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此垂头丧气是不对的,应该振作点。
你应该为你的不对行为向老师道歉。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
这些说教总是一成不变,让子女感到不胜其烦,并认为父母唠叨。
场景4
有些父母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他们常常为孩子提供一些劝告、建议或分析原因,甚至有时会长篇大论,表现出自己的逻辑推理很行或言行高人一等,如对孩子说:
看吧!和我告诉你的结果一样吧!
用用你的大脑,花些时间好好想一想。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我……
场景5
多数父母的目的大致一样,都想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正确的,孩子是不正确的、错误的,不过采用的手段不同。批评型的父母通常利用嘲笑、讽刺、开玩笑、贴标签的方式来表示: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的行为真是幼稚得可以。
嘿!表现得像样些,拜托!你几岁了?
你真是笨得可以,谁教你都会疯掉。
类似这样的言语反而会造成亲子之间很大的代沟和隔阂,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莫大伤害。
场景6
当父母视自己是孩子安慰的来源时,通常并不真正参与孩子困扰问题的处理,而只是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安慰型的父母认为对有困扰或受创伤的孩子轻拍肩膀,向孩子保证或是给孩子一杯热腾腾的鸡汤就可以解除孩子困扰,达到安慰孩子的目的。这样的父母最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能放轻松点,也许你会好过些。
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放宽心!
这是成长中必然的挫折,你很快就会渡过难关。
只要仔细思考,我想你能了解困难在哪儿。
深度诠释
作为成年人,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既要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又要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看法。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抱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了。孩子的身心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家长很难完全了解孩子。这是父母和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处于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处于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处于反抗期,40岁之前处于深爱期,到50岁才进入理解期。可以说,10岁到3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激烈的时期。沟通正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理性的家庭在互动中帮助孩子明确生活目标,父母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分享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因此,亲子沟通不可轻视。
当父母在倾听孩子诉说时,如果孩子能将自己的情绪无拘无束地说出来与父母分享,父母便可以借此帮助孩子控制纷乱的情绪。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沟通。
开放式的沟通是一种父母与孩子的信息交换。父母采取开放式的反应会令孩子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觉,觉得父母了解他所表达的一切。相对的,对孩子而言,封闭式的反应意味着父母不注意、不关心他,当然孩子也就觉得父母并不完全了解他说的话,因为孩子将父母封闭式的反应视为一种判断或分析,甚至是一种中止交谈的信号。
倾听并不是光听孩子说什么,父母还要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并适时地给予孩子良好的反馈。父母的倾听并不表示父母必须同意、赞许、认同孩子的行为与感觉,而是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了解。事实上,并不是孩子变得顽劣或叛逆,不易为人管教,而是父母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而孩子也缺乏表达心声的机会,使得父母并不了解他们的一切。所以要了解孩子的心声,父母不妨试着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
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应把自己的谈话局限在了解孩子感受及回答孩子问题上,尽可能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进行友善的沟通。讽刺、嘲笑和施加压力等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不利的。同时,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定“罪名”,这样会表示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迷津指点
父母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对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亲密。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必定能创造出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父母与孩子经常沟通,有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及时有效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最后,父母与孩子沟通,能通过对事物的褒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克服其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健康意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进而达到成功。
1.学会了解孩子
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要正确引导孩子,就得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如果父母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即使掌握再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如果父母能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许多困扰父母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孩子父母有好问、好群、好游戏、好野外生活的共同特征。如果父母不识童心,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高姿态站在孩子面前,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沟通。孩子好问,提的问题特别多,父母却嫌烦,让他在一边自己玩;孩子好群,喜欢和小伙伴接触,父母却把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孩子好游戏,甚至把玩看得比吃还重要,父母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不许他玩;孩子好野外生活,喜欢父母常带他出去远足、郊游,父母却一年四季总满足不了他的要求。长期下去,孩子同父母的关系会逐渐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好像坚起了一堵无形的墙。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奏效。
如果父母有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情感上就会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向父母吐露真情,而且也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当然,我们说家长应有一颗童心,并不是说让家长完全回到孩子的天真中去,而是说家长求得了与孩子在心理上的相通,就可以对孩子的童心施加影响,进而使孩子在告别童年时,能够迈出稳定的步子。
2.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责任。作为家长,应改变观念,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
现在有的家长作风粗暴,不通情理,不会尊重孩子。孩子入学后,同学校、社会的接触增多,对家庭的要求也随之多样化。孩子的这种要求,有一些是合理的,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尽量给予满足,即使一时不能满足,也要说明道理;对不合理的要求,则要一概拒绝,并说明理由。对于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的要求,则应取其合理成分满足之,对不合理的成分绝不迁就。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合理不合理,一概拒绝,甚至训斥、毒打孩子,只能使孩子对家长反感,并进而渐渐疏远家长,甚至造成对家长的戒备心理。因此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帮助孩子。
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能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时尤为重要。
3.学会宽容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后,父母不要总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斥责,要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从内心就会感到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错深深地反思,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4.亲子沟通有几个“要”与“不要”
要:
(1)青少年在晚上比较爱讲话,可选择晚上交流。
(2)父母与孩子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当孩子不觉得你在盯着他时,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3)在活动空当和孩子谈。青少年喜欢在打球、坐车、吃东西时,让别人分享他的感觉。
(4)让孩子发泄。倾听他们情绪性的字眼,如“我很烦”等。
(5)问特定问题时可以用正面的态度。如:“你的老师是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的?”
(6)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甚至政治。但话题内容应该正面,这样有助于了解彼此想法。
(7)用言语赞许他们的想法,如“好主意”、“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议,千万不要只给一个答案。
(8)把孩子对你的倾诉永远记在心里。青少年是敏感、容易受伤害的,耍幽默常会导致反效果,让他觉得父母认为他的事没什么大不了。
不要:
(1)不要和青少年在早上讲话,尤其是当他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动时或没睡醒时。
(2)直视他的眼睛。
(3)禁止孩子摔门、哭泣,或在他作情绪性的倾诉时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继续谈”。
(4)不要问一般的问题,如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5)不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
(6)当他在讲困扰时,不要开他的玩笑。
(7)不要追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8)对某些事情不要反复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错误4: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场景再现
场景1
孩子们选择幼儿园、小学、初中时,基本上都是依照父母的意思。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选择未来道路时,父母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意见。父母和孩子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总会出现分歧,这种分歧其实要比因学习问题而产生的难题更加严重,而且往往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经过父母的同意,选择了我喜欢学的理科。但是刚过了截止日期,父母就找到班主任,请求把我调到文科班。他们这样做真的是很差劲,我心里难过得不得了,也抱怨了好久。”
场景2
“选择文科人生会轻松,选择理科人生会艰难”,父母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荒谬论断妨碍了孩子的选择。有很多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因为所学非所爱,中途退学者不在少数。
“在今后道路选择的问题上,我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父母完全不考虑我的理想,我真的对生活很失望,到现在,这仍是我心中的一道伤口。”
场景3
“我喜欢音乐,可是这让爸爸很不高兴。爸爸以前其实也喜欢音乐,但后来觉得那只是没有意义的浪漫,也就不听了。我想专攻心理学,想写文章,我想像诗人一样让灵魂慢慢飘散。而父母希望我将来能当老师,之后生儿育女,永远过着平凡的生活。我总是让父母失望。”
“令我对父母感到失望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了,最开始的事情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最近的一件是关于前途选择的问题。我梦想成为漫画家。但我说出了自己的这个梦想后,妈妈就病倒了,这真的令我很惶恐。爸爸说:‘你就孝顺你妈一次,放弃你的梦想吧。’所以,没有办法,我也只能选择放弃。后来我说想做酒吧调酒师,现在想起来其实还不如不说,我知道说了也是白说。反正这几次事情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自己的梦想了,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干。”
场景4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小姑娘这样说:
“不管什么时候,和父母说我想出去玩,他们都说不行。所以我渐渐开始不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想法,干脆就编个谎话骗过去,也没怎么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也只不过是挨一顿骂。有一次他们发现后还打了我,但我还是说谎骗他们,因为即使我不说谎,他们也还是不相信我。”
场景5
“我女儿今年5岁了,正上幼儿园大班。我自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对于各种乐器都特别感兴趣。但因为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每次回想起来,心里都非常遗憾。现在我的事业很成功,家庭条件也非常好。所以花了很多钱给女儿买来钢琴、小提琴,希望能开发她的音乐才能,让她有机会接触到音乐,免得长大之后和我一样留下遗憾。
“但是我的女儿特别好动,让她每天乖乖地坐在钢琴面前练习特别难。为此,她还经常编谎话来逃避练琴,比如肚子疼、头疼什么的。有时候,我为了让她练习,就狠着心打她两下。看着孩子一边哭一边弹琴,我也很心疼。但这都是为她好啊,为什么女儿就是不听话呢?”
深度诠释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钥匙。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对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产生极大的热情,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有突破性的创造和发展。作为孩子也一样,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满热情,会全身心投入,会为所遇到的问题思考,这样才更容易取得可喜的成就。
很多父母认为,学习艺术可以提高修养,培养耐性,所以常不顾孩子的感受,逼着他们去学钢琴、学舞蹈等。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殊不知,艺术修养不能靠逼迫得来,父母更不能企图让孩子作为自己的替身,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
当孩子对音乐艺术很有兴趣,天生就有强烈的表演欲时,父母应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并且在他们偶尔出现懈怠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督促,孩子的学习也很容易收到功效;反之,父母就需要明白,学习音乐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坚毅的耐心,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准之前,一切努力都不过是艰苦枯燥的练习而已,更别提得到认可和赞扬了,没有兴趣的孩子很难坚持的。不明白这一点的家长,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练习,不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诱发孩子的兴趣的话,父母原本很好的动机也会变成对孩子无形的摧残。
迷津指点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要看看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他们才能自主地学习,才能学得又快又好,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如果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就是在加重孩子的负担,往往会使孩子的学习变成一个痛苦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软弱或叛逆,孩子的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可思议。作为合格的父母,要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多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进行交流,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发展兴趣,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人的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父母可能喜欢这个,而孩子可能喜欢那个,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爱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不尊重孩子的问题。他们有意无意地总以其个人的好恶或标准去度量和要求孩子,甚至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孩子产生许多矛盾。
其实,在兴趣与爱好方面,父母与孩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为将个人看法过分强加给孩子所引发的矛盾,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好感。
除此以外,对于孩子的爱好,一些父母常常只是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却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当孩子过度沉迷于自己的爱好时,父母要进行循循善诱,不要一味地阻挠和禁止。不管孩子的爱好是什么,是健康的爱好还是不健康的爱好,用一味阻挠和禁止的方法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