雄厚的资金,利用哈萨克斯坦大规模私有化的机会,成功地控制了哈萨克斯坦绝大多数基础行业,其中包括哈最大的石油企业——田吉兹油田。1993年,美国谢夫隆集团争先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开发石油的协议。在哈萨克斯坦“里海石油管道财团”中,美国公司总共取得了30%的股份。在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有60多家公司计划向其能源工业投资30亿美元,两国间的贸易额也在成倍地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成为中亚里海地区国家能源工业的最大援助国和投资国。美国政府的目标就是要确保美国的石油公司进入里海这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石油宝库,支持和促进美国各石油公司参与勘探、开发和运输这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牢牢地控制住里海油气“阀门”,最大限度地削弱俄、中等国在该地区的影响。
新世纪伊始,面对里海地区巨大的石油财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与占据地利条件的俄罗斯不仅对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主导权进行激烈较量,而且在油气运输管道路线的选择上也展开了争夺。由于管道运输对于跨地区的油气连接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而中亚在苏联时期建造的输油管道无一例外地经过俄罗斯,中亚国家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开辟多条新的交通干线等原因,单一的运输渠道给中亚国家希望利用石油美元发展经济的战略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控制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保证里海油气顺利流向西方国家市场,美国一直试图在该地区建立专门主管能源运输管道的部门和保护力量,建设数条绕过俄罗斯的油气运输通道。
客观上说,把里海石油和天然气输向世界市场,伊朗是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通道。从政治、经济和安全的角度看,开发里海油气田,伊朗拥有足够的条件成为输出油气的纽带。但是,在中东里海的地缘政治中,由于美国因素无时无处不在,美、伊两国在伊核问题上存在尖锐的政治矛盾,任何通过伊朗外输里海油气的方案都不会得到美国的支持,因而伊朗根本不可能成为输出里海油气的主要通道。对此,美国更倾向于把阿富汗、格鲁吉亚,甚至是俄罗斯和中国作为里海地区石油的外输通道。从美国极力主张铺设巴库—杰伊汉管道和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油气运输管道项目不难看出,美国已把伊朗排除在外。美国首先将土耳其当做把里海油气输往西方市场的转运站,同时积极参与和支持西方跨国公司在里海地区参与开发项目。美国在里海地区参与、支持和计划建设的油气输送管线项目主要有:
——巴库—杰伊汉输油管道;
——阿克套—巴库海底输油管道,即巴—杰管道的延伸段,修建该管道的目的是横跨里海,把哈石油输往阿塞拜疆和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