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直觉与此完全相同,如果你的道德直觉是有见地的,是充分思考和反省的结果,那么,它的可信度就很高。但是,如果你的道德直觉是毫无见地的,是由于信息不准确或经验不丰富造成的,那么,你的直觉就是不可信的。如果有的人道德堕落,不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感,那么,他们的本能或直觉就会反映出他们不健全的道德认识。你的良心或道德直觉不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之物,也不是一贯正确的金科玉律。如果你有意识地努力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诚实和正直的人,那么,你的直觉将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五、把握目标切实可行性的脉搏——丢掉不善改变的坏习惯
改变思维上的某些习惯定势,使自己的目标富有可行性,努力去尝试新的方法,放弃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把自己的目光放在未来,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敢于挑战目标,是实现成功的第一步骤。
设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所有人的共识。目标是行动的起跑点,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就要设立明确而合理的目标,并且要在发展过程中恰当地做出调整和修正,拿出最适合事业发展的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
没有目标,任何行动都失去实际的意义,有目标的生活,人生的行动才有的放矢,当然,它的前提是,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有人曾提出目标制订的具体化(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切实性(Realistic)、可追踪性(Trasck一abk)模式,即SMART模式。在这几个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可行性和切实性,只有几方面兼顾,目标的实现,才可以张弛有致,切实可行。
虽然,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对SMART模式进行灵活性地调整,随时修正目标中不切合实际的因素,不妨把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把战略性的目光放在未来,改变思维上的某些习惯定势,努力去尝试新的方法,放弃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如果能适时调整手法并且正确地应用它,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敢于挑战目标,是实现成功的第一步骤,美国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美国探家约·戈达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在约翰·戈达德15岁的时候,他就把他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表。那时的他,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戈达德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来实现它们。
在他16岁那年,他决定到了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项目,他还学会了只戴面罩不穿潜水服到深水潜游,开拖拉机,并且买了一匹马。
20岁时,他已经在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里潜过水了。他还成为一名空军驾驶员,在欧洲上空作过33次战斗飞行。他21岁时,已经到21个国家旅行过。
22岁刚满,他就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文化的古庙。同一年,他就成为“洛杉矶探险家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接着,他就筹备实现自己宏伟壮志的头号目标——探索尼罗河。
在他26岁那年,他和另外两名探险家一道乘坐一只仅60磅的小皮艇,在这条长达4000英里的尼罗河航行。经过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在10个月之后,他们终于从尼罗河口划入了蔚蓝色的地中海。
紧接着尼罗河探险之后,戈达德开始接连不断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标: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长达2700英里的全部刚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与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活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人一起生活过;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两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写成了一本书《乘皮艇下尼罗河》;他结了婚,并生了五个孩子。他开始从事人类问题的研究之后,他又萌发了拍电影和当演说家的念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通过讲演和拍片,为他下一步的探险筹措了资金。
将近60岁时,戈达德依然显得年轻,漂亮,他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是电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说家。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他说:“……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业来。我对一切都极有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我都想干,还想去鼓励别人。我制定了那张奋斗的蓝图,心中有了目标,我就会感到时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围的人往往墨守成规,他们从不冒险,从不敢在任何一个方面向自己挑战。我决心不走这条老路”。
戈达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征途中,有过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些经历教我学会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他说,“人们往往活了一辈子,却从未表现出过巨大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但是,我发现,当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时候,你会突然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控制力,而过去你做梦也没想到过,自己体内竟蕴藏着这样巨大的能力。当你这样经历过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之中了”。
他指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他们。《一生的志愿》是我在年纪很轻的时候立下的,它反映一个少年人的志趣,其中当然有些事情我不再想做了,像攀登埃佛勒斯峰或当‘人猿泰山,那样的影星。制定奋斗目标往往是这样,有些事可能力不从心,不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全部的追求”。“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能够再活一年,那么我准备做的事还是继续我的愿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一个敢于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和未来,并且努力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的人,当然他的生活中会充满了传奇的冒险,甚至要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有一点不可否定,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往往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强。
六、习惯的盘子经常被成功者摔破——摆脱因循[守旧的坏习惯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套能够完全适合每个人行动的方案,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所遇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学会不断摆脱陈规陋矩的束缚,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别钻进习惯的圈子里再也出不去。
俗话说“习惯是供来被打破的”,几乎在铺天盖地的励志之类的丛书里,都有指导怎样成功的范例,让每个跃跃欲试的奋斗者心旌神摇,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套能够完全适合每个人行动的方案,来解决生活和工作所遇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己是自己的上帝,成功就是不断地打破人为的规则,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别钻进习惯的圈子里再也出不去。
某个公司的一名下属职员,突然鼓起勇气莽撞地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加薪。我的确觉得自己应该加薪。”
老板会直接回答“不,你不能加薪”吗?肯定不会。他会说:“你确实需要加薪。可是……”(“可是”与“走吧!”同义)他把文件推到桌边,指着一张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的打印卡片,平心静气地说:“令人遗憾的是,你已经处在你那个工资档次的顶端了。”
这位下属嘟哝着说:“噢……我忘了我的工资级别!”退了出去。让他放弃要求的法宝,也许正是那张印制的卡片。实际上这位下属是在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能够和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制卡片争辩呢?”——这也许正是老板想要他说的话。
例二:杰克负责不动产合同签约。找杰克的人是来签租约的,而且是连签。大多数人看都不看合同就交了保证金。只有少数几次,有人会说:“签字之前我想看看合同。我有权利这么做!”
杰克总是回答说:“你当然有权这么做。去看合同吧!”
那个人看了一半就会惊叫起来:“等一等,先别签!这份合同实际上让我在合同期间变成被契约束缚的仆役了!”
杰克回答说:“我不相信。这是标准合同。合同的号码在左下角。”
那个人通常的反应是:“哦……标准合同。那么,既然址这样……”于是他或她就签了,被几个显然带有不可思议的特质的数字给吓住了。
在极少数情况下有人仍然犹豫着不愿签字。这时杰克就加上一句:“法人不同意做任何修改。”记住,法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不赞成任何改动。然而,“法人”这个短语将合法化的有力形象投映在一幅宽大的屏幕上,从而产生了奇效。从理论上说,谁也不会问法人较真。
上面两个例子中,公司的下属职员和租房者,之所以中途就放弃了争取合法权益的机会,就是被“印制卡片”和“标准合同”的规则给吓唬住了,其实,这卡片和合同山是人为的,名义上属于所有相关之人,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那些这些习惯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如果你找出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你将争取到属于你自己的合理权益。
但人们很容易把自己限制起来或者被别人限制住。因为先例成为权威的一个方面,就是基于“不要标新立异”、“你不能和取得成就的人争论”以及“我们总是这么做的”等看法。
这种观点迫使人们按现行的方式或以前采用过的方式做事,既有的和过去的风俗、政策、惯例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它甚至代表着惟一的行事处世方法。而所谓的法例一旦打破,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变化和利益。
“竞争”是绝大多数企业生存的策略重点。其实,真正聪明的策略应该是避免正面的竞争。
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咖啡壶容量大,又省电,并声称煮一壶咖啡只需10分钟时间。美国的D·w·电器制造公司的经理威廉正考虑生产一种新型的咖啡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他想到:如果按照传统的经营战略,应该把重点放在缩短时间上。人家推出的咖啡壶容量大、省电,煮开一壶只需十分钟,如果我生产容量更大、更省电、煮开一壶只需7分钟的咖啡壶,这可能是件好事,但是不久也许会发现人家又生产出只需5分钟的咖啡壶了。所以,传统的经营策略只会使自己陷入与对手进行连续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其实,爱喝咖啡的人只是要享受咖啡的独特风味而已,而不太在乎其他的。于是,他决定把咖啡壶的设计重点放在如何保持咖啡原有的风味,却不是咖啡壶的外形、容量大小、是否省电。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很快设计出一种最能保持咖啡原有风味的咖啡壶。结果,投放市场后果然销路大开,公司的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个聪明的企业家,为获得成功应该避免正面的恶性竞争,从更深层次、更新的角度琢磨顾客的需求而突出产品的个性。这样是可以不战而胜的。
当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达到按其合同增加7%的报酬的目标时,加拿大汽车工人以美国的例子为理由,立即展开谈判,并达到了同样的报酬增长目标。这种做法的逻辑很简单:“我们有榜样。他们得到的,我们也应该得到”。
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市长曾公开宣布,所有举行罢工的警察和消防队员将被解雇。他们举行了罢工,并因此失业。几天以后,问题得到解决,市长恢复了他们的工作。此后,芝加哥的消防队员罢工。他们期望,即使暂时被停职,当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他们也可能被复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对的。
要避免被先例的权威“蒙蔽”,就要有效地使用打破常规的权力。要证明你的所作所为实属正当,就需要说明你现在的情况与另外的情况相似:在那种情况下,你或者他人曾做过什么事,而且达到了期望的结果。
例如,在一家零售店你想就某件商品的价格进行谈判,以便少掏腰包。售货员说:“很抱歉,我们不还价。”你怎么办呢?你应该说:“不对,你们当然还价!两个星期以前,我刚从这里的五金部买了一把锤子,它有一个缺口,店员给了我两美元的优惠!”
因此,你必须要学会敢于打破常规,你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属于你的利益。
七、跨越习惯思维的障——扔掉僵化思维的坏习惯
由于日常生活工作经验常使人们习惯地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思考时常认为这一事物只与那一事物有关系、有联系,而忽略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影响甚至阻碍问题的解决。
习惯性思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只从单一方向、单一角度,僵化地、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正好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相抵触,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应当加以克服。
平日,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思维活动更积极,但是不少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按习惯性来思维,因而遇到一般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但遇到诸如上面所说的特殊问题时,就往往觉得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了。这就是心理学讲的定势,即由于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比较固定地去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创造者在解决问题时,最忌的就是这种思维定势。
牛津大学的几何学大师,道奇森和维多利亚女王之间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可以揭示习惯思维的陷阱。