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升清
升,即上升之意。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曰:“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说:“脾宜升则健。”脾的升清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胃升降为人体气机之枢纽,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的内脏位置有重要作用。如果脾气不能升举,中气下陷(又称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证,临床上常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主统血
统,即所谓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就是指脾有包裹血液于脉中循环运行而阻止其逸出脉外的意思,即脾统血。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脾气摄血来实现的。脾之所以能统摄血液,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肌肉四肢
人体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全依赖于脾所运化的营养。所以,脾的运化功能是不是健全,直接关系到肌肉是不是壮实,四肢活动是不是正常。如果脾虚不健,肌肉就会失去营养而逐渐消瘦或松弛,四肢则会萎弱不用。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的口味、食欲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口味异常的现象,如口淡无味、口甜等。
胃者,受纳之官
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物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彻底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寒
《灵枢·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痛、呃逆、呕吐、腹泻,运用小建中汤、丁香柿蒂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
胃热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热可消谷善饥,可发为肉瘘;胃痛,多用益胃汤,滋阴清热,或白虎汤,清泄胃热,止渴除烦。
胃虚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素问·平人气象论》
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生死存亡。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胃虚则会出现耳鸣,多用益气聪明汤,升阳复聪;中州虚弱,则会泻利不禁,多用真人养脏汤芽方,固涩止泻。
胃失和降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彻底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临床表现: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
大肠者,传导之官
主传化糟粕
大肠的传化功能是指传导与变化。《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指传送、引导,指大肠接受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与水液,向下传送、引导,将残渣排出体外。
“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若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异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如便溏、泄泻、便脓血、大便秘结等症。
主津
大肠的主津功能是指大肠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吸收了水液,参与了水液的代谢。大肠主津功能的失常多与人体的津液有关。
若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大肠实热,消掉水分过多,则肠液干枯,大便秘结不通,出现便秘症状。
小肠者,受盛之官
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化物,具有彻底消化、化生精微的意思。主化物,即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彻底消化,将水谷分化为精微与糟粕两部分。
泌别清浊
小肠泌别清浊,是指经过化物之后的饮食物中包含着精微和残渣,由小肠吸收精微,将残渣部分下传给大肠。小肠在吸收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将经过脏腑组织利用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给肾和膀胱,形成尿液。
与心相互络属
小肠如果出现异常,不但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大便与小便都会出现异常,小肠的功能受心功能的影响,因此心功能失调也会引起小肠功能的异常。
胆者,中正之官
储藏、排泄胆汁
《灵枢·本输》:“胆者,中精之府”,内藏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余气而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排泄,肝疏泄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亦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病理现象。
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是指胆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进行、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胆气勇壮之人,遇到惊恐等精神刺激,造成的影响较小,也易恢复;胆气虚怯之人,受到惊恐刺激,会出现易惊易恐等神志异常的病变。
膀胱者,州都之官
主储尿和排尿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通过脾、肺、肾、小肠、大肠、三焦等腑脏共同作用而完成的,肾接收脾胃下输的水液再经肾的气化生成尿液,下输膀胱。尿液在膀胱内储留至一定程度时,即排出体外。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气与膀胱的气化作用,若气化失司则膀胱不利,可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则癃闭。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与肾相互络属
膀胱的储尿与排尿,即膀胱的开合必须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气充足,气化正常,膀胱的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排泄,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膀胱开合无度,人体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状。老年人多常见的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小便失禁,多是因为肾气衰弱之故。
三焦者,决渎之官
有形三焦学说
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管三焦说
如果不把三焦看成一个内脏,而把它作为人体躯干内三个部位划分,则膈之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至脐之间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和大肠。这三个部位的生理功能各有特点。
上焦如雾
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其主要功能特点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概括为“上焦如雾”。这实际上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的作用。由于治疗疾病的药物首先入胃,胃居中焦,药物必须质地轻清,方能升至上焦。所以《温病条辨》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如沤
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其所属脏腑,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和肝、胆。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实际上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能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如渎
一般认为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脏腑的功能。下焦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如渎”,把下焦看做是下水道,即是对上述功能的生动描述。因为口服药物总是先进入胃,必须质地沉重,才能向下而入下焦,所以《温病条辨》
提出了“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用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