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6节三分苦干,七分巧干
当别人说1+1=2时,你应该学会说1+1>2或1+1=11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夜深而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局呢,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远大于苦干的奥妙,他们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认为总会有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他任电报操作员时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工作时打盹的装置。当亨利?福特还是少年时,就发明了一种不必下车就能关上车门的装置,当他成为闻名于世的汽车制造商时,他仍在继续巧干。他安装了一条运输带,从而减少了工人取零件的麻烦。在此问题解决后,他又发现装配线有些低,工人不得不弯腰去工作,这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所以他坚持把生产线提高了8英寸。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高,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工作量,提高了生产力。
历史上,无数新发明、新创造便是如此诞生的。人们眼中的“懒汉”,常常是老板青睐的对象。
汉斯是一个伐木工人,为公司工作了5年却从来没有被加薪。这家公司又雇用了杰克,杰克只工作了1年,老板就给他加了薪,而老板仍然没有给汉斯加薪,这引起了汉斯的愤怒。他去找老板谈这件事。
老板说:“你现在砍的树和一年前一样多。我们是以产量计酬的公司,如果你的产量上升了,我会高兴地给你加薪。” 汉斯回去了,他开始更卖力地工作,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树。他回去找老板,并把自己的困境说给他听。老板让汉斯去跟杰克谈谈:“可能他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汉斯就去问杰克:“你怎么能够砍那么多的树?” 杰克回答:“我每砍下一棵树,就停下来休息两分钟,把斧头磨锋利。你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
汉斯红了脸,一言未发。
工作中,许多人如同汉斯一般,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却忘了多磨一次斧头,找寻巧干之路。成功者大多懂得巧干,而且善于抓住机遇。
福海集团总裁罗忠福在17岁时,被分配到贵州极为偏远的大山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挑一担水要走几十里山路;有时,一个月都吃不上一口粮食,只靠仅有的瓜菜充饥。那时,许多知青都安于现状,低头苦干。罗忠福并不怕苦,却不甘心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被埋没在大山里,他要抗争,要抓住命运的机会,要为自己争出一个新的世界。
一天,省城一位记者来大山采访知青生活,这成为一个改变罗忠福命运的机会。他要做一件事,一件能在大山里众多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大事。罗忠福用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罗忠福跑到他们必经的山路悬崖上用粗绳把自己坠下,在峭壁之下写下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一“勇敢”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并拍下来,于是,罗忠福出了名,成为先进典型。
后来,他回遵义探亲,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人以9角钱1斤的价格收购槐树籽,不禁想起自己插队的大山里到处是槐树,何不让农民们收集槐树籽后,以3角1斤卖给自己,然后再出来卖。大山里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世世代代烂在山沟里的槐树籽还能卖钱,纷纷进山去采集。罗忠福预备了一条大麻袋,每收满一袋树籽,就利用回遵义的机会运进城卖掉,时间一长居然也慢慢积累了不少钱。
生活中茫然的你、我,恰恰缺乏这种眼光和头脑。记住,会苦干,更要会巧干。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总想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是荆棘丛生;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与众不同,而且并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会变通的人应当认识并接受这一点;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从不循规蹈矩,对墨守成规的人嗤之以鼻。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去干老的工作;会巧干会变通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往往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而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则往往固执己见;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总之会巧干会变通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平庸的东西或陈腐的东西。他们不满足于对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感到其乐无穷。
一分耕耘,十分收获的“新美国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不够的,找到方法,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才是“新美国梦”
2008年之前,传统“美国梦”的含义是不靠父母,只靠自己的奋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致富故事。但是现在,这样的观念却被一个人打破了,他就是股神巴菲特。“巴菲特神话”为它增添了新的含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不够的,找到方法,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才是“新美国梦”。
2008年10月,当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其他富豪受到金融风暴的拖累而身价大跌时,“股神”巴菲特却傲然独立于市场的风暴之中,延续着他的不败神话。
据估计,巴菲特目前拥有的620亿美元的净资产,很多是他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挣来的。他仿佛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创下了年均28%高于道琼斯指数的收益水平。
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对所有渴望成功的人都产生了真理一般的导向作用。人们相信,只要聪明,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资本市场上赢得惊人的个人财富。卓越者,必是重视找方法之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最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看似极其困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寻找方法,必定有所突破。用心、积极地搜寻方法,会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有位年轻商人在纽约市的一个热闹地区租了一家店铺,满怀希望地开始做起保险柜的买卖。然而开业伊始,生意惨淡。虽然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他店前走来走去,店里形形色色的保险柜也排得整整齐齐,店中销售人员更是彬彬有礼、周到服务,但是却很少有人光顾。看着店前川流不息的人群,却没有一人光顾他的店铺,年轻商人不禁心中烦恼。最后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突破困境的好办法。
第二天,他匆匆忙忙前往警察局借来正在被通缉的重大盗窃犯照片,并把照片放大好几倍,然后把它们贴在店铺的玻璃上,照片下面还附上文字说明。照片贴出来以后,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被照片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人们看过逃犯的照片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本来不想买保险柜的人,此时也有些犹豫,前思后想还是觉得买一个踏实。因此年轻商人的生意立即有了很大的改观,原本生意冷清的店铺突然变得门庭若市。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他的营业额就突飞猛进,连续上涨。以后每月都卖出七八十个左右。
不仅如此,还因为他贴出了逃犯的照片,使警察顺利地缉拿到了案犯。因此,这位年轻商人还荣幸地获得了警察局的表彰奖状,报纸也对此做了大量的报道。他也毫不客气地把表彰奖状连同报纸一并贴在店铺的玻璃窗上,从此,他的生意更加兴旺。
成功固然需要执著,但当执著没有效果的时候,就应该转换思维寻找解决的方法。工作中,有些问题的确非常棘手,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人便认为“已是极限”,或是“已经尽力”,再去努力也是白搭。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你就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灵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努力不够,你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遇到问题,你是否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会有更好的方法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执著于顽固的思想中不知变通。想办法是想到办法的前提。如果让大脑放假,就算是天才,面对问题也会一筹莫展。所以,办法是在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不会凭空而出。
如果我们也想成为卓越的人,取得人生的辉煌事业,就请行动起来,运用智慧向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困难挑战吧!
南怀瑾:人得其位,位得其人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小林大学毕业后经熟人介绍进入了一家不错的跨国企业工作,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今天他这份工作格外的让人羡慕。但是带着对明天的憧憬上了一年班后,小林发现这个地方并不适合自己,小林在大学里学的是财会专业,到这里却管起了人事工作,每天复杂的人事关系让本就不善言辞的小林痛苦万分,自己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愿望也在一天又一天的蹉跎中慢慢殆尽。
但是小林决定坚持下去,因为很多事情成功与否都在于自己是否具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可是就在小林为自己坚持的勇气喝彩的时候,却迎来了单位的人事改编,平常工作并不出色的小林被清扫出场。
只有“人得其位,位得其人”,才能将管理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借着孔子之口强调了这个问题。“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大国中的大夫,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其才能、学问、道德,都适合担任此职。但是如果滕、薛两个小国家请他做大夫,要他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则十分不当。
结合现实,南先生指出:有许多人担任要职出类拔萃,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个任务,则未必能够完成。有的人,学问好,有见地,能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建议,但让他去实际从事行政工作,却发现无法胜任。有的人,实际工作做得很好,将他提拔到高一级的地位,反而让他无所适从。所以,作为领导,知人善任是一门学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说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别,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人会是一样的。
身为领导,对部下首先要有透彻的了解,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以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因材施教才能各尽其能。一个公司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作为一个领导者,对员工的才能、兴趣了解于胸,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择合适的人选,追求人与事的统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板着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却点明了管理学的一条著名定理,即“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任,让自己的下属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识人,又能够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管理好下属的良方。许多领导者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中国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曾仕强曾说过,企业如同一盘象棋,总共可分为三种人:一种是卒,处于基层,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永远生活在设定的轨道上,但有时却能发挥大作用;一种是车、马、炮,居于中层,有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也有自己需要拼命保驾护航的人;帅,处在最高层,看似无用,但却是一切棋子的核心。象棋的精髓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最能干的人不一定在最高的位置,中华民族是生活在智慧层面上的,讲究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就像喝完饮料后塑料瓶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垃圾,但对于塑料加工厂来说,它却是自己创造财富的材料,所以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当“人得其位,位得其人”,整个团队便是一盘活棋,在相互配合协作中各司其职、各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